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经济学家林岗——“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过时”(学者风采)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11/1 8:57:15 934
|
林岗个头不高,说话也很低调,但一副眼镜后面的锐利目光却显露出他的执着性格。从部队战士到报社编辑,从研究生到教授、副校长,面对迎面袭来的种种思潮,他坚定不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治学的指导思想。
林岗是经济学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他不断发声,既在学界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又对我国的经济现状提出独到的见解,保持着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家的持久活力,影响久远。
“年轻时读书就是靠兴趣”
已年过花甲的林岗,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文革中,他的家庭算是“有问题”,所以林岗初中毕业就回乡务农,1971年,好不容易去湖北当了兵,但入党提干却不顺利。文革后期,已经在部队当了干事的林岗四处搜罗,只要能到手的书籍,统统翻了一遍,这其中就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
大概是林岗曾经发表过几篇理论文章的缘故,1977年,解放军报将他借调到理论处,之后他又被正式调入报社当了一名理论编辑。那时正值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时期,林岗接触了很多新的观点,广泛浏览中,他对经济产生了兴趣,“年轻时读书就是靠兴趣,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有关经济体制方面的争论特别多,我就注重读经济学的各种论著。”
时任解放军报理论处负责人的邵华泽,当时是他的领导,“老领导正在外面参与重要文件的起草,于是就把办公室借给我读书,还鼓励我去人民大学深造。”虽说林岗是初中生,但大学本科的那些基础理论他早已掌握,而且年龄也大了,因此他下决心直接报考研究生。那个年代,初中生或高中生直接考研究生的并不少见,但是,像经济学这样的学科,一个初中生能行吗?
他没料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吴树青教授特别看重他的思辨能力。1982年,他顺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林岗又回到解放军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理论编辑工作的实践锤炼和对中国现实经济的仔细观察,让他更加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穿透力。198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吴树青教授的经济学博士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奉献在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教育岗位上。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林岗特别欣赏这句话,大概这最能表达出他多年治学讲学的一种心境。
所有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学方法论,这是林岗的研究领域。而在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是他认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是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是一种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可以从根本上解释现实的许多经济现象,对经济学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不管是学校讲堂还是社会论坛,林岗在各个场合,从来都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国际各类经济学思潮的对比,林岗不时指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错误,让师生和听众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林岗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详细了解了当代经济学各个流派的主张。通过反复比较,林岗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便在西方的思想界、教育界、经济学界,马克思主义依然很有影响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依然可以用来认识、解释当代世界发生的许多问题。”
林岗论著不断,其中以研究全民所有制问题的文字颇为著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研究》是其开山之作。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他不但投入大量精力参与《〈资本论〉导读》的编写,还走上电视讲坛,以“不朽的《资本论》”为题,深入浅出地向大众宣讲《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治学也要有耐力,有恒心”
多年的部队经历对后来的治学有没有帮助?林岗眼睛一亮:“有啊!”他回忆刚参加训练的那段日子时很感慨,当时别人都认为他这个城市兵肯定不行,会拖后腿,他一咬牙,不仅赶上去了,还超过了别人。“治学也是如此,要有耐力,要有恒心,要有自信。”
林岗的经济学研究始终都具备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将理论思考、历史批判放入当前的现实经济发展中,见解独到,常常引发不小的社会反响。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林岗认为,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应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社保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不完善,社保体系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充分,同时,在调节劳资关系的立法和法律实施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一系列措施,可以切实解决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目前的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失,林岗也忧心忡忡,他认为,文科体系一定要坚持我国自身的特点,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人才资源,而不该盲目地照搬照抄。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