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温家宝对话马来西亚学生: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4/28 8:45:15 106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赵胜玉 2011年04月27日 20:28

当地时间4月27日,正在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参观马来亚大学并与师生交流。参观结束后,温家宝向该校校长赠送图书。中新社发 周兆军 摄

温家宝对话马来西亚学生: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赵胜玉

 中国总理温家宝27日下午抵达吉隆坡,开始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抵达后,温家宝随即从机场驱车前往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校马来亚大学参观,并与该校学生进行对话。

一名学生问道:“温总理,您的专业曾使您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是什么使您决定走向政治舞台?”

温家宝回顾了自己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说:“我在大学读的是地质系,本科学了5年,又做了3年研究生,专攻地质构造。然后,我在中国西北的山区和戈壁荒滩工作了整整14个年头。”

温家宝说,“我工作的时候,没想从事政治,更没想过能担任中国的总理。如果说是什么机遇把我引向政治舞台,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我从山沟里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中国地质矿产部的负责人,然后我又进入到中央的决策机构。”

“但是这里我跟同学们讲的,不是要同学们学我。我还是忠告同学们,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温家宝说。

他表示,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一生为人民做好事,人民就会永远纪念他。一个人职务再高,如果不为人民办事,他终究会被人民所唾弃。“我的信念,就是不离开我的人民,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这是我对同学们的忠告,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一名来自工程学院的学生提问:“温总理,我们知道您一直非常关心教育的发展,您如何看待马中两国未来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温家宝说,教育是国家之本。一个国家,只有发达的教育,才可能有发达的经济、进步的社会和人民的幸福。国与国之间相交,教育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访问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到马来亚大学。”

他表示,要加强两国教育的交流,首先要沟通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信息。要加强教育的合作,必须学会对方的语言,因为它是人们了解和学习的工具。“我非常高兴看到马来亚大学设立了中文系,并且开办了孔子学院。同样,我要告诉大家,在中国的大学,比如外国语大学,也要设立马来研究专业。”

温家宝向现场师生透露,他此次访问期间,中马两国将签署大学学历、学位互认协定。

“互相承认学历、学位,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反映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对对方文明的尊重、对对方高等学府的尊重。”温家宝说,“让教育像一匹骏马,跑在我们两国合作的最前面。”

温家宝在马来亚大学停留了一个多小时,除了与学生对话,他还观看了学生们表演的舞蹈。临行前,他和学生们一起在校园里种植了一棵象征中马友谊的龙脑香树。

“我喜欢生活在青年中间,喜欢同青年学生们对话。因为我知道,只有对话,才能理解青年的感情、理想和愿望。并不是我教会他们什么,而是他们给我希望、喜悦和力量。”温家宝说。


友谊的纽带要靠年轻人不懈编织

——温家宝总理与马来亚大学青年学子交流侧记

        2011年04月2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月二十七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观马来亚大学,并与该校师生亲切交流。这是温家宝在马来亚大学参观中马友好图片展。
  新华社记者 张 铎摄

  32摄氏度的气温下,地处赤道附近的吉隆坡阳光明媚,芭蕉吐翠,椰树临风,一派热带风光。

  4月27日16时30分,马来亚大学的师生们迎来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校园里,温家宝与青年学子们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友谊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人的心田。

  温家宝是在15时40分抵达吉隆坡,开始对马来西亚访问的。时隔6年之后再次踏上风光旖旎的马来西亚国土,他访问的第一站就选在了马来亚大学。

  马来亚大学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出马来西亚许多栋梁之才。1963年,马来亚大学开办了中文系,迄今已成为全马最大最有影响的中文系。2009年,他们还建立了马来西亚首家孔子汉语学院。

  当温家宝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整个学校沸腾起来了。身着民族服装的年轻学生,敲起马来鼓,载歌载舞,用最传统、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温家宝的到来。在欢快的鼓声中,年轻的学子们欢呼着,簇拥着温家宝走进学校大礼堂。

  大礼堂里,聚集了上千名年轻学子,从一楼到二楼已是座无虚席,不少学生甚至站在走廊上。

  舞台上,学生们演出了自编的马来族舞、中国扇舞、印度古典舞,引来温家宝和在场学生的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时,马来亚大学校长高斯登上了讲台。他高兴地说,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马来亚大学求学。马来亚大学已在中国建立了信息中心,为中国学生求学提供服务。温家宝总理到访马来亚大学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将推动马中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最后,高斯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提高嗓音用汉语喊出:马中友谊万岁!

  在热烈掌声里,在学子们期盼目光中,温家宝登上讲台。望着台下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学生们,温家宝十分激动。他声音洪亮:青年像早晨的太阳,象征着光明和未来。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友谊的纽带要靠你们不懈编织,让它更加牢固。

  “我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喜欢同青年学生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理解青年的感情、理想和愿望。和你们在一起,你们给我希望、喜悦和力量。”

  温家宝每说一句话,就赢来学生们的一片掌声。他们用掌声和欢呼声表达着友谊,传递着感情。

  马来亚大学一直秉持“知识是成功的根本”的校训。温家宝谈了自己的理解:知识就是进步,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知识就是力量。你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成长为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人才。

  这是鼓励,更是对年轻人的殷切希望。温家宝真诚的话语赢来了学生们更为热烈的掌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信的激情。

  “现在我愿意回答你们的问题。”温家宝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

  近年来,马来西亚掀起一股“汉语热”,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的马来西亚人越来越多。这些喜爱中华文化、渴望了解中国发展的学生,自然都不愿放过向温家宝提问的难得机会。

  工程学院的阿玛鲁尔·莫希丁抢到了第一个提问:温总理,您一直重视教育发展,如何看待马中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温家宝回答道,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之本。一个国家只有发达的教育,才有发达的经济、进步的社会和人民的幸福。国与国之间交往,教育是最重要的领域,这就是我为什么访问第一站就是马来亚大学的原因。

  温家宝加重语气说,加强教育合作,必须学会对方的语言。我非常高兴看到马来亚大学设立了中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也要设立马来语研究专业。此次访问马来西亚,我们还将正式签署大学学历、学位互相承认的协议。这反映对对方文化、文明、高等学府的尊重。让教育这匹骏马跑在两国合作的最前面。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些学生用汉语叫好。

  经济管理系学生阿米尔·阿卜杜拉又问道,中国制定战略规划如何体现科技的重要性,如何鼓励科技创新?

  温家宝说,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带有变革性的力量。中国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宇宙飞船发射上天。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就开始组织数百位专家研究制定中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16个重大专项。当前,要从根本上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实现真正的复苏,希望就在于重大的科技变革。青年们要敏锐意识到这一点,勇敢地站到科技发展的前沿。

  温家宝说,推动科技进步,应该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逐步提高科研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企业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结合,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处理好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公益科学的关系,重视群众科普教育,尤其要不断提高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地位,使他们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台上,温家宝激情演讲。台下,同学们凝神静听。台上台下互相交流,心心相印,已没有了距离。

  医学系学生拉德哈·克里斯纳姆第三个问道,您原本可能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为什么走上了政治舞台?

  听到这个颇具个性的提问,全场响起会心的笑声。

  温家宝回忆了在北京地质学院求学和在西北地质队工作的经历后说,我是学地质的,从没想过从政,更没想到能担任中国总理。如果要说是什么机遇把我引向政治舞台,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热烈的掌声再次在会场里响起。

  温家宝加重语气说道:我想给同学们说的是,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一个人职位再低,只要为人民做好事,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一个人职务再高,不为人民办好事,终究会被人民唾弃。我的信念就是,永远同人民在一起,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献身。这是对同学们的忠告,也是对我自己的勉励。

  不到30分钟的交流中,温家宝以激情的讲话赢得了年轻学子们60多次掌声。

  随后,温家宝向学校赠送了一批中文教材。当温家宝离开礼堂时,同学们纷纷起立以长久的掌声相送。

  此时,天空飘洒起小雨,暑热消散,天气清凉。大礼堂外,温家宝与同学们一起植下了一棵1米多高的龙脑香树,幼嫩的枝叶上带着晶莹的雨滴。它孕育着希望,树木成材后枝繁叶茂,高大挺拔,象征着两国人民友谊坚实稳固、两国友好代代相传。这是温家宝的心愿,也是中马人民的心愿……

  大一新生、心理学系的努尔·贾尼亲耳聆听温家宝的演讲,感到十分幸运。她似乎还沉浸在交流的场景中,兴奋地说:“温家宝总理访问马来亚大学,让我们自豪和骄傲。他的讲话交织着激情和理性,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对同学们早日成材的勉励,对青年人传承友谊的期盼,将激励我们奋发向前。”

  (本报吉隆坡4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  赵承、冯坚、颜亮,本报记者蒋安全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