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一腔肝胆铸医魂(时代先锋)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5/7/29 10:20:05 924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李昌禹)“我走后,遗体要用于医学解剖。”今年4月,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黄志强在他抢救过无数肝胆胰重症患者的解放军总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93岁。弥留之际,他请求党组织放弃治疗,以节省医疗资源,并留下遗嘱:遗体用作解剖,骨灰撒入大海。
从医77年,入伍59年,党龄59年。生前,黄志强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奋斗了一生;逝后,他将这一腔赤诚的肝胆留在了人间。
对事业,他披肝沥胆。90岁,他仍不离开医疗一线,在心衰、肾衰,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与学生一起做课题,在临终前两个月提交了最后一份课题报告。80多岁,他仍然头脑灵活、思维清晰,看完电影《阿凡达》,他便撰写了论文《从阿凡达电影看微创外科3D时代的到来》。耄耋之年,他还在手术台上,或亲自主刀,或进行指导,在手术室一待便是十几个小时。
对国家,他忠肝赤胆。四十载夙兴夜寐,他发誓要在肝胆医学领域留下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开辟了具有我国疾病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让我国肝胆外科专业跨入世界领先行列;青少年时代经历的列强凌辱、家国破碎,让他心底始终升腾着一股家国、民族情怀。
对病人,他侠肝义胆。77年从医生涯,他始终把“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当做自己的行医信条,不放弃任何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时时予以鼓励,给予患者生的信念;他喜爱武侠小说,更有一副侠客的肝胆,别人不敢治的病,他治,别人不敢开的刀,他开。他常说:“医生就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患者。”
九十三载春秋,黄志强用他的一腔赤诚肝胆,铸就了为国为民的军医之魂。斯人已殁,肝胆长存!
左图:黄志强(中)在教学。右图:黄志强(右三)在查房。 |
“我走后,遗体要用于医学解剖。”临终前,老人一再叮咛。
可是,接到为老人解剖遗体的通知后,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文载律却迟迟下不去手。
躺在手术台上的这位93岁老人,是他多么熟悉、多么敬仰的人啊!老人生前与他畅快地进行病理分析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这位老人,便是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黄志强。4月,在他抢救过无数肝胆胰重症患者的解放军总医院,黄志强永远闭上了眼睛。
弥留之际,他请求党组织放弃治疗,以节省医疗资源,并留下遗嘱:遗体用作解剖,骨灰撒入大海。
从医77年,入伍59年,党龄59年。生前,黄志强为祖国的医疗事业披肝沥胆奋斗了一生;逝后,他把这一腔赤诚的肝胆留在了人间。
披肝沥胆
90岁,他仍奋战在医疗一线
对着黄老的遗体三鞠躬并默哀之后,文载律强忍住泪水,慢慢拿起手术刀,缓缓落下,为黄老开始了尸检。
当看到黄老心脏上有大面积陈旧性心梗的痕迹时,文载律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种征象提示着黄老生前在承受着怎样一种痛苦啊!心前区疼痛岂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更何况黄老已是90多岁高龄,在承受如此剧烈疼痛的情况下还在坚持查房、教学、科研……
时间倒回三年前。
2012年,90岁高龄的黄志强向中国工程院申报了一项研究课题。课题申报下来不久,黄志强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
“黄老,停了这个课题吧,身体要紧!”有人劝黄志强。可是,依着黄志强的脾气,从国家那里申报来的课题,怎能半途而废!身体稍微好转一点儿,他还是坚持一步一步跟进研究。病床上,常听到他喃喃自语:“时间不多了……”
心衰、肾衰,身体每况愈下,他退了一步,指导学生姜凯接过课题。在他的病房里,常年挂着一个小白板。一有时间,他便在小白板上画解剖结构图,分析病理;有了新的想法,便兴冲冲地告诉姜凯。
2014年12月,课题报告完成。拿着课题报告,黄志强一字一句地审阅,连错别字都圈了出来。
2015年2月,在黄志强去世前两个月,报告修改完善,最后提交……
时间再往回倒三年。
2008年2月19日,解放军总医院的一场手术引起世人瞩目。这场手术叫“双供肝亲体肝移植”,需要同时从两个人身上各取一块肝脏移植到患者身上。这是一项难度极高、极为复杂的手术,世界上能做这项手术的国家不超过5个。
为能够第一时间对意外情况进行指导和处理,手术一开始,87岁高龄的黄志强便搬来一张凳子,坐在手术台边进行指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个小时,4个小时,6个小时……有人劝黄志强,“黄老,您先回去歇歇吧!”“病人的手术还没结果,我怎能离开!”黄志强说什么也不答应。
10个小时,12个小时,14个小时过去了,手术终于成功了!已是凌晨两点多钟,黄志强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黄老后来病重时对我说了一句话:‘生命在于休息’。一个把工作当成全部的人居然发出这样的感叹,证明黄老太累了!他这一生一直在前进、研究,很少休息,实在让人心疼。”与黄志强相熟的肝胆外科护士长杨莉说罢,潸然泪下……
忠肝赤胆
四十载,“土专家”征服世界
1997年,75岁,黄志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78岁,黄志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90岁,黄志强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但其实,黄志强在医学界早就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开辟了具有我国疾病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让我国肝胆外科专业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这份成就来之不易。
16岁时,黄志强被云南昆明一所医学院录取。那时,交通线路被日军封锁。身在广东的黄志强,要去学校报到,只能从广东经香港转道越南,辗转至昆明。接下来几年,学校不断搬迁,日子不得安宁。新中国成立后,黄志强才真正安定下来,开始漫长的医学追求与探索。
上世纪50年代初,黄志强在重庆行医时发现,西南地区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较多,死亡率很高。但当时的医学书籍对于中国人易患的肝内胆管结石并没有描述。我国又没有自己的专著,这让肝内胆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为“盲区”。“既然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就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材料。医学科学领域里,也应该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黄志强的心中升起执着的愿望。
当时,肝内胆管结石病在诊断上较为困难,死亡率极高,临床病例多是晚期患者。为了弄清病因,黄志强多次对西南地区进行小范围调研,对于临床重症,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守候在病人床旁。
就这样,黄志强积攒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寻找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医疗方法夯实了基础。1957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病,在世界范围内为此病的治疗方法揭开了崭新篇章。
1973年,51岁的黄志强第一次踏出国门。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外科大会上,他提出肝胆管结石是可治之病,并指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以及“高位肝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和手术治疗上的主要难点”的著名论断,引起国际医学界轰动。
历经四十载,经过不断完善,黄志强开创出一套符合中国人肝胆病症治疗的体系。耄耋之年,谈起这些成就,黄志强曾这样说:“作为医生,当看到经我们的治疗方法治愈的病人,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时,心里面总是觉得非常踏实。”
侠肝义胆
77年,“生命相托,永不言弃”
在解放军总医院,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黄志强一直记不清自己的生日,在填写履历表时,为了方便记忆,索性就选了1月1日当作生日。
可是,这样一个记不住生日的人,却能脱口说出二三十年前诊治过的病人的病情特征和手术方式,并且跟病历上的记录丝毫不差。
2005年12月,怀孕38周的孕妇史思敏被送往解放军总医院,诊断为坏死性胰腺炎。该病死亡率在95%以上。手术一旦失败,这个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家庭可能人财两空。
两条人命危在旦夕!83岁高龄的黄志强二话没说,穿上白大褂就直奔手术台。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史思敏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手术几天后的12月25日,黄志强例行查房时,走到史思敏病床前问完病情,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贺卡:“我在病历上看到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早日康复!”那一刻,史思敏的眼睛瞬间含满泪水。
因为这次治疗,史思敏失去了即将出生的孩子,黄志强一直惦记在心里。2009年,身体恢复后,史思敏又怀孕了。12月,孕期8个月时,黄老果断为她安排了剖腹产手术。手术那天,是12月25号。黄志强告诉史思敏:“这天是你的生日,也让宝宝和你一天过生日吧!”史思敏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在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楼道里,悬挂着这样一幅题字:“生命相托,永不言弃”。落款人是黄志强。77年的行医生涯,黄志强不曾对一个病人放弃最后的努力。然而,一生救人无数的黄志强,却没能挽救住自己的亲人,60岁时丧妻,70多岁时送走儿媳,黄志强常常陷入自责。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人们皆认为我医术高明,而我独不能救亲人之性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一个个远走,虽悲痛何及?……唯望在有生之年,定当多写些有用之书,以传后世,救治病中苦难之人,不得我今日之悲哀与余恨……”
有人曾问黄志强:“你名气这么大了,为什么对病人还这么上心?”黄志强答得很平淡:“对于医生来讲,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患者将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任何一点闪失,都会使患者失去最后的希望。”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