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抗日“地下长城” 参观者穿越地道战见证烽火历史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5/8/6 9:14:51 548
2015年8月5日报道,实拍河北冉庄地道战旧址。电影《地道战》中的那棵老槐树,依旧矗立在冉庄村中央,它见证了那段烽火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魔爪很快伸向华北,以平、津为进攻出发地,以平汉路为突击方向,一部沿津浦路,一部沿平绥路,两翼迂回同时进攻。1937年9月24日,沧州和保定被日军攻陷。1937年10月10日,日军占领石家庄,冉庄所属的冀中大部相继沦陷。
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敌人一来,老百姓就连人带物转移到村外的青纱帐。但秋后青纱帐一倒便无处藏身,群众就开始在野外和村里挖隐蔽洞。最初的隐蔽洞是单口洞,人们称之为“蛤蟆蹲”。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挺进敌后,在冀中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1938年,冉庄村民张森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
张森林在冉庄秘密发展了几名共产党员,建立起冉庄秘密党支部,并任村支部书记。为了隐蔽,张森林在自家红薯窖下掏了一眼大深洞,洞里放了小木桌和油灯,在洞里召开会议。这个洞是冉庄地道的雏形和开端,此后张森林号召冉庄的党员、干部、群众,挖了很多这样的隐蔽洞。
冀中沦陷,冀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村村民挖“蛤蟆蹲”躲避日军,不过一旦被敌人发现,藏身的群众就无法逃脱。于是老百姓把一个洞口改成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
冉庄建16公里地道网
冉庄地道网在敌军“扫荡”之后开始成规模,边战边挖,战斗功能也逐步完善。因北町村惨案的教训,冀中根据地的许多地区全民动手,对地道进行了改进,建成房上、地面、地下“三通”的“立体”地道网。当时整个冀中平原挖地道长达12500公里,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进入冉庄地道,就像走进一座神秘的地下迷宫。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有与若干水井相连,排水、取水、通风;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地道里设有指路牌、照明灯、休息室、储粮室、地下兵工厂、囚笼、陷阱等。
冉庄地道具有“三通”、“三堵”、“三交叉”、“四好”和“五防”等多种功能,具体来说就是高房、地道、院落相通;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明枪眼和暗枪眼、高房和地堡、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好打、好钻、好藏、好跑;防火、防水、防烟、防钻、防破坏。
地道成战斗奇袭设施
把增强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冀中地道战进行过专题研究。他指出,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地道就已经在冀中出现,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地道在经过短暂的萎缩后很快恢复并又有了长足进展。“日军对冀中地区的大‘扫荡’,促发了冀中人民的觉醒,这是地道斗争得以开展的内部因素。”
开展地道战后,冀中的斗争形势很快有了好转。1943年之后,冀中地道多设置射击孔、陷阱、翻口,使地道从军民的隐蔽所发展为奇袭敌人的战斗设施。射击孔分布于地道支线连通的墙基下、夹墙里、门槛后等交通要道处,备有立射或坐射的单人射击设备,为保证射击准确还备有掩体。
1945年7月,栾县南高村群众,在日(伪)军先后出动近1000人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依托地道五战五捷,杀伤敌80余名。1945年5月29日,(雄县)米家务军民,在我方不满百人对敌2500多人的劣势情况下,全歼伪治安军第十八团团部及第三营和团直炮兵连,生俘敌人官兵94人。
虽然冉庄不是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发源地,但辉煌的战绩使得其脱颖而出,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称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共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利用地道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击毙伪团长一名。当时驻保定日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