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长期大学生就业纳入今天的视野

来源:编辑录入: 2009/5/2 23:57:43 11866

千方百计促就业

2009-5-2 3:25:31

冰 启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显示,截至4月29日,北京、天津、上海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中国青年报》4月30日)
在距2009届大学毕业生只有2个月就要毕业离校之际,各地进一步推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期望这些措施能真正得以落实,缓解金融危机对本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冲击。但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思考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怎样面对即将到来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也许,在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正在攻坚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分散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精力,但是,如果分析以下情况,就应该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其一,根据官方乐观预测,到6月底大学生毕业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能维持在70%水平,依611万毕业生数据计算,至少有180万学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对于这些学生,虽然有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有部分高校的科研实习计划和“学士后”计划,解决毕业之后的暂时去处,但是,他们终究要走向就业市场。而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数据,将在660万以上,就是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形势也很严峻,而眼下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能否有所增加,尚难预料。
其二,上述促进就业政策,有多少是专属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有多少是可以作为长效机制加以建设的?对各地的措施分析,笔者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政策,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大学生职业培训基地,政府以支付新进大学毕业生职业培训费用的方式(或者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招聘新大学生,这些措施,可以从“救急”转为固定措施,继续适用于2010届毕业生,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对大学生就业的经费投入,而不能到了来年,再重新思考对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促进办法。这样,可以更早启动就业工作,完善配套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其三,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包含招生、培养、人才需求的系统工程。那么,实行精英教育的高校,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潜能做过调查、分析吗?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做过评估吗?这些调查、分析和评估,应及时反馈到大学招生、就业中,可是,从各类大学的招生、培养中,我们很难看到。比如,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来说,在实行自主择业16年之后的今天,教育部门依旧要发文,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服务,就可见对学生的就业,尚缺乏系统的、长远的思考。再比如,在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中,不充分考虑已经出现的研究生就业难,却以解决本科生就业难继续扩招,就很可能为两年之后的就业难,埋下隐患。
大学办学绝不是一朝一夕。将明年、后年、甚至更长期的大学生就业,纳入今天的视野,系统考虑招生、培养、就业,才能使教育与就业,更为从容。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