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杨永康:“总住院”的外籍医生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10/2 16:43:57 959

日期:2014-10-02 作者:陈青 来源:文汇报
  • 图片说明:图为杨永康在与同事讨论病区事务。

苦等4年成为外籍持中国执业医生资格证第一人,经常全天候蹲守在医院忙碌—— 杨永康:“总住院”的外籍医生

  本报记者 陈青  

人物小传

  杨永康,男,1977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新山一个华人家庭。2001年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生物医学系毕业后,到天津医科大学读书。2006年保送至同济大学医学院读研,2007年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习,2009年留院东方医院。自18岁首次献血以来,19年间,他先后献血100余次。2012年,他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7岁白血病患儿的生命,成为首位成功捐髓的外籍志愿者。

  他先后荣获“上海优秀志愿者”、“2014年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白玉兰纪念奖”等荣誉。

  

  去年10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马峰会上致辞:“我们不会忘记,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7岁孩子的生命……”作为中马两国之间深厚友谊的象征,默默无闻的小医生杨永康几乎是一夜成名。

  就在被习主席提到的第二天,杨永康与上海姑娘张银艳结婚,变成了“上海女婿”。  

“当医生是我从小的梦想”

  37岁的杨永康,出生在马来西亚新山的一个华人家庭。

  他说,在当地,医生是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或许是受做医生的舅公影响,杨永康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圆梦之路却走得异常艰辛。

  18岁那年,杨永康报考了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医学系,因为华人上医学院名额很少,被“调剂”到生物医生系。4年本科毕业,为了能穿上白大褂,在当时网络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他几乎跑遍了俄罗斯、印度、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驻马来西亚的大使馆,希望能通过留学继续学医。

  就在他为英美的高额学费、去俄罗斯要过语言关等问题纠结时,刚从天津参加完学术研讨会的舅公给出了建议:“中国医学发展很快,去那儿学医大有前途。”于是,2001年,杨永康报考了天津医科大学,开始攻读第二个本科。2006年,他被保送至同济大学医学院读研。2007年,读研第二年开始,他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习。2009年5月,他硕士毕业,正赶上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计划启动,比别人多读了5年书的杨永康经过面试留院,终于穿上了白大褂。

  然而,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外籍人士执业医师资格注册,穿上了白大褂的杨永康只能做一个小医生--没有处方权,更不能单独出门诊或是主刀,就连养老金、公积金等基本的保障都没有,晋升职称更是无门。与杨永康一起进东方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如今都已是主治医师了,而杨永康却依然是一名住院医生。

  每当人们替他抱不平时,杨永康却总是乐呵呵地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开心。”  

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

  “总住院”、“滥好人”是同事们给杨永康起的两个外号。

  细心的杨永康发现,病房里白天医生比较多,而晚上一旦有急诊,就有可能人手紧张。而对他这样的小医生来说,机会就来了。于是,为了争取多上手术台当助手,2009年,杨永康花2000元月租金在离医院不远的商城路上租了一套一室户的老式公房,而当时他的月收入仅3000元。

  “接到电话,步行5-10分钟就可以到医院。其实,我还是很赚的,学到了不少本领。”他说。从此,同事们时常发现,下班时杨永康总是“赖”着不走,一早来上班时,他却已在病房里忙碌。经常全天候地蹲守在医院,让杨永康成为那个“总是住在医院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杨永康已成为东方医院普通外科的“第一助”,所有主任医师都争抢拉他“站台”。

  术前准备是小医生的常规工作,先插管、后麻醉再配合主刀医生上台,既方便也符合医疗规范。但杨永康却与众不同,他每次都要等病人麻醉后再插胃管、导尿管等。“尽管有难度还麻烦,可对病人而言,痛苦却大大减少了。”

  杨医生的好脾气是科里出了名。无论是不是自己分管的床位病人,他都来者不拒,十分耐心地解答各种问题。为了打消病人的顾虑,只要有空他就会主动跟病人说说话。

  东方医院义工万贤曾经是杨永康的病人。他告诉记者,胃肠外科有近50张床位,有不少病人因胃漏、肠漏而散发出粪便恶臭,连家属也不愿近前,但杨永康却总是趴在病床前换药,有时一换就是一个多小时。

  在同事的眼里,杨医生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有时病人自己出院了,亲戚朋友如果要看病、住院,他们就会跑到医院来找杨医生。他总肯帮忙,即使不该他办的事,他也会帮忙给办了。如此,属于杨医生自己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当了医生之后才知道,很多病医生治不好,但我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杨永康说。 

“今年我是双喜临门”

  说来也巧,就在杨永康夫妇结婚纪念日(10月5日)之际,杨永康说他“老来得女”,“小千金”就要满月了。他给女儿起名为杨子凝,意思就是自己与妻子、马来西亚和中国凝聚在一起。

  更让杨永康欣喜万分的是,今年3月初,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通知,同意获得我国医师资格的境外人员允许在境内注册执业医师。

  “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自己能成为外籍医生持有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第一人。”得知这一消息的杨永康夫妇相拥喜极而泣。

  如今,每周五是杨医生出门诊时间。杨医生告诉记者,国庆前迎来了一个手术小高峰——一些上班族约好找他开一些择期的小手术。让他颇为得意的是,自己能在2厘米(传统切口要4-6厘米)的小切口切除阑尾。开好刀依然能穿比基尼,这颇受年轻人的欢迎。如今他已成功施行了150余例。

  杨永康说,他十分感谢中国的学校,让他走上成为一名医生的道路;他感谢中国的医院,让他实现做一名医生的梦想;他感谢中国的家人,让他身在他乡却倍感家庭的幸福温暖。言辞之中无不显露出他的谦逊、和善,还有对中国深深的感恩之情。

  杨永康说他最想做的事,是去援滇、援藏,因为那里太缺医少药。“不过,前提是我还要把本领练练好。我还梦想有一天能加盟成为无国界的医生,当然,这必须要征得太太的同意。”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