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

来源:编辑录入: 2009/5/3 0:03:42 11974



促进就业

2009年05月02日 09:23:18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运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从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方面提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与对策,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生开发模式问题导致就业难
人力资源开发通常指人员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内容还包括人员能力开发、绩效评估和职业生涯管理,具体包括:评估社会需求,确定人员开发的手段和方法;在人员绩效评估基础上的能力考虑提升手段;对人员进行职业生涯开发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环节是互为依存,不可偏颇的。并且,这一环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其他领域,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测评、薪酬设计、员工关系等理论息息相关。
借助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我们清楚地看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社会、大学和学生各个方面,但大学教育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从宏观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和政府的规划,大学扩招,而同期企业的招募减少等要素相关, 然而,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数量上也在不断增加,截止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学率也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7%的1/3。即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没有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本来,这种阶段性的供大于求是可以通过一些对策措施来加以缓和的,数量上的供求失衡并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质量上的失衡,即大学生开发模式出了问题。结果导致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人力资源不会自然地形成,必须经过投资和开发,然后才能为社会使用调配。高等教育在这一环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加以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和劳动态度,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人力资源。为达成这一目的,高等教育就要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要求对学生身心进行塑造,提高人力资源价值并满足社会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更深层次上看,是因为教育功能的扩大,办学形式、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之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和更深层的意义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恰好在这一方面,高等教育存在改革滞后,创新不足的问题。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存在的症结与对策
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有利于我们分析症结,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下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存在的症结包括:
开发模式的滞后。目前高等教育的开发模式,仍然保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大学生规划和招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并且在专业调整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某些热门专业跟风的现象,致使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缺乏评估体系。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生能力和其他禀赋的评估体系,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开发内容也缺乏完整性。因为大学生没有一个参照系能够及早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上的缺憾,没有一个评估体系能够使自己根据社会需要有效加以能力的调整和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缺少深度。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向,设计未来的职业路径。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紧紧相连,这就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如转学,跨地区、跨专业学习,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定位培训和工作实践的机会。事实上,大学生缺乏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了解,难以有效掌握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择业能力。
创新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关键点
高等教育的成长与进步是和持续创新分不开的,世界各国一直开展的高等教育变革和创新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应该沿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而应发挥各个高校和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长远计宜,创新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做好人力资源长远规划。高等教育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这就需要高校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必须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主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适时调减长线专业招生数量,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确保培养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努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大学生培养模式,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使得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规模多样化,培养形式多样化。从个体的层面(师生的质量和数量等)、器物层面(人均经费、学习场地的面积、以及设备仪器等)、制度层面(转专业制度、实习制度、导师制度等),以及过程和结果等多方面拓展开发途径。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调节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完善职业生涯指导。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发展等就业服务都是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当在常规的教学中向大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并协助大学生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的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与社会的结合,通过实习计划,使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包括品格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院石伟)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