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伟大历程之五:同仇敌忾御强虏——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5/19 10:34:05 1419

2011年05月19日06: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初夏的陕北,山川披绿,杨柳青青。距离延安市区70公里的子长县二道街秀延河畔一处静谧的农家小院,访客不绝。
 
           瓦窑堡,一个深藏在黄土高原山坳河湾的小镇,因为76年前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声闻天下、名留青史。在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宽阔胸襟,在此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1937年9月下旬,以国共合作为中心,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级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这面旗帜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

  上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1935年,又悍然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即胜利完成长征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走近锈蚀的围墙,穿过斑驳的院门,一排五孔窑洞的瓦窑堡会议旧址尚存,2张方桌、8条长凳尤在。这里何以诞生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延安干部学院教授高尚斌认为,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使命,以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为己任。陕甘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谢子长同志的侄子谢绍旺说,当时共产党人与国民党蒋介石有着深仇大恨,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共产党人摒弃前嫌。

  1936年初,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下挥师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同时,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领导。

  在“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民族危机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一二九运动时清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陆璀,穿越3/4个世纪的时空仍清楚记得当时血荐轩辕的请愿场景——同学们捏紧拳头、振臂高呼: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严冬的北平上空,炸响抗日的阵阵春雷。

  中共中央一面积极促进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一面尽可能向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军队将领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毛泽东、彭德怀联名致信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亡国奴之境遇,人所不甘;阶下囚之前途,避之为上。”

  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表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处于压倒一切地位的时刻,国共两党经历了十年内战后的重新携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企图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战争,雄浑壮阔的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5月的西安,阳光渐炽,榴花似火。西安事变旧址、临潼“兵谏亭”旁,人流不绝。秦岭北麓、骊山脚下,一幅幅浮雕传递出历史的足音——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铿锵呐喊出全体炎黄子孙共赴国难同克时艰的心声,吹响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号角;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凝聚起全民族统一抗日的伟大力量。

  (新华社西安5月18日电  记者张军、余晓洁)

  【声音】

  “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1937年7月14日,朱德亲笔书写抗战誓词。 

  “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追寻】

  钱小敏:如果不是他们,这些勇敢的、坚强的、可爱的人们;如果不是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世间又自何处可生发一个新中国?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把生命,把那闪耀着青春光芒的生命贡献给心底的信仰,这是怎样一种坚持!我们追寻什么?今天,我找到的答案是:在历史现场与过往对话,发现那深植于生命之中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并为这美好幸福而奋斗。天若有情天亦老。愿英魂安息于中华四方八荒,佑我中华民族千年万载。

  奎潮:在前辈仁人志士的事迹中,我感受到担当的重量和信仰的力度。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总有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勇敢站出来。这次追寻的人物既有历史伟人,更有无名英雄。他们身上集中展示了那一代人的“铁肩担道义”。在周总理故居,看到总理手书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碑文的时候;在梅园新村,看到中共代表团在龙潭虎穴中纵横捭阖、沉着应对的时候,我感受那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无数的英雄为了这份担当,难不足畏,死不足惧,他们令后人敬仰,也在考问着我们:年轻一代能否挑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追寻》摘自本报大型主题活动“追寻”小分队队员微博、博客,更多内容见人民网)

砥砺九十载,幸福亿万人。今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走过这波澜壮阔的9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也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专栏今日推出《同仇敌忾御强虏——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在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宽阔胸襟,在此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详细] [留言] 《伟大历程》专栏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上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1935年,又悍然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即胜利完成长征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走近锈蚀的围墙,穿过斑驳的院门,一排五孔窑洞的瓦窑堡会议旧址尚存,2张方桌、8条长凳尤在。这里何以诞生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详细]
 
抗日战争

北大学生在“一二·九”运动
时期编辑出版的部分刊物

西安出版的《西安文化日报》
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详细]
“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故都北平爆发的一场学生爱国运动。[详细]
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详细]
声音
  “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1937年7月14日,朱德亲笔书写抗战誓词。
  “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亡国奴之境遇,人所不甘;阶下囚之前途,避之为上。”
  ——毛泽东、彭德怀联名致信西北军将领杨虎城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表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处于压倒一切地位的时刻,国共两党经历了十年内战后的重新携手。[详细]
追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钱小敏:如果不是他们,这些勇敢的、坚强的、可爱的人们;如果不是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世间又自何处可生发一个新中国?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把生命,把那闪耀着青春光芒的生命贡献给心底的信仰,这是怎样一种坚持!我们追寻什么?今天,我找到的答案是:在历史现场与过往对话,发现那深植于生命之中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并为这美好幸福而奋斗。天若有情天亦老。愿英魂安息于中华四方八荒,佑我中华民族千年万载。

  奎潮:在前辈仁人志士的事迹中,我感受到担当的重量和信仰的力度。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总有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勇敢站出来。这次追寻的人物既有历史伟人,更有无名英雄。他们身上集中展示了那一代人的“铁肩担道义”。在周总理故居,看到总理手书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碑文的时候;在梅园新村,看到中共代表团在龙潭虎穴中纵横捭阖、沉着应对的时候,我感受那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无数的英雄为了这份担当,难不足畏,死不足惧,他们令后人敬仰,也在考问着我们:年轻一代能否挑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详细]
  (《追寻》摘自本报大型主题活动“追寻”小分队队员微博、博客,更多内容见人民网)
  点击进入 大型主题活动“追寻”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详细]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详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路线。为了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面抗战,并具体制定、建立党领导抗战的纲领和政府,从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详细]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