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2010,这一年:颠覆与跨越,科学传递希望(3)、灾难与信心,全球艰难复苏(4)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0/12/31 23:07:31 1670

                                                                             来源:《文汇报》2010-12-27

【世博科技】
    注释:这是世博园里曝光率最高的“展品”,它们散落在园中的每一个角落,有些新奇得让人尖叫,有些平常得屡屡被人错过,却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盘点:拔掉网线,借着灯光就能上网;卸下花瓣,装上镜子,一路追随太阳的“向日葵”居然能发电;一颗水滴,以近百米
/秒的高速撞击,即可化身绵绵细雾,为城市降温……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上,科技不再是孤零零地、突兀地矗立在展台上,一个个创意的头脑化身生活的使者,悄然美化着世界,有种润物细无声的美。
    让无论是看热闹的外行,还是看门道的内行都大呼过瘾的,当属ND影片(多维度影片)。震撼的视觉冲击背后,同样是科技在显神威。泰国馆的4D电影除了立体视觉外,还辅之以嗅觉这一全新维度;石油馆里,游客不仅能见到三维画面,其动感沙发还能不时营造出蟒蛇掠过的触觉或是浪花扑面的体感,这时,N也许已超越了4,一个激动人心的视听新时代由此开启。
    当然,“看不见”的科技也毫不缺乏感染力。它们有些是躲在幕后的“大脑”或“神经”,更多是一种遥看未来生活的理念。围绕如何实现低碳,世博园里的建筑展开了一场跨国讨论:伦敦“零碳馆”、“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日本馆,按照“零化学物质”标准设计的印度馆,不同的文字表达着未来城市的共同心声——阳光、清风、雨水,所有大自然的赋予都蕴藏着光、热及能量,最大的低碳灵感其实源于自然。
    以万国工业博览会为发端的世博会,从一开始就是展现科技文明、推崇科技创新的舞台。时至今日,这个舞台早已不再以“高精尖”的科技取胜。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类似白炽灯、发电机、留声机这般惊艳的发明也许很难遇见,却让人看到了科技更加多元、和谐和微笑的“脸”。   
【千年极寒】
    注释:据波兰学者预测,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冬欧洲将遭遇罕见寒冬,出现“千年一遇”的低温,亚洲国家也可能陷入冷冬。
    盘点: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欧洲人冷得刻骨铭心。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年极寒”?当人们将自身感受与之前的预测“对号入座”时,各国气象学家则忙着辟谣:欧洲多国大规模雨雪和降温天气与往年相比较为罕见,但并不算异常,一般来讲,每隔510年,就会出现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而此前,世界气象组织也多次公开表示,“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和确切的科学依据。
    有关“千年极寒”的预测,最初出自波兰水利气象研究院专家科瓦列夫斯基之口。其依据是,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将减缓,从而导致今冬欧洲的严寒程度“千年一遇”。对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从可能性和可信度两方面作出了反驳:首先,对于极端天气的预报,全球都没有可靠、科学的手段;其次,目前已有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因此,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据事后调查,充斥各大媒体的“千年极寒”之误,祸起“雷人”标题。原来,科瓦列夫斯基在接受波兰某电台采访时,用的是虚拟语气:“假设海洋暖流消失,那么,西欧所处的气候带将会北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很可能重现冰川。”就是这么一段采访,被编辑安上了“雷人”标题,称“科学家警告:千年寒冬等着我们”。大概是为了吸引眼球,此番谈话在此后的无数次转载中,都延用了“千年寒冬”作为标题。
    “千年极寒”无疑是以讹传讹的又一次例证。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受“气候门”事件和“反全球变暖派”的影响,公众对于气候演进的真实状态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疑惑。因而,每次遇到大面积寒潮,都会使人们对“全球变暖”提出诸多质疑。不过,气象资料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人造生命】
    注释: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一种细菌的基因组,然后用它取代另一种细菌的基因组——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生命体“辛西娅”的诞生,意味着人类从此拥有了定制物种的能力,也引发了“造物主”可能被滥用的担忧。
    盘点:用“移花接木”的手段重新定义一种生命体的身份,可能吗?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及其同事,在今年5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人造生命。
    合成生命的具体步骤是:先在电脑上进行构思设计,利用ATGC四个字母(构成碱基的基本单位)的不同排列,画出一张基因图谱,然后用“四瓶化学物质”(两种嘌呤和两种嘧啶)人工合成出蕈状支原体细菌的基因片段,并将它们“粘”在一起,植入一个被掏空的山羊支原体细菌体内,创造出一种全新生命体“辛西娅”。这是自万物起源以来,第一个没有祖先的生命。
    尽管文特尔所制造的,是自然界中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生物,只包含108个碱基对,可它实现了新陈代谢和遗传分裂两种生命的基本功能,相当不容易。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以为这一基本生命体附加新的功能,比如将纤维素降解成葡萄糖,从海水中分解出氢气,甚至可以吃掉墨西哥湾的油污。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和制造新的物种。
    也许是受科幻电影的影响,合成微生物的应用潜力并未引来一片叫好,反倒招致了“扮演上帝”或是“亵渎生命”的骂名。
    从本质上讲,合成生物学技术与人们熟知的基因工程是一码事。然而,从非生命物质到活生生的生命,相比之下,以往的基因改造只是入门之作,而文特尔在合成生物学上跨出的这一步,才是真正掌握了操纵生命的艺术。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辛西娅”得以入选《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
   【钱学森之问】
    注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回避。
    盘点: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这位杰出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地向总理谈起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去年10月,伴随钱老的离世,直指当今大学教育弊端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学界的集体反思,并迅速演化为一个跨年度的热点话题。1111日,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向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建言,必须直面“钱学森之问”,为困顿中的中国教育寻求出路。
    “钱学森之问”之所以从2005年起就发问不休,直到现在还能引起广泛共鸣,根本原因就在于“钱学森之问”问到了中国痛处。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今天的中国教育存在着不少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钱老的疑问,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也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更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事实上,“钱学森之问”与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一样,都指向中国文化。人才培养的答案不在人才本身,而是在文化上。如果我们不从骨子里审视自己,要一夜之间捧回个诺贝尔奖,是不现实的。
   【地沟油】
    注释: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餐厨废油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回流餐桌。
    盘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地方。他们每天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最终通过低价销售的方式,重返人们的餐桌。
    今年春节后,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对武汉的地沟油状况进行了调查,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约有200-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按比例推算,国人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的是地沟油。
    尽管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与普通油脂无异,却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癌的有毒物质,其中一种主要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检测和鉴别地沟油的方法。由于来源多样、成分复杂,且勾兑比例不同,摆在专家面前的是千变万化的非标准样品,要从地沟油中找到一种显著区别于普通食用油的单一标记物非常困难。目前,国家科技部已针对地沟油的检测之困予以立项,通过多种方法相互印证,已成为研究者截获地沟油的共同思路。
    事实上,检测仍是一种被动之举,由政府集中收购处理餐厨垃圾,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据一辈子都在“搞油”的科学家估计,中国要彻底禁绝地沟油,可能还需要10年。
   【砷基生命】
    注释:在一种特别的细菌中,砷可以取代磷,作为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美国宇航局(NASA)的这一发现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理解生命的形式,打开了一片新视野。
    盘点:这种细菌是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研人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诺湖中发现的。这个西半球最古老的湖泊历经变迁之后,形成了高盐、高碱、高砷的极端环境。他们小心地把细菌带回实验室,并逐步用砷替换培养基中的磷,直到磷全部被砷替换。
    他们发现,在全砷环境中,尽管生长变得十分缓慢,每天只长10%(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是20分钟一代),这种细菌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繁衍出后代,而且砷不仅被用作构成新细胞的基本“建材”,还广泛参与到从核酸、蛋白质大分子,到代谢的各个层次的生命活动中。
    这表明,除了我们以前所认为的六大生命构成的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硫、磷外,别的元素也可以成为生命构成的基本元素。作为同一族元素,化学性质相近的砷如果可以取代磷,那么硅是否也能取代碳,发展出“硅基生命”?这使得生命构成具有了更多排列组合的可能,也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在我们原本认为不适合发展出生命的星球上,是否会有不同于“地球模式”的生命存在?
    今年12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NASA的这一具有轰动性的科学发现。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发端,却将改变人类搜寻地外生命的方式,还会让我们重新打量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或许,它还会使人类在考虑“移民”其他星球的问题时,加入改造生命构成形式这一条。
   【饶施社论事件】
    注释:饶毅、施一公在《科学》杂志上所发的批评中国现行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的社论,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响。
    盘点:今年9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撰写的社论《中国的科研文化》。文章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当年,饶、施两人的归国被视为中国对海外高级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标杆,由于他们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这篇社论引起的反响之大,甚至使得科技部也针对他们的文章发出回应,认为文中所涉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与事实不符。
    此后不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籍科学家蒲慕明也对饶施的这篇社论进行了点评,认为简单地把所有问题都怪罪到经费的申请体制和通过“拉关系”来主导分配的现象,是一种短视而且有偏见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学术界更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而这是中国目前科学文化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
    随后,饶毅在博客上发文表示,支持蒲慕明的观点,同时认为这与改善体制与文化并没有矛盾。科学水平的提升相对容易,而真正改善科技体制和科研文化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更可以发挥长时程的作用。
   【千人计划】
    注释:中组部为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而公布的一项人才政策,随之各地也各自发布地方“千人计划”。这项旨在有效推动国内科技创新能力的举措在实施一年多后,在进一步推进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
    盘点:2008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由于“千人计划”引进者的工作生活待遇优厚、学术地位又高,故在国内学界反响颇大。有人质疑:引进人才门槛仅为“正教授”是否太低而无法引进到真正的高端人才?与国内同类人才干同样的活儿,却拿几倍于他们的工资是否合理?这些高级人才回国后,没有相应的优秀团队配套,是否还能做出同样好的工作?……质疑的声音在相对清贫的科技界尤为响亮。
    针对高级人才的团队配套问题,最近刚发布的“青年千人计划”显然是一种完善。然而,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贴、3100-300万的科研经费补助,以及参照“千人计划”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是否又会引起另一个层次人才的薪酬不公?是否年轻人都应“曲线救国”?
    这场争论直指我国的人才政策和制度,结果怎样有待观望。
   【三网融合】
    注释:三网融合就是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能够交叉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盘点:关于“三网融合”的提议,国内已经持续了多年。而今年是真正的破冰之年。
    在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国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并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年中,国务院又定下北京、上海、大连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三网融合在国内更像是一个制度问题而非技术问题。实际上,三网融合的重点和难点,不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电信、电脑和电视网在“物理上”融合,而是要让三网能在业务、监管、应用上融合。国内,“三网”的主管部门分散,利益主体多元,广电和电信的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要实现三网融合的政策目标,形成健康、积极、有序的市场格局,涉及到诸多部门利益和制度瓶颈。
    国内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让广电部门可以经营电信业务(话音和数据服务),同时,让电信部门可以提供广电服务。舆论普遍认为,三网融合之后,用户能以更合理的自费,得到更高质量的电信服务,同时,广电节目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多彩。而在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上,三网融合会塑造更多的竞争主体,让市场运转更有效,监管更加简化,成本更低。
    过去十年,上海几乎是国内唯一获得官方授权的三网融合试点地区。11月底,上海三网融合的新阶段试点已经全面启动。根据上海的计划,中心城区有望在2012年普遍实现100兆光纤到户,上海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者——东方有线公司将开始提供语音电话服务,而电信和广电也将尝试合资企业,合作开拓节目市场。
  【iPad】
    注释:苹果公司于2010127日发表的一款平板电脑。
    盘点:按说,平板电脑并非是什么新鲜玩意儿。2002年,比尔·盖茨向世人展示了首款Tablet PC,平板电脑开始进入主流消费电子领域。但Tablet PC只是制造了一些话题,而没有制造出足够的市场。
    微软没成功的,苹果做到了——iPad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数码消费新宠和时尚的代名词。也许,这就是今年苹果市值能超过微软,居全球科技公司之首的原因。
    iPad外观像是放大版的iPhone。事实上,它和iPhone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iPhone一样,它也基于苹果自家的iOS平台,只是不能打电话,也没有摄像头;界面和iPhone十分类似,只是9.7英寸的屏幕比iPhone3.5英寸大了些;要玩转iPad,用户同样只要动动手指;最关键的一点是,iPhone最吸引人的“软件超市”AppStoreiPad同样能用。由于iphoneAppStore积累到了足够的人气和应用软件货品,加上最低不到500美元的合理定价,iPad的成功顺理成章。
    苹果为iPad找了个精准的定位——介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此前还从未有人在这块夹缝里成功过。其他数码厂商在幡然醒悟后纷纷跟风,人们把这一新的商品门类称为“Pad”,苹果把持着70%的份额。
    iPad打击的不仅是其他数码厂商,它正加速袭击传统媒体。它是继亚马逊的Kindle后又一款理想的电子书阅读器;更重要的是,iPad正在颠覆纸媒。iPad版本的报纸、杂志纷纷问世,传媒大亨默多克甚至正在酝酿一份只在iPad上发行的电子报,取名《TheDaily》。
    iPad会把数码和媒体消费带向何方,还有待观察。有研究表明,用户与iPad“独处”时,90%的时间是在打游戏。不时有人诘问:iPad真有用吗?但同时,iPad销量不断刷新纪录。
   【3Q大战】
    注释:3Q大战是指国内两家互联网服务企业——奇虎360和腾讯QQ的一场商战,受影响网民高达数千万,它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较量。
    盘点:“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随着3Q大战进入高潮,这句话一举成为年度最热门句式。360QQ的决定也许真的很艰难,但最难的莫过于网民。
    3Q间的硝烟起于今年国庆之前,当时,网络安全企业360称,发现某些软件私下里会扫描用户硬盘。为此,360发布一款软件,可监控此类涉嫌侵犯隐私的行为。不过该软件监控的唯一对象是QQ,所以360矛头明显直指腾讯。但腾讯对360的指责予以坚决驳斥。
    11月初,3Q间持续一个多月的口水仗急剧升级。360在新推出的“QQ保镖”软件中加入了自动阻止QQ广告弹窗的功能,可能对腾讯的广告收入产生巨大影响。于是,QQ在第二天发布声明,称“刚刚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与360安全卫士软件不兼容,要用QQ,必须卸载360。由于QQ360是国内占有率最高的两款客户端软件,涉及数亿用户。他们的互不兼容,将导致大量用户要么无法用QQ联络网友,要么让电脑暴露在“木马”下。
    3Q大战可看做是排名第二的360对“客户端老大”QQ的一次进攻性防御。QQ不断模仿他人的商业模式,涉足各类互联网业务,凭借其巨大的装机量和用户粘性,剿灭了大量被其模仿的创新公司。年初,QQ模仿360进军网络安全,360势必要予以回击。
    批评人士认为,3Q大战最大的问题在于挟用户为人质,强迫用户作出“断左臂还是剁右手”的取舍。这场商战显示出中国互联网企业漠视用户、野蛮打压对手的不良文化。
    3Q大战最后因为主管部门的介入而突然偃旗息鼓,但它所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反垄断法如何有效发挥作用、互联网公司该形成怎样的企业文化等,将长期影响中国IT界。
    【超算登顶】
    注释:1115日,世界权威的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国的两台“超算”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三,这是中国首次问鼎该项目的冠军。
    盘点:登顶的计算机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一号”,运算速度达每秒2570万亿次,相当于地球上所有人24小时不间断地用计算器算上5天。排名第三的是曙光公司的“星云”,速度也达每秒1270万亿次。两台设备将分别被安置在天津和深圳的超级计算中心。
    Top500组织从1993年开始为全球超级计算机编制排行榜。2004年和2008年,上海超算中心的两台机器曾两次排名第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但今年,中国不仅单台机器问鼎,而且进入前500名的计算机数量仅次于美国。
    “天河一号”融入了相当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和机器系统架构设计,这被看做是中国国家实力的一次展示。由于超算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以及国防军事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也借题发挥,将此当成“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证据。
    这并不符合事实。一方面,中国反复证明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国内在核心芯片上依然依赖进口,自主开发超算平台下应用软件的能力也不足;此外,国内的企业和研究单位在利用超级计算机的经验上,也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可以说,登顶证明了中国是超算的制造大国,但还不算是研发和应用强国。

                 灾难与信心,全球艰难复苏(4)
 
   【全国哀悼日】
    注释:当出现灾难性事件或重要人物逝世时,大多数国家设立全国性的哀悼日来寄托哀思。2010年,多国宣布全国哀悼日,以悼念在天灾人祸中的遇难者。
    盘点:2010年,国际上发生多起天灾人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海地政府为此宣布全国哀悼30天。有报道形容当时惨状:“整座城市陷入昏暗之中,一些人拼命奔跑,哭喊,几乎每平方米地表都被混凝土残渣覆盖。”海地地震破坏力巨大主要原因有三。一,震源浅,离地表仅13公里;二,震中离人口稠密区近,距首都太子港仅15公里;三,地层含水量高,一遇地震波,极易发生“沙土液化”现象。
    3个月后的4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一行所乘专机在俄罗斯坠毁,机上97人无一生还。除总统夫妇外,同机还有总统办公厅主任、三总参谋长、央行行长、大主教等多名高官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此行是为了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卡廷森林事件遇难者纪念活动,因此有报道称其为“为纪念悲剧的一出悲剧”。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410日宣布,412日为俄罗斯全国哀悼日。一个国家为在本国境内遇难的他国元首一行举行全国哀悼,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可能绝无仅有。俄罗斯提供的事故调查称,坠机系操作不当所致,但波兰拒绝接受这一结果。
    与地震天灾及原因仍存争议的坠机事件相比,发生在1122日的金边踩踏事故完全是一起人祸。由于组织方对送水节庆典活动组织不周,导致70008000名返途民众拥挤在长约100米、宽约7米的桥上,即每平方米有约10人到12人。过度拥挤使人群产生不安情绪,而有关触电和桥要垮塌的流言更激发惊恐,踩踏由此发生,351人不幸罹难。1125日,柬埔寨举行全国哀悼,为遇难同胞默哀。
    有些天灾无法预测,有些人祸或难避免,但人类通过努力,减少天灾之损失,降低人祸之频率,这还是能够做到的。
    【联合军演】
       注释:联合军事演习,是指两个以上军种或两支以上军队联合进行的军事演习。在全球新军事变革舞台上,运用高新技术手段,驱动多兵种联合军演已成为各军事强国的重要战略战备手段。
       盘点:2010
年世界范围内各类联合军事演习频繁举行,其特点为规模大、次数多和参演国众。其中,以美国为首的14个国家举行的“环太平洋2010”多国联合军演历时40天,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海上演习”。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引领的亚太地区一系列联合军演,这里既有美国加强战备和应战的现实考虑,更与2010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密切呼应。
    美国首先联手日韩两大传统盟友频繁发动威慑性质的联合军演,通过制造紧张局势“铺路”重返亚洲。8月美韩“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事演习、9月美韩联合反潜军事演习、12月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及日美“利剑”最大规模联合军演等,这一系列明显针对和威胁第三国的海上联合军演,演习区域密集覆盖黄海、日本海、钓鱼岛周边海域等争议海域,骤然点燃东北亚地区紧张局势。藉此,美国不仅顺利地将“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驶入黄海,更将该地区地缘战略格局紧锁在传统的、过时的“安全困境”里,使美国重新赢回亚洲“保护伞”角色。
    其次,通过联合军演加强同新兴伙伴关系,美国在亚洲形成实际上的对华遏制包围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外长会议上高调介入南海争端的讲话言犹在耳,8月美国与越南展开首次海军联合演习;而11月美印“2010准备战争”联合军演再次证明了美印之间已经把对方当作一个实质性的军事合作伙伴。
    2010年美国在亚太地区引领一系列联合军演表明,把军事演习作为武力炫耀和军事威慑的“冷战时期”做法仍然存在。然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分歧、矛盾和冲突更应该寻求以平等对话的和平方式加以解决,而不是以付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方式加以处理,因为企求以军事手段实现政治目标在当今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冒风险将会更高。
    【维基揭秘】
       注释:由澳大利亚前骇客朱利安·阿桑奇等人于2006年创办的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的国际“爆料”网站,英文原名Wikileaks,中文翻译名“维基揭秘”。20104月至今,“维基揭秘”因先后披露驻伊美军射杀伊拉克平民和路透社记者的视频、77000份美国阿富汗战争机密文件和400000页伊拉克战争日记而名声大噪。之后,“维基揭秘”继续“猛料”轰炸,目前正在持续披露251000页美国国务院外交密电。
       盘点:2010年横空出世的阿桑奇和“维基揭秘”惊动了国际社会,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没有围墙和特权的互联网世界中,像水一样自由流动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有边界的国家安全和有特权的国家机器也能造成巨大威胁。借助网络,阿桑奇这个居无定所的澳大利亚人就能以一己之力撼动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伊战和阿战战争日志的曝光可轻易击溃美国苦心经营的国际道德形象;25万份国务院外交密电的“泄露”,不仅迫使美国取消了政府机构之间共享情报的制度,更惊动从国务卿希拉里到最底层的官员纷纷出动四处救火,以缓解因泄密事件对外国政府带来的冲击。以“维基揭秘”为代表暴露出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提醒人们,在互联网和超级数据库时代,个人及非国家组织对抗国家将成为现实。
    同时不可忘记,若无泄密者,则无揭秘人。“维基揭秘”给2010年带来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当冷战时期密集的间谍活动已经过时,国家相对松懈的警惕性和日益膨胀的涉密队伍,为大规模泄密提供了可能性。据“维基揭秘”称,网站头一年的数据库中存储的揭秘文件已达120万份,并称平均每天还收到1万份新材料。显然,国家机器无法捉住所有的“泄密者”,更无法约束无数隐身在网络后面的泄密行为。
    在“维基揭秘”走红的背后浮现出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赋予了阿桑奇“揭秘”的权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知情权的渴求,抑或是正义对国家政治行为中某种与生俱来的阴暗面的反抗?
    【超级泄漏】
        注释: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和匈牙利铝厂泄毒事件,都称得上超级泄漏引发的环境灾难。
        盘点:发生在420日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持续了153天,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环境灾难。在全程关注这场由企业行为造成的环境灾难的同时,舆论问责锋芒直指政府。半年后发生在匈牙利的化学废料泄漏事故再次说明,发生类似事件政府失职是一个重要因素。
    公众对于漏油事件高度关注,源于灾难现场的视觉震撼。如一段视频显示,当清污小船驶入一片漆黑如墨的海区时,在众多死去的伙伴旁边,一只浸透油污的水鸟奋力振翅,想飞到船上。但它却飞不到不足一公尺高的船上,只能用脖子勾住船舷,它竭力煽动翅膀,想得到一点升力,以便让爪子也助一臂之力,结果还是落入水中。在重复了这一过程之后,它放弃了。
    类似报道不断触痛人类良知,而公司堵漏行动又一次次失败,公众开始追究政府责任。舆论认为,管理失职是政府的问题所在。一份2008年报告显示,负责出租钻井平台的政府监管人员玩忽职守,他们收受公司礼物,甚至与公司员工发生性关系。另外,作为监管部门的矿产资源管理局职能矛盾:它既负责监督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安全,又要求油气公司多生产,以便让联邦政府收取更多的份额油。
    104日,匈牙利一家铝厂废物池决口,约100万立方米有毒废弃泥浆冲入河中,瞬时水位高达两米,蔓延至少40平方公里,造成9人死亡、150人受伤,并一度对流经多国的多瑙河造成污染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早在今年6月,铝厂有毒废水池的围堤就已破损严重,当时却未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警惕。该组织掌握的航拍照片显示,匈牙利具备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的必要技术手段。
    要么与企业过从甚密,要么对危险熟视无睹,政府的失职放大了企业事故风险。
    【量化宽松】
        注释:量化宽松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措施,使基准利率维持在零,或者接近于零。目的是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盘点:今年113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望通过购买国债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开动“印钞机”,让大量流动性货币投入市场,其后果是美元大幅贬值,同时带来资产泡沫。
    实行超低利率,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不少却流入了股市。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好转,股市却扶摇直上,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在第三季度屡屡创出新高。
    由此可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如果未能有效刺激经济较快复苏,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将会把美国的经济拖向衰退泥潭,而与此同时困扰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危机将雪上加霜。
    但是刺激经济尽快复苏,压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目前考虑的头等大事。至于美元贬值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美联储是毫不在意的。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在政府债务危机的压力下,已经开始实行财务紧缩,逐步退出刺激经济的计划,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央行开始加息,以控制通胀预期。美国不顾世界经济实际情况,一意孤行施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资金向经济增长较快新兴经济体流入,从而增加全球通胀预期,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这种利用货币大国地位向外转嫁危机的货币政策不啻向世界发出“货币战争”的宣言,因而在二十国集团首尔会议上遭到大部分国家的批评,美国代表仅仅以“将尽快大幅度压缩财政赤字”为借口予以搪塞。
    更令人忧虑的是,美联储自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以来,已经频频出台政策,目前留在手里的政策“子弹”所剩无几。如果量化宽松政策再难奏效,留给美联储施展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这将是对世界经济前景的一个重大打击。
    【紧缩开支】
        注释:紧缩开支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的通俗说法。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一个类型,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背景下,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流通量,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等。
        盘点:2010年,谁也不曾想到,当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行将结束之际,一场主权债务危机会在欧洲爆发。从年初的希腊到年底的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如同一颗毒瘤,在欧元区边缘国家不断扩散。欧元面临1999年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为应对危机,欧盟史无前例地推出了成员国救助机制,并启动了经济治理改革,试图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加深经济融合,根除欧元区的体制顽疾。
    如今,希腊和爱尔兰已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葡萄牙和西班牙也亮起债务“红灯”。危机没有渐行渐远,相反有加剧的可能,各国相继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
    但是,债务危机让希腊等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大力紧缩财政,这些国家仍深陷衰退,而经济形势恶化又对这些国家巩固财政以走出债务危机的努力构成挑战,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据估计,希腊和爱尔兰经济今年将分别萎缩4.2%0.2%,与德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形成鲜明反差。
    由此可见,欧元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在欧元区内部,一些国家因债务危机实行紧缩政策,而欧元区中央银行却继续实施超低基准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这有可能增大区内各国在货币利率问题上发生冲突的风险,成为下一场危机的“种子”。
    欧元区要想走出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必须尽快消除欧元区的体制性缺陷,改革已成燃眉之急。目前,关于强化财政纪律、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和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各种措施已在讨论之中。从明年起还将启动一套名为“欧洲学期”的机制,要求各国政府在每年制订预算方案和经济政策时提交欧盟评议,以及早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人们期待,债务危机将成为欧元区改革的一个契机。
    【极端天气】
        注释:世界气象组织说,今年以来,全球至少有17个国家发生了极端天气现象;无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来看,都堪比或者超过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先例。今年前9个月,因气候原因造成的灾难已致2.1万人死亡,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盘点:今夏的俄罗斯森林大火,缘于130年来从未有过的干旱和高温天气,连西伯利亚都达到了37摄氏度。高温引发近3万起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可能使俄罗斯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减少1个百分点。
    巴基斯坦7月下旬开始的“历史上最严重洪灾”起因是强降雨。灾情最严重的开伯尔-普什图省7天降雨量相当于过去10年总和,印度河水位达到1929年以来最高,巴全国近1800人在洪水中死亡,2000多万人受灾,五分之一国土变成泽国。当地媒体说:“洪水3天带来的破坏,远超塔利班与政府军交战3年造成的损失。”
    此外,北半球雪灾、格陵兰岛冰川崩裂、中国南方五省区市大旱、欧洲和美国东部持续高温、中美洲飓风等,均祸起极端天气。
    一些灾难还引发了各种“后遗症”,或严重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俄森林大火让莫斯科居民度过一个烟雾弥漫的苦恼夏天,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可接受值的6.6倍。欧洲的大雪直接造成了航空公司的“罢工”。甚至到今天,欧洲还在讨论现在的大雪和严寒是不是“千年极寒”。
    【邮包炸弹】
        注释:邮包炸弹是指在邮包内藏着炸弹,一般由恐怖分子制造,通过邮局或快递派送,用以恐吓及伤害收件人。邮包炸弹可能有不规则形状,如利用打印机制成爆炸装置。今年以来发生多起邮包炸弹事件,例如从也门寄出的美航货机邮包炸弹,从希腊寄往欧洲各政要的邮包炸弹等。
        盘点:一般而言,恐怖分子会选择引人注目的行动让世界震惊,然而在2010年,恐怖主义正朝着小型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今年10月,“欧洲笼罩恐怖主义疑云”这样的标题充斥全球媒体,欧美各国也纷纷加强安全戒备,似乎另一场“9·11”风雨欲来。但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人们印象中的恐怖袭击并没有发生。相反,大量轻微的、未遂的恐怖袭击事件却屡屡出现:1029日,从也门出发的两架美航货机上发现邮包炸弹;11月初,希腊截获多枚邮包炸弹,其中一枚在雅典爆炸,而更多的寄往诸如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各国政要;1223日,多个国家驻意大利使馆遭遇邮包炸弹袭击……
    纵观2010年,恐怖主义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指挥权从高层转移低层,恐怖袭击不再由本·拉登或其他“基地”组织高层直接指挥,而是由阿拉伯半岛、北非分支甚至个人发起;从重视影响力转向重视成功率,今后类似“9·11”的恐怖袭击会越来越少,时报广场汽车炸弹这样“短、平、快”的事件会越来越多;恐怖成本大大降低,组织人员去美国学习飞行技巧等成本与寄送邮包炸弹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也门邮包炸弹事件中,两个爆炸装置的成本只有4200美元。
    或许将来恐怖分子不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劫持飞机撞楼,只要悄悄地躲在角落向邮箱中放入“爆炸装置”。
    【公众隐私】
        注释:2010年,全球反恐使个人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同时网络时代私权和公权的边界又日益模糊,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其行为可能侵犯特定人群的隐私权,形成所谓公众隐私问题。
        盘点:1029日,美货机上发现邮包炸弹,让机场安检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其实,自“9·11”以来,美国机场安检措施愈加严格,“裸检”或严格的轻拍搜身检查等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去年圣诞节“内裤炸弹”事件后,英、法、德等国机场也全面引进裸检仪。裸检仪可以显现受扫描者完全身体影像,包括隐私部位。一些人认为这样做侵犯个人隐私,危害人体健康。美、英、法等国民众都对此爆发抗议活动,美国软件工程师泰纳甚至因拒绝“裸检”成为网络红人。
    同样,谷歌公司在其提供的“街景”服务中,涉及街道周围用户通过未加密无线网络发送的隐私信息,包括用户的电子邮件内容、图片以及网页浏览历史等,遭到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监管机构的严厉斥责甚至起诉。虽然谷歌坚称其搜集到的私人信息不会被分享使用,但随着“街景”服务覆盖范围的日渐扩大,越来越多人的隐私也遭遇着“清晰的尴尬”。
    两件同样饱受争议的侵犯公众隐私的事件,最后结果却不尽相同:大多数“空中飞人”慢慢接受了“裸检”。因为“裸检”是为了排除恐怖主义威胁的隐患,在公共安全和公众隐私面前,安全是第一位的;然而谷歌“街景”却在谋求公司经济利益的同时,侵犯了公众的隐私,显然这是许多人不能接受的,许多国家对谷歌说“不”也在情理之中。
    【矿难奇迹】
        注释:2010年,智利和新西兰分别发生矿难事故,智利援救行动被誉为矿难援救史上奇迹,而新西兰援救行动则以悲剧告终。
        盘点:发生于今年85日的智利铜矿事故与发生于1119日的新西兰煤矿事故,当事方都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但一个是“奇迹”,被困69天之后33名矿工全部生还;另一个是“悲剧”,5天之后29名矿工全部遇难。这其中除偶然因素之外,更有必然因素。
    822日,即矿难发生17天后,当收到“我们33人全都好好地活着!”的纸条之后,智利举国“欣喜若狂”,说明这一消息远超公众心理预期,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新西兰煤矿一直以安全著称,114年中仅有181名矿工死亡,因此若把这次瓦斯爆炸矿难看作偶发事故,也言之成理。
    但决定救援行动成败的还是必然因素。智利矿难援救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政府得力:矿难发生后,总统亲赴现场,政府迅即组织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救援团队,军队、消防等部门协同救援。二,机制健全:从矿工被困到被确定位置的十多天关键日子里,预设应急机制及设施为营救争取了宝贵时间。三,科技施救:整个救援过程中,大到重型挖掘机和“胶囊”搭载舱,小到安慰矿工心灵的投影仪和灭菌铜纤维短袜,高技术为顺利救援起到了关键作用。
    反观新西兰煤矿业,它有着40年安全生产的纪录,然而正因为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相关部门缺乏事故处理经验,从而使生产优势成了救援短板。而营救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矿难救援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救援器材,二是缺乏专业救援人员。事故发生后,政府从当地抽调警察以及军队作为救援主力,但其救援的专业性令人担忧。如本应该在16个小时内打通的探测孔,却到矿难发生5天后才被打通。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