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黄埔徽章背后的海南风云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YXY 2015/12/25 22:41:43 674

 

韩汉英

黄埔二期教官证章。

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十四期同学纪念章。

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工兵科第一期教导连同学纪念章。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四期学生毕业徽章。

 

岁月逝去,黄埔记忆终将随风飘散,而唯一留下的是我们手中这些斑驳的黄埔文物。透过这些藏品,或可挖掘出潜藏在黄埔师生当年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历史风云与悲欢离合。

黄埔军校,是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最初设在广州黄埔而得名。黄埔军校创立属于国共合作的产物,早期黄埔学堂可谓群星荟萃,聚集了当时军政各界之精英和开明人士、社会贤达,国共两党众多高级将领即出于此。黄埔军校校址几经变迁,在大陆先后经历了广州、南京、成都时期,后迁台湾凤山。

2014年,海南日报曾以《黄埔学子海南余音》为题,对当时的四万黄埔生海南籍三千作过专题报道,记得当时报道时健在的海南黄埔生尚余21人,不知如今又尚余几人?

翻看着手上这点点斑驳旧物,却仿佛看到当年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出现在眼前,就如同当年“到黄埔去”“打倒军阀除列强”那些曾声震于耳激荡人心的口号一般,可惜这些黄埔老人正在慢慢离去,终将成为绝响,因为连黄埔在大陆最后一期23期的那帮当年最年轻的学生,假如活着也是近90岁的老人了。

令人惊艳的黄埔二期徽章

在黄埔校史中,第二期算得上是赫赫有名,有据可查的共产党员就有51人,也是早期老黄埔共产党最活跃的一期。黄埔二期中,来自海南的师生就有55人,也出了不少将军,被后人称作“金二期”,而海南将领级别最高的文昌籍上将郑介民就出自第二期。

收藏黄埔文物的人都知道,黄埔一期的徽章目前基本都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存世已知仅有六七枚,且大多在博物馆中。而黄埔二期的徽章相比一期更加稀缺,除了我手上这一枚,据说台湾有个老藏家手上可能有一枚,可惜未见过实物无法考证。

这枚罕见的二期徽章,是我从广州老藏家陈建平手中获得,据说是二十年前惠州出土的东西,正面是一个党徽和地球的图案,地球图案中嵌有“博爱”二字标语,背面有些磨损,但清晰可见阴刻文“卧薪尝胆”几个字,典型的大革命时期风格。正面的地球图案是黄埔建校初期,受苏联革命影响,用地球代表世界革命的一种设计风格,大意就是面向世界的意思,黄埔大革命和东征北伐时期多见,到了南京时期,这种形制基本不再沿用。

地球图里嵌刻的“博爱”是孙中山当年的题词,至于为什么使用“博爱”而不是通常的黄埔徽章常见的“亲爱精诚”,或许与19253月黄埔军校的创建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突然逝世有关。当时黄埔二期生正在参加一次东征,为不影响东征,孙先生逝世的消息到月底才传至前线,闻讯后全军哀恸。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军校创始人,黄埔军校门口对联也由之前的“嘉宾戾止,我武维扬”正式改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而此枚徽章中使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两字或许正是出于同样的纪念原因。至于背面的阴刻文“卧薪尝胆”,指的是黄埔初创时期黄埔校歌里面的词句。大家熟悉的那首是1926年,黄埔第四期后陈祖康改的,由于陈创作的新校歌比老校歌唱起来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很快就流传起来,导致原本的第一首校歌反而渐渐被人遗忘。而这徽章背后的“卧薪尝胆”几字正是这枚徽章属于黄埔前三期的有力证据。

韩汉英和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老实说这枚纪念章品相不是很好,记得收来也就数百元吧,主要是因为这枚第一期徽章形制极为少见,徽章之上是个党徽图案,中间刻有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工兵科第一期教导连同学纪念章的字样,这所军校驻扎地就是原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所在地,和一枚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同学纪念章也颇有源流。

话说当年广州燕塘这个地方,大革命时代,黄埔军校就曾在此练兵演习和用作入伍生驻训之地,故又名燕塘分校。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黄埔军校也随之迁往南京,而讲究风水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乘机于1931年在燕塘分校原址建立了广东军事政治学校,俗称燕塘军校,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个科(第二期后取消骑兵科,工兵科改为了工通科),学制二年。可是风水宝地却没能让他的土皇帝梦做得更长久,19367月陈济棠下野后,他创立的广东军事政治学校随即被南京政府吞并,并在燕塘军校原址成立中央军校广州分校,于是风水轮流转此地再次回到了黄埔手中,而那时燕塘军校的第3期生才刚招生,就被中央军校直接收编了,后来燕塘军校的第123期生被纳入黄埔11期、12期、13期序列。

广东军事政治学校被南京政府女孩编后随即改名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第一任主任是陈诚,抗战爆发后,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再次改名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我手中的这枚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十四期同学纪念章也就是当年四分校改名后的第一期,徽章背后有广州昌兴街庆和造的字样,可见14期发此徽章的时候广州还在国民党军手上。随着抗战爆发,193810月广州沦陷日寇之手,第四分校被迫踏上了漫漫迁徙之路。

随着第四分校的改名,主人公韩汉英就这样悄然走上了历史舞台。19381月,中央军校广州分校改名第四分校后,原主任陈诚不再担任分校职务后,因原临时负责人陈芝馨离奇覆舟遇难,军校继任者人选之争再次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当时呼声最高的就是余汉谋推荐的陈克球和薛岳保举的黄镇球,可是最后大家都走了眼,主任之职最终落在了海南文昌籍的韩汉英中将头上。

这位海南文昌籍的韩汉英除了会做官以外,打起仗来倒也是可圈可点的,他参加过第二次东征,打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几场硬仗。昆仑关战役爆发后,韩汉英奉命将第四分校和第六分校学生整编成了第一六零军并任军长,他还亲率军队参与了桂南抗战,在向前敌进发的同时还一路大张旗鼓的制造宣传攻势,日军竟然被其声势所迫不战而退,他也因逼退正面之敌有功获得了上级嘉奖。

鲜为人知的黄埔海南分校

海南为黄埔贡献了三千子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海南在解放前曾短暂存在过一所黄埔分校,险些替代现在的台湾凤山军校。

《黄埔军校年谱长篇》记载,1949年,“校长关麟征鉴于当时局势,为保存本校历史起见,曾建议政府将第4、第6两个军官训练班现有的人员器材,及成都本校特科人员器材全部归并于台湾凤山,成立本分校。旋变更计划,就第6军官训练班改组设立,并将该班移驻海南,以海南文昌县属之清澜港营房为分校地址,召训第24期学生,未几停办。”文中提到的海南分校,寥寥数语却让我眼前一亮。

几经寻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香港藏友手中找到了校史提到的第6军官训练班的一枚实物徽章,加上之前所藏的一枚台湾复校时的黄埔24期的徽章,二者相得益彰。

这个第6军官训练班,于1947年创立于汉口,仅毕业学生二期,分别为1516期,因上方命令,19497月,第6军官训练班奉令先迁广州再迁往海南文昌清澜港,以日据时代之海军营区,和第6军官训练班师生为基础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海南分校,并任命陈素农中将为海南分校主任。

由于生源不足,海南分校于19499月另在广州、厦门、桂林等地招考各地流亡学生。广州区共召到学生280余人,于1013日搭乘广州黄埔港金刚轮17日抵达海口,随后步行抵达海南文昌清澜的海南分校。桂林区录取300名,但因时局逆转,抵达海南分校的最终只有4人。厦门区由于战争原因全体音讯皆无。为了弥补生源不足,海南分校只能在海口再度招生150余名,广州、桂林、海口合计招生450余人,随后正式成立海南分校二十四期学生总队。而后训练没多久,由于大陆战局国民党军败局已定,于1950年初海南分校被奉令裁撤,学生全体发拨装甲兵部队代训后迁台。海南分校学生先后于1950年初分两批坐船送往台湾,乘船去台途中还发生意外,因船只出现故障脱离雷达侦控,被国民党空军侦搜发现,误以为要脱逃险些击沉。这批学生到台后先被拨到台装甲兵部队服役,后有150余人通过考试考入凤山本校第24期战车兵科(装甲兵学校代训),而海南分校也被认为是台湾复校的第一期(也就是24期)。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