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不会让你转基因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11/1 10:56:18 1125
来源:医学院退休资深教授来稿
老石真言:很多朋友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究其心理原因,主要是害怕食用了转基因食物会导致自己被转基因,从而罹患什么疾病。在一篇“反转”的文章中写道:驴和马交配生产来的是骡子,而骡子丧失了生育能***,你琢磨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害处有多大吧!这是不少民众反转心理的充分写照。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遗传性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当然,生物也具有变异性,但是,其保守性要比变异性稳定的多。不可能今天是狗,明天又变成了猫。那么,为什么遗传性会非常稳定呢?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有保卫其基因稳定的严密措施;从单细胞生物细菌到最高等的人,都具有这种保卫能力。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加以阐明,我们先从基因说起。
基因是什么,如今在中学的生物学里都会学到;也许您年长一些,错过了这个内容的学习,那也没有关系,让我们稍作补习。说的浅显一些:基因就是记载着生物遗传密码的载体,也可以理解为遗传密码的“天书”。各种生物都按照这部载体(天书)中的密码来建造自己结构和运行自己特有的功能和代谢类型。当然,这种科普的语言肯定有其不够严谨之处,但不太离谱就行。那么,这个载体是什么?经过无数科学家不懈探索,如今可以肯定地回答说:载体就是核酸。
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它分为两大类:核糖核酸(RNA)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除了部分病毒,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都记载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往往由数十、数百、数千乃至更多的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核酸。核苷酸又是由三部分更小的分子组成,它们是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碱基构成。(图1)每种核酸有四种不尽相同的碱基;由于它们的化学名称拗口难记,在这里用四种大家熟悉的扑克牌花色来代替:红桃、黑桃、梅花和方块。在这个卡通画中,中间穿黄色衣服的小人代表脱氧核糖,他右手拿着一个磷酸,左手举着一个碱基。三者一起代表一个核苷酸。因为碱基有四种,那么脱氧核糖核酸(DNA)中就有四种核苷酸(见图2)。
也可以用文字来简单表述核苷酸的结构:
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四种之一)
许多个核苷酸连接起来,构成了核酸(图3)。
图3 所表示的核酸链仅仅是其起始端的一段,只包括6 个核苷酸,其实,一个核酸链中可能有上百、数千、过万个核苷酸,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仅仅示意罢了。从图来看,核酸链实际上是一条不断重复的磷酸-脱氧核糖所形成的链子上挂了一串四种不同的碱基。正是四种不同碱基的排列顺序,记载了复杂多样的遗传密码。有人会问:仅仅4种不同的密码符号能有足够的复杂性吗?回答是肯定的。君不见莫尔斯电报密码仅仅由点(嘀)和划(哒)两种符号构成,它可以表达世界上各种繁杂的电文含义;又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数学语言是“0”和“1”两个符号,就足以完成复杂的运算、绘图、著文等本领;那么核酸具有四种符号不就更加能够胜任有余地编码世界万物的生命密码了吗!?
生物体内的信息流,是从核酸流向蛋白质和酶(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换言之,核酸的遗传信息决定了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在这里为了简化,省去了RNA的环节),而蛋白质和酶进一步决定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类型,也就是决定了该生物的一切性状。通俗地说,它决定了是人、是马、还是牛,或者是什么植物;如果是人的话,你是男还是女,是丹凤眼或者杏仁眼,身材像武松还是武大郎,……。
那么,核酸中的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和决定蛋白质的呢?现在知道是采用“三字经”的原则。即三个碱基密码符号决定一个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这种三字经也没有逗号,但采取每三字一断句。例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读作: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
虽然没有逗号,却有句号,句号也是由碱基密码编码的。它代表编码一种蛋白质的信息到此结束。下面可能会开始另一个蛋白质的编码。
核酸中碱基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方式可参看图4。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它具有什么功能。
胰岛素是已知的最小的蛋白质之一,它由51个氨基酸组成。我们可以想见编码胰岛素至少需要有51X3 = 153个碱基。而由这51个氨基酸照此排列组成的蛋白质——胰岛素,就具有调节糖代谢的重要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众多的蛋白质和酶则决定了个体的性状。
好了,我们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就容易讨论和说明问题啦。
食物中的基因载体物质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层层設关,严加把守
记载着人类生命信息的核酸,它深藏在细胞王国的宫殿——细胞核中,食物中外来的基因物质要达到细胞核可以说绝无可能。
1,胃肠道内的消化关:食物进入胃肠道,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尤其是那些大分子物质,更需如此。淀粉需水解成葡萄糖才能吸收;蛋白质需经消化为氨基酸才能吸收,而核酸大分子在消化道中更遭遇到分化瓦解。
核酸首先在消化道中强大的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其组成单位—核苷酸(见图5)。
核酸(核苷酸n)n核苷酸
核苷酸的分子量仍然比较大,它进一步在磷酸酶的作用下,切掉磷酸,分解为核苷和磷酸(图6):
核苷酸 核苷 + 磷酸
核苷在核苷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脱氧核糖 和 碱基(图7)。
核苷 脱氧核糖 + 碱基
至此,核酸的巨大分子在消化道中被酶分解为分子较小的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加上少量残留的核苷酸,可被肠道吸收。
上面讲到:遗传信息是由挂在核酸链上的碱基排列序列决定的,因此可见,当核酸被分解为这些小分子的物质之后,就丧失了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试想,当一部三字经被碎纸机切成碎片之后,你还能从这些碎纸片读出任何意义吗?
总之,食物中无论是动物性或者植物性的基因物质,无论是“原生态”的、还是自然杂交的、人工授粉的、还是用高科技进行转基因的所有农作物的基因物质,都毫无例外地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被“千刀万剐”而“粉身碎骨”。即使有少数漏网者,也因为它们是大分子不能吸收而随大便排出,结果“遗臭万年”。“粉身碎骨”和“遗臭万年”的结局向我们提示:食物中外来基因物质,对人体不会造成基因干扰。
2,肝脏“海关”的严防把守。如果我们把消化道比喻为一条流经人体城市的运河,那么从运河上岸的货物都必须先送到“海关”——肝脏进行检查。消化道吸收的血液并不是直接注入血液大循环的,而是汇集为门静脉流入肝脏。如果有毒物,则必须经过肝细胞的解毒和灭毒处理;另外在肝窦中布满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库夫氏细胞”,它们可被看作是一批训练有素的“缉私队员”,专门查扣“洋烟、洋酒”一类的走私品,也就是非自身的、外来的细菌、细胞和高分子,把它们包围继而消灭之。这些缉私英雄们,个个横刀立马,用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凡发现偷渡和走私份子,就立刻缉拿逮捕并法办。
3,血管壁和细胞膜组成的“森严壁垒”:血液循环运送的各种“物资”,要进入细胞,也绝非来者不拒。对于高分子而言,那是高挂“一概免入”,除非你有独特的“受体”,可以接受你的信息;小分子物质往往也不都是可自由出入;就连一些离子,例如钠离子、钾离子等都有其专用的离子通道。核酸是高分子,那当然是坚决拒之门外了。想混进去是:没门!!
4,细胞内的“看家犬”:在细胞王国中,豢养一些诸如“狼狗”、“藏獒”之类的看家犬,它们对于主人和外来人能够清楚辨认,对自家人是忠心耿耿,倍加爱护;而对外来者则是疯狂撕咬,扯碎为止。这种看家犬就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这种酶不但人类和高级生物有,就连单细胞生物——细菌等也是装备齐全。它们对自己的核酸那是温柔体贴,但对外源性的(即其他生物的)核酸则坚决分解撕碎。这是所有生物保卫物种纯洁性和遗传稳定性的共有的自卫武器。
5,细胞核——细胞王国的“皇宫”戒备森严:人的遗传物质是深藏于细胞核之中的,这细胞核的核膜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堡”。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更是被严密封锁在“保险箱”——染色体当中。只有当细胞的生理或者代谢需要的时候,“保险箱”才能按照指令部分打开或者有序打开。“外贼”是很难接近这里的核心机密的,即使外贼混进来,还没有等他来得及下手,已经被“藏獒”们撕个粉身碎骨!
由上述可见:食物中外源性的核酸(遗传信息物质)要想过五关斩六将从而达到人体细胞核内与人的核酸杂交,那只能是天方夜谭。试想,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我们每天食入各种各样的食物,有动物的,有植物的,五花八门;有人开玩笑说: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广东人,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会拿来吃。如果食物的基因物质可以与人体的基因任意杂交而改变人体的性状,那么,人早就不是人了!如果我们天天吃猪肉,就会长猪耳朵;常常吃牛肉,就会长牛蹄,……。大概只有科幻小说里才能有这样荒唐可笑的想法!
有人会说:天然食物、或者是自然杂交的农作物、甚至人工杂交的农作物都是安全的,唯独用高科技的转基因的方法杂交的农作物是有害的,可能会使人像驴和马杂交一样,使人发生转基因。这种观点显然凭自己的一种偏执的想法,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完全没有道理的。其中有很可能是被三氯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硫磺等等非法添加剂吓坏了的民众的一种恐惧心理。其实,无论是天然食物、自然杂交的农作物、人工杂交的农作物还是转基因的农作物,其遗传信息载体都是核酸,化学本质并没有区别,都会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被分解,也都无法过五关斩六将到达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与人体基因杂交,不会有什么例外。而且,基因改造的过程发生在农作物的改良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农作物作为食物被食入人体之后,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完全不必大惊小怪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唯一例外的是病毒。病毒是一种连单细胞结构都没有的最简单的生物,它仅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内芯组成,它却是生物界的臭名昭著的梁上君子——“时迁”。它善于穿墙打洞,把它的遗传信息物质——核酸 注入到动物或者植物的细胞中去捣乱。不过,对农作物进行转基因都是为了改善该作物的某种性状,转移一个更优秀的基因进去,不会转一个病毒基因进去。这里提到病毒,只是一段题外话。
第二, 另立炉灶,从头合成
食物中的核酸在消化道分解为碱基、核糖(和脱氧核糖)、磷酸以及少量的核苷酸,吸收到体内之后,一般并不被利用作重新合成人体核酸的材料。这一点是与糖类、蛋白质有明显的区别;多糖淀粉在消化道中分解为葡萄糖,当吸收到体内以后,部分葡萄糖可以根据生理需要合成糖元(人体的多糖);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吸收后可以作为建筑材料,重新按人体的遗传密码指令来建造人体特有的蛋白质。但是人体细胞(以及各种生物)都基本是另起炉灶,利用一些营养非必需氨基酸、甚至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为原料来合成自身特有的核酸,这叫“从头合成”。这一事实,也可能更加体现了机体防止外来基因物质的干扰,彻底保证物种的纯洁性和遗传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变异。
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和个别的部位,也可以利用核苷酸和核苷来合成自身的核酸,这叫“补救合成途径”。在这里单个的核苷酸和核苷,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编码意义。就像我们可以利用原来三字经中的单个字,例如“人”、“善”、“远”等单字来写我们自己的新文章,丝毫也不会影响我们文章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很少量地利用吸收的核苷酸和核苷,也绝不会影响我们自身基因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核酸在消化道中的分解产物有四种碱基,其中两种属于嘌呤类化合物。嘌呤对人体无用而且有害,人体需要将其转变为毒性较小的尿酸,然后从尿排出。但是如果食入嘌呤太多,生成的尿酸就过多,导致“高尿酸血症”,尿酸会在骨关节及组织中沉积下来,引起痛风病。从这个角度来看,食物中的核酸,可以被看作“垃圾食品”或者“致病食品”,把他们看成能影响人体基因的物质,那是看走了眼。多年来,我们国内流行一种核酸饮料保健品(例如“珍奥核酸”等),在他们的宣传广告曾鼓吹:食入核酸可以修改人的核酸从而治疗基因病,使人长寿等等。这类谋财害命的骗人广告,可能会使不少人受骗上当,产生错误的认识,为接受“转基因食品有毒”论,打下基础。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食入核酸在消化道中就分化瓦解,而且欲达到细胞核中的人体核酸相遇也绝无可能,它们只能充当垃圾,不会变成妖精或恶魔,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 高科技的转基因技术,操作精准,优于其他杂交技术
人类自从有了种植农作物的历史之后,一直就伴随着改良农作物的愿望和实践。早期只能从自然杂交产生的优质品种中选种,后来进一步用人工杂交等方法改良品种;上世纪,还曾宣传一种用太空辐射线来制造新品种。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效率低下等缺点。60 多年前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并且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克隆并测序了许多生物(包括多种农作物甚至人类)的遗传密码(基因序列),而且发展了一种高科技技术——基因工程(也被称作“基因克隆”、“DNA操作”、“DNA重组”等)。也就是说,人们既掌握了许多农作物的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明白了它们的结构;又发明了一套在分子水平操作、切割、插入、拼接、转移等等技术,这就为在分子水平进行农作物杂交改良创造了可能。水到渠成,近十几年,相继成功出现了一些转基因农作物。
从自然杂交、人工杂交到转基因杂交,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优良的性状(比如抗灾害、抗虫、抗除草剂、高产、形体饱满、产油量或者产糖量高等等)。比较而言,转基因的技术最为精准。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可能包括优秀基因、劣质基因和许多不明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要通过艰苦的大量的筛选才能得到优选的品种。而现代高科技的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向包含千千万万个基因的基因组中只转移了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优良基因,而且是经过明确定义的优选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加之转基因立项时经过严格的评审,产品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其安全性应该是可信的。
迄今为止,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证明对人类是安全的,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有毒。这一点已为权威性机构(例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农粮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科学院等)和绝大多数权威的生物科学家所公认。与此相反,反转人士所列举的所谓“转基因有毒”的例证,都是个案,而个案在统计学上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这些例证,都缺乏因果关系的确切证据。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详述。
人工杂交的产物,却不是毫无问题。有报道称:一种人工杂交的马铃薯含有毒性蛋白,因此被淘汰。因为,人工杂交转入的是基因组,其中包括很多良莠不齐的基因,有“坏分子”混入,就不难理解。
有人认为:自然杂交的生物,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转人士最担心的——驴和马杂交生出不育的骡子,正是自然杂交的结果。因为马有32对染色体,而驴有31对染色体,生的骡子是32+31,染色体不能正确匹配,故而不育。狮子和老虎自然杂交生出的“狮虎兽”,具有同样的问题。就植物而言,自然界存在的许多有毒植物,也正是由于千万年来自然杂交的结果。迷信自然杂交的无害,显然是一种糊涂的概念。
第四,“转基因”和“吃基因”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空
转基因是在科学实验室和农田中进行的,其结果是把一个或几个目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使其获得新的优异性状,成为新的物种;其中有一些在经过安全检验之后,提供人们食用。这时,基因转移的这个“转”,到此终止。而“吃基因”则是之后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进行的,此时,不管你是什么基因,都同样是一段记载蛋白质和酶的编码序列的核酸,其化学本质是一样的;它们在消化道中的遭遇都无非是要么“粉身碎骨”最后变为垃圾,要么排除体外“遗臭万年”(补充一句:还可以去当作有机食品的肥料)。无论是驯服的羔羊(新疆菜“抓羊肉”),还是有毒的毒蛇(广东菜“龙虎斗”):无论是甜菜,还是苦瓜,它们的遗传信息物质——核酸,命运是殊途同归,毫无二致。被转的基因,和其他基因一样,它本身既不会“转”,也不会“钻”(转基因是科学家的本事),千万不要仅凭看到“转基因”三个字,发挥你的联想猜疑,把被转移的一段核酸,想象成为能钻铁扇公主肚皮的孙悟空,万万不要把它妖魔化了!
其实,转基因的那些基因基本上都是生物界原来就有的,而且大多有造访人类的历史。例如,在水稻中混杂着一种杂草叫稗子,由于它的种子颗粒很小,可食性很差,不能当作粮食;但是它具有抗旱、抗盐碱等抗灾性能。科学家们将其“主管”抗灾性状的基因簇转移到水稻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水稻品种,它既保留了颗粒的饱满和高产的特点,又新获得抗灾的性能。我们在食用原来未杂交的水稻时,由于稻谷的扬场过程很难将稗子完全去净,总会有少量的稗子(包括它抗灾性能的“主管”基因)一同食入,可以说,人类吃稻米和吃稗子的历史一样长。今天,当我们食用新的转基因的稻米时,其基因组中包含的稗子的“主管”抗灾害的基因,和原来稗子中的抗灾害基因是同一物,也就是说:是旧友重访,“仙女”并没有变成“恶魔”,你怎么就不认识了呢?再比如胡萝卜和许多有色蔬菜中都含有胡萝卜素,它是一种维生素A元,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并且有抗氧化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如今,科学家们将这种基因转移到水稻中,使得我们可以只要吃米饭,即使不吃蔬菜,也可以获得胡萝卜素,这给居住在海岛、沙漠等特殊地区的人们带来福音。在亚洲,每年有约100万儿童死于因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的免疫力低下,另外还有35万亚洲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失明。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不是向穷人发放维生素A药片,而是想办法提高穷人膳食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我们常从有色蔬菜食入“主管”胡萝卜素生成的基因簇,是我们的常客。也就是说:“主管”胡萝卜素生成的基因簇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世交,是再熟悉不过的常客,只不过它过去是乘“大巴”从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等地来旅游的,曾经得到你的热情接待,如今它乘飞机从北京来,你怎么就翻脸不认人,还听信谣言大骂它是“毒贩”,要把它赶出家门呢?!
第五、 谈谈基因下游的事
有人会问: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打消了吃了核酸会干扰自身的遗传的想法,但是既然核酸中的遗传信息决定了蛋白质(和酶)的结构,那么转基因作物中的蛋白质,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呢?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1,前面谈到过:遗传信息流是从DNA流向蛋白质的,这一过程从整体来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遗传信息不可能从蛋白质反过来流向核酸。所以完全不用担心食物蛋白质的信息会干扰人体的遗传信息。
蛋白质在食入之前,通常是经过加热烹调的,蛋白质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发生变性;另外,酸度很强的胃酸也会加强这种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蛋白酶的相继作用下,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单位),然后被吸收。氨基酸可按照人体的密码指令用来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所以,一般情况下,食物蛋白质只会为人体提供营养,而不会对人体造成毒害。
2,在个别情况下,有少数蛋白质被少部分人食用后,在没有完全消化分解的情况下,会被吸收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人的免疫力过强,容易产生过强反应。打个比方:本来混入几个偷渡分子,并非大事,公安人员把它们抓起来法办即可。但是,如果采取过度反应,实行全国戒严,搞得人心惶惶、风声鹤唳,那就鸡犬不宁了。另一方面,这一类蛋白质可能对蛋白酶有一定的阻抗能力,致使消化不全;加之其分子量较小,容易混入,我们把它们叫做“过敏原”。一个蛋白是否会引起过敏,还与它的氨基酸序列有关。因此,对一个新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机构要严格检测所转基因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否同已知蛋白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有足够的相似性。如有任何疑问,这个转基因蛋白就被认为是有潜在的食品安全危险,从而不批准上市。所以,但凡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应该不存在此类问题。
3,Bt毒蛋白的问题。 Bt毒蛋白是反转人士反对转基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把把所有转基因食品说成是有“毒”的所谓根据。那么,究竟什么是Bt毒蛋白呢?“Bt”是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学名的缩写;人们从这种细菌中发现一种蛋白质,能够杀灭一类危害农作物的鳞翅目昆虫,称作Bt毒蛋白。开始人们直接用Bt毒蛋白的溶液来喷洒农作物以除害虫,后来科学家们将编码Bt毒蛋白的基因转移到某些农作物中使其获得抗虫的性能,成为转基因作物。有人怀疑:既然Bt毒蛋白对虫子有毒,会不会对人也有毒呢?科学实验是检验是非的标准,那么,让我们看看科学实验的结果吧!
科学研究表明,Bt毒蛋白对于鳞翅类昆虫的毒害作用的机理是:Bt毒蛋白进入这种昆虫的消化道时,它会在一个碱性较强的环境中,被虫子消化道中的特有的碱性蛋白酶作用,使其切掉一段肽链,变成一个比原来的蛋白更小一点的“毒蛋白”;其实,它现在才真正具有了毒性。就好像一个装满毒物的“瓶子”,只有当你把它的瓶盖打开后,毒物才能发挥作用;又可以说,卷起袖子才能露一手。接下来,毒蛋白与虫子肠壁细胞上的受体(具有特异的受体是很关键的)相结合,然后将细胞膜打出一个小洞来,受损的细胞因此被破坏而死亡,肠细胞破坏的多了,虫子也就一命呜呼啦。
反观人的情况就大不一样。⑴ 实验表明:Bt毒蛋白加温至600C时就会灭活,也就是说,它的毒性作用就被消灭了。而我们人类的食品大部分都是经过蒸、煮、煎、炸等烹调过程,温度在1000C以上,毒蛋白早就灭活并且变性了。⑵ 即使是冷食也无妨;Bt毒蛋白在人的胃酸环境下,被胃蛋白酶作用,不足2分钟即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各种蛋白酶的作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而且人的胃内没有鳞翅目昆虫具有的那种碱性蛋白酶,加之也无该酶发挥作用的较强碱性环境,不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毒蛋白颗粒,所以也会相安无事。⑶ 人的肠上皮细胞没有Bt毒蛋白受体,即使有很少的Bt毒蛋白进入肠道,那也是“毒物无用武之地”,不会发生毒害作用。总之,Bt毒蛋白进入人体的命运与其他食物蛋白一样,都是分解为氨基酸而被人体利用。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正常个体的人一次性食用200克来自转基因玉米的纯Bt蛋白仍然是安全的,也没有证据表明它能伤害我们的生殖系统。
Bt毒蛋白的作用具有生物特异性和选择性,它的作用仅仅局限于鳞翅目昆虫,对于其他昆虫,例如甲虫、苍蝇、蚊子等都没有杀灭作用,对于远亲的人和畜类更是没有毒害作用,所以用不着自作多情,硬要把人视为与虫子等同。各种生物的进化历程不同,它们的结构、功能和特性各有差异,这应该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Bt毒蛋白既然并不是对所有的生物具有毒害作用,看来把它叫做毒蛋白就不够精准,但是如果把它称作“毒鳞翅目昆虫蛋白”,那有点太过于罗嗦,应用也不方便,这是起名字的难处。类似的例子有“抗生素”,这个名词是从Antibiotics翻译过来的。如果望文生义,会以为抗生素可以拮抗所有的生物,其实不然,每种抗生素仅仅可以抑制一类或者几种致病菌;例如,青霉素仅仅对格兰仕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
诸多抗生素的抑菌机理都是巧妙地利用了人和细菌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差异;例如,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它可以干扰细菌壁的构成蛋白的合成,但是对于人的细胞膜却没有作用。抗生素的发明,对于控制和治疗传染病和感染性疾患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与此类似的是转基因的工作中也巧妙地利用了害虫与人的差异,设计了只针对某些昆虫而对人无害的Bt毒蛋白,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领导这一转基因研究并实现商业化的弗莱理(Robert Fraley)也因他的卓越工作获得2013年的世界粮食奖,这是国际上在农业领域的最高奖项。虽然这与诺贝尔奖无法比拟,仍然表明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科学家的工作的赞赏和尊重。
某些反转人士在Bt毒蛋白问题上玩弄了两个极其“高明”的把戏;一是把仅仅对一类害虫有毒的Bt毒蛋白,忽悠成对人也有毒;另一个是把Bt毒蛋白仅仅转入少数农作物的事实,歪曲为所有转基因作物,从而炮制了一个荒唐而吓人的罪名——“转基因食品有毒”!这一罪名成了他们攻击转基因事业的锐利武器,蒙蔽了许许多多不明真相的民众。虽然在一定的环境中,“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但是谎言终会被事实戳穿的。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之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不明真相,望文生义,加之听了此类谣言,产生怀疑的态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当他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之后,一定会改变他们的态度的。
4,从“基因重组药物”来看,转基因生产的许多蛋白质性质的药物,可以治疗一些疑难疾病,对人类功莫大焉,应该感谢“转基因”才对。例如,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据报道中国有三千多万患者,而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种病没有根治的办法,它会造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由于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胰岛素缺乏,故而最好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注射胰岛素(胰岛素不能口服,其本质是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为氨基酸而失效)。过去从猪、牛等家畜的胰腺提取胰岛素充当药物,但是家畜的胰岛素与人的胰岛素在氨基酸的组成上略有差异(第8,9和10 位的氨基酸稍有不同),部分患者会辨认异性蛋白而产生过敏反应。加之,这种落后的方法,费时、费力,成本又高,产量却很低,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近年来,临床所应用的胰岛素,基本上都是基因重组药物(图8),
即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克隆并转移到细菌或者酵母细胞中,继用发酵罐大量生产细菌或酵母,然后提取胰岛素。如此生产的胰岛素是人源性的,因此,不会产生过敏反应;药物的质量也可以得到控制和保障。使用转基因胰岛素多年来并没有引发生殖力障碍和致癌的报道,表明它是安全的。
又如,急性心肌梗塞是导致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发病凶险,死亡率极高。不少名人都亡于此病,例如胡耀邦、侯耀华等。溶栓药物——链激酶是抢救病人的最佳药物,文献报道称:在发病6~8小时内,及时注射链激酶,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而目前所应用的链激酶也主要是基因重组药物。迄今国内已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几种抗癌、抗病毒的重组基因药物上市,国外已有50种以上的重组基因药物批准上市,这些药物正在为人类防病和治病做出重大贡献。既然,转基因的蛋白质产品直接注射人体都是安全的,那么,口服更不会有什么危害。
5,接下来谈谈更下游的事。前面讲过:遗传信息流是从核酸流向蛋白质(单向,不可逆),到此,这种信息流就终止了。接下来,众多的蛋白质和酶会对脂类和糖类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进行调节,但此时的糖、油,本身无任何遗传信息,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吃了转基因作物提取的油和糖,会转了你的基因。从化学本质上来看,无论是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的油和糖,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基因载体——核酸和蛋白质都是水溶性的,不易混入油中,既是有极微量的混入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核酸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分解为其组成单位(前已详述)。我国目前民众能吃到的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可能要算大豆油了。它受到的非议和攻击最为强烈,其实除了谣言之外,没有任何道理,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请大家理性对待,切勿受骗上当!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