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等待战争的日子 冷战背景下的三线建设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9/18 9:46:51 604

来源: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2014年09月16日11:01


       时过境迁,当战争的阴霾散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却定格在大山深处。他们的人生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甚至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们及子女,也常常疑惑地自问:我们去建设是为了什么?值得不值得?
 

活动现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原有的安全体系遭到动摇,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判断下,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三线建设”50周年之际,9月14日,一场由人民日报社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的“冷战背景下的三线建设”主题沙龙在北京彼岸书店(牡丹园店)举办。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牛军,“三线建设”研究专家徐有威齐聚沙龙,共同探讨这一激动人心而又一度神秘的话题。

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凝聚了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及彭德怀、李富春、薄一波和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人在当时复杂形势下的战略思考和筹划。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安全形势极具恶化。1962 年,先是爆发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军事冲突,又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一场核战争与人类擦肩而过。这样的国际形势,使得中国领袖们重新定位国家安全形势,得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判断。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帷幕。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水电站等众多国内响当当的企事业单位,其诞生皆直接或间接缘于“三线建设”。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地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载,进行了这场鲜为人知但规模极其浩大的建设。

时过境迁,当战争的阴霾散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却定格在大山深处。他们的人生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甚至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们及子女,也常常疑惑地自问:我们去建设是为了什么?值得不值得?

50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三线建设”?9月,《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三线建设 等待战争的日子”专题,回顾和反思“三线建设”的前世今生,并于9月14日在北京彼岸书店(牡丹园店)举办以“冷战背景下的三线建设”为主题的读者沙龙活动,与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陈东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牛军,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徐有威共同探讨“三线建设”。

把握人文热点,引爆社会话题,为公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人文历史公共空间,自2012年开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读者沙龙品牌——国历沙龙,为思想的碰撞和表达提供平台。迄今,国历沙龙已举办数十场,其中,“白鹿原”“甲午战争”“宋教仁遇刺”等多场主题沙龙,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

接下来,国历沙龙还将推出“从香港廉政公署看中国反腐经验”、“斯大林如何崛起”、“《太平轮》与国府迁台”等主题的沙龙活动,为历史人文爱好者奉上精彩丰美的精神文化大餐。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