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报道

滚动报道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9/5 9:03:47 569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5日   01 版)

 

  本报北京9月4日电  (记者董洪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全文见第六版)4日公布,标志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改革的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改革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此次改革方案主要从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相关报道见第三版)

高考减少加分项目,缩小区域与城乡入学机会差距

告别一次考试定终身(改革发布厅)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5日   03 版)

  本报北京9月4日电  (记者董洪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这次改革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缩小区域及城乡入学机会差距,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自主招生在高考后进行并且不得联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考试。

  据介绍,为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大学录取学生将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考试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措施缓解区域、城乡入学机会的差距,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各地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的特大型城市,要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政策,抓好细化与落实工作,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次改革将采取两项倾斜政策,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

  这次改革给高考加分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今年年底前,国家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文件。将规范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据介绍,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主要改革措施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大学录取依据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将不分文理科

本报记者 董洪亮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5日   03 版) 

  制图:李姿阅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育部负责人就这次改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

  问: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五是在少数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问:如何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

  答: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最低省份录取率达到70%,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至6个百分点。这次改革主要采取3项举措,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一是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二是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三是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问:如何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

  答: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两项倾斜政策:一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二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优质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

  问:对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考虑?

  答: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是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次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三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问:如何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答:这次改革的重点,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必修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二是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三是要求各地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怎样保证其评价真实可信?

  答:这次改革重点,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二是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三是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

  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试点地区不分文理科

  问:如何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答:这次改革提出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措施。一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二是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三是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问:对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有何举措?

  答:这次改革主要采取3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二是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三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

  问: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

  答:这次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的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问: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将有哪些变化?

  答:这次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二是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三是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四是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五是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六是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七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八是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主要试什么?

  答:高考综合改革重点进行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仍实行现行高考办法。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