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选择了南方科技大学?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2/28 22:55:31 1472
2011年2月28日来源:《文汇报》
备受关注又前途未卜,却依然吸引着诸多同学少年投奔而来——
“谁”选择了南方科技大学?
校名上“筹”字未去的南方科技大学,终于等来了她的首批学生!
“欢迎教改实验班首届同学”,大红色的横幅贴在南科大行政楼上——今天,正是南科大的新生报到日。
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学生,愿意放弃高考,一心奔着南科大而去?
被这所大学录取的首批46名学生,分别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其中女生14人。他们中有不少已经是小有知名度的小神童,比如11岁的苏刘溢,这位全国最小的考生去年参加高考获得566分,第一个被南科大录取;还有14岁的汪嘉乐,去年高考获得648分,虽然已被中山大学“看中”,但他选择了南科大……
更多被录取的新生,出生于1993、1994年。此时本应该坐在中学教室里紧张准备高考的他们,却跨入了南科大这所备受各界关注但又前途未卜的学校。
“再见了,漫无目标的备考生活!”
今天下午,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程齐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南科大的报到点。在新生中,他显得尤其特别:别的学生都有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陪护而来,他却是一个“独行侠”——一个人拖着箱子,背着包,拎着一大袋书,耳朵上套着一个大耳机,手上还提着一包乐器。
乐器包里到底装了什么?“不同长度和粗细的笛子、箫还有葫芦丝。笛子的大小不同,吹出来的情感色彩是不同的。”程齐家乐呵呵地介绍着。走入南科大校园,程齐家觉得自己像只终于获得自由的小鸟。“中学的生活太压抑了,而且漫无目标,如果说中学有什么目标的话,那就是考试,太没意思了。我希望到南科大读书以后,有更多自由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程齐家就读的人大附中,在北京甚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素有“清北预备班”之称。按照原先的高考计划,程齐家要报考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专门研究汽车。这对本身在英语实验班,而且数理化特别出色的程齐家来说,并不是很难实现的梦。
但是这所名牌高中,却并不能完全让程齐家满意。高中三年他总是因为同一件事情被批评——不穿校服。因为他住校,校服很容易脏,洗了又不容易干,所以他总是穿自己的衣服。“我觉得这个规定不合理啊,既然老师总跟我们说一切为了学习,为什么我穿自己的衣服觉得更舒适,更有利于学习,老师要反对呢。”
常常因为一些在程齐家看来不合理的小事情而遭到老师批评还是其次,程齐家最终决定趁早逃离中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便是名牌高中,也难以为喜欢动手的男孩创造一些实践和探索的空间。“我对机械问题很感兴趣,汽车杂志每期都买,汽车的结构我也已经在书上研究了好多遍了。但是学校里很少有让我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大家的人生好象就是考试。”在给南科大的自荐材料中,程齐家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题目正是“钱学森之问”——我国为何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像我们中学这样算是很好的学校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学校的学生了。”
但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却让程齐家感到“很对路”。“我听过朱清时校长讲话,几乎每句都讲到我心里,所以我就来了。”
在他的一包书里,有名家散文,有探讨人性的《难懂的中国人》,还有字帖——入学后要练字,一些德语书——第二外语要学德语。“南科大现在只有46名学生,所以我还要给自己订个计划,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增加一些社会阅历,毕竟大学生活不能只有读书和研究。”
“到南科大被实验,不错的选择。”
如果按照正常的学习进度,深圳耀华实验中学的范紫藜现在应该在学校里准备中考。但她今天却抱着iPad,成了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员之一。
出生于1995年的范紫藜,初中只读了一年,就破格直接入读高中。在高中老师眼里,她是那种会毫无悬念地进入清华或者北大的学生。
但对范紫藜来说,她的求学似乎一直伴随着“实验”。“我读的中学就是带有教改、实验性质的,而今到南科大继续被实验,也不错呀。”
从范紫藜上学开始,家里有一条特别的规矩:如果能在每晚6点半以前完成作业,就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高二时,她也每天都能在晚上8点前完成作业,然后开始疯狂地看书,看小说、看科普、看心理学的书……用她妈妈的话来说,“逮着有字的都会看”。
对于报考南科大,范紫藜的家人和学校起初并不支持。学校老师本指望她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为校争光。而家人则认为她应该去香港读大学。
但范紫藜被“南科大将邀请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前来授课”这一点打动了。既然南科大的很多老师来自他们本来就心仪的香港科技大学,而且学校就开在家门口,父母遂松了口,因为在妈妈眼里“她还是小孩子一个”。正说着,在办报名手续的范紫藜来找妈妈再要200元,妈妈指着她钱包里一叠崭新的50元人民币问:“这不是有吗?”范紫藜笑嘻嘻地说:“这么新的钱,舍不得用呢。”
“参与大学‘创业’,愿‘赌’服输。”
南科大的宿舍楼,因为新生入住一下子热闹起来。
“孩子住在六楼,每天爬上爬下够累的。”新生家长中,不知谁嘟囔了一句,不料另一位家长马上接过话头:“住在六楼好,每天爬楼也是一种锻炼呐。”
说这话的是来自浙江瑞安的陈爸爸。首批学生的家长,几乎人人都为自己的孩子骄傲,但他们又格外羡慕陈爸爸:他有一双儿女,16岁的女儿陈杳被南科大录取,而陈杳的弟弟也已经是中科大少年班3年级的学生。
就读于浙江瑞安中学的陈杳是个标准的优等生:门门功课都很好,高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偏于理工科,最崇拜爱因斯坦,立志当一名科学家,但她同时又热爱写作……
陈爸爸和太太都是当地的小学老师,每天和孩子打交道,让他得出一个结论:“现在聪明的孩子太多了,学习得法才是关键。”
陈杳从小在父母的鼓励声中长大,上小学时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读初一时借来了高二的课本看。但陈杳的自主学习时间,都是陈爸爸“疏通”来的。“我和孩子的老师提过一个要求——陈杳不参加学校安排的早自习和晚自习,有些作业她肯定会,就可以不做。”身为教育圈中人,陈爸爸深知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被应试所累,他从学校老师那里争取来“特权”,就是为了让陈杳腾出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学习。
早在2007年,陈爸爸就看中了南科大。“这所学校就像自己创业一样,因为是新的,所以有无限可能。”陈爸爸的身上,沿袭着浙江人骨子里对创业的热情。他告诉记者,不鼓励陈杳去考清华、北大这类名牌大学,就是被南科大实行的书院制和小班化教学所吸引。“理想的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只有在小班教学的条件下,每个孩子才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和点拨,因材施教才有可能”。
如果南科大的学位问题无法解决,或者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怎么办?陈爸爸的答案和很多家长截然不同。多数家长皆是因为对南科大前景深信不疑才把孩子送来读书,而陈爸爸则直言:任何创业都有风险,南科大也不例外。“让孩子来这里读书,本身就是参与教改这项大实验。就算最终这所大学办不下去,但只要孩子就读期间学到了东西,那么她自己回浙江创业,也照样可以走出一条活路来。”
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本报深圳2月2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