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革命信仰的典型形象(作品品鉴)——评电视剧《可爱的中国》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9/7/18 9:43:29 431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党展开。讲述红十军创始人方志敏革命历程的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聚焦方志敏生命的最后十年,讲述了他坚守革命信仰和革命理想,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该剧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精良的制作,感染了广大观众,堪称此次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编 者
方志敏的革命斗争经历,以及他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作,都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这就是以方志敏革命斗争经历为内容的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能够产生强烈影响的重要原因。
如何讲述好方志敏的故事,颇考验艺术家们的创作才思。剧作不是以平铺直叙而是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剧情,首先切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经由鲁迅、许广平等保存的方志敏文稿被送达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极其深情地要求江西方面一定要寻找到方志敏的遗骸。当人们在南昌郊外终于找到并确认方志敏的骸骨之后,观众就被带入了无限沉痛、悲怆又景仰的氛围之中。
据此电视剧将镜头重新拉回到血雨腥风的大革命年代,并按编年史的手法,反映了方志敏矢志不渝坚守革命信仰的一生,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他最初在南昌担任农民部长,大力开展农民运动,有勇有谋地支持北伐军攻破军阀把守的南昌城;后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发动弋阳、横峰农民暴动,建立信江根据地、赣东北根据地,组建起红十军、红十一军、新红十军等革命武装;在武装斗争形势极为不利的危急关头,他又率部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以至于在转战途中寡不敌众,并被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在南昌的监狱中,他不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所动,继续进行坚持不懈、毫不妥协的斗争,最后同战友刘畴西、王如痴一起,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电视剧《可爱的中国》时间跨度为1926至1935年的十年间,集中展示的是方志敏一生中最有光彩、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历程。剧作在努力勾勒和描绘宏阔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以方志敏的经历和贡献为主线,以较大的篇幅、生动的细节、饱满的激情,浓墨重彩、张弛有度地再现了方志敏以卓越的胆识、过人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积极发动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反动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方志敏深知广大劳苦大众的愿望与诉求,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既显示出革命的原则性,又具有可贵的灵活性,从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使闽浙赣根据地的发展风起云涌。方志敏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斗争经验,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府,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被赞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的叙事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反映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错综复杂和残酷激烈,从而使剧作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同时,剧作将方志敏领导的局部斗争,放在整个中国革命大势下来观察,放在中央苏区形势发展的危急背景下来叙述,表现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韬略、大局观念和高风亮节。特别是表现其在闽浙赣根据地同样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仍服从命令派红十军等主力部队驰援中央红军,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由衷赞誉,从而同正面反映方志敏的主体情节一起,使今天的观众能够更全面、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方志敏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所起过的巨大作用。
剧作成功塑造了方志敏的形象,着重刻画其在革命斗争中坚定不移、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卓越风采;深刻揭示其情系人民、沉稳内敛、儒雅持重的一腔热忱;生动反映其坚忍不拔、嫉恶如仇、决不妥协的强烈个性。在剧中较长篇幅的狱中戏份中,方志敏遭受到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但他表现出的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淡定与从容让观众潸然泪下。他以特殊方式留下的那份永不磨灭的精神遗产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扮演方志敏的演员林江国,在表演上力求准确细腻、不温不火,不仅形似更达到了神似,显示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了近些年来电视荧屏中较为难得的、成功的革命先烈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体的电视剧,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剧作在纪实的基础上不乏虚构的成分,但其对历史过程、事件和人物的反映、把握和塑造,却是大事不虚、准确可信的。剧作在拍摄、制作上同样下了很大功夫,呈现出精深、精湛、精致的艺术品相,堪称一部成功而完整讲述方志敏主要革命斗争事迹的电视佳作。观看这部剧作,可以使今天的共产党人和广大观众,认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之不易,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了比较充分、形象的了解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可以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制图:蔡华伟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