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工作交流

感动缘自心弦被划拨——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有感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8/18 17:17:33 2727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2014年8月18日

作者:李占才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4年8月8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开始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因为自己从事邓小平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也因为该剧总编剧龙平平是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所以我一直在看这部电视剧,只是每天只播放两集,周六周日又不播,感觉不过瘾。
网上已经有热议,点赞的有之,吐糟的也有之。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实话,我真真地被电视剧感动了。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这么个老教师呢?电视剧选择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段历史是自己亲历过的,是真实地反映它还是夸张的、虚假地描绘它,是把邓小平装扮成“高大全”式神人还是让他回归人间烟火演绎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们看得出来,看得懂。几集看下来,觉得这部电视剧很接地气。它的许多细节再现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经意间流淌出来的台词,拨动了我的心弦,我焉能不被感动!
大家知道,十年“文革”,中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受到无以复加的损害。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多少人不再看书,多少人把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紧的,把眼睛擦得亮亮的、瞪得大大的,希望随时发现一个“反革命”。“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教育科学转向正轨,是当务之急。邓小平复出,确实可以选择一是当官,高高在上地安度晚年;二是做事,扎扎实实为国家、民族、人民做些实事。他以72岁高龄,选择了后者,而且选择主管最为乱麻一团、最不易立竿见影、也可能最出力不讨好、风险最大的教育科学事业。在那种是非已经完全颠倒、知识分子被当做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思潮余毒仍未获清理,知识分子灰头土脸,许多人还被打为另类而遭关押、住牛棚的大氛围下,邓小平有大智慧,不是先到中央大会小会上去争、去吵、去“统一思想”、去要优惠政策,而是扎扎实实在自己分管范围内推进。他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尽最快时间召开“专家”座谈会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借助众人智慧。随即抓住“牛鼻子”不遗余力地推进恢复高考。电视剧把当时科学教育事业急需拨乱反正的背景交代的十分清晰,而且表现邓小平站得高、看得远不是靠如何发号召、喊口号来凸显,而是倾听各层意见建议、沉着地步步推进拨乱反正工作来展现的。不仅仅写了中央层面比较艰难地决策、推进,还表现基层民众反应和应对。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知识分子专家群体。复旦大学苏步青、同济大学李国豪、长春光机所王教授,三位性格各异的老专家,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在南京长江大桥工地“戴罪”负责检查大桥振动原因的同济大学桥梁专家李国豪,听到传达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话,饱含热泪反复重复这句话,发自内心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国将大有希望。在当时,能够参加邓小平召集的少数专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座谈会,这是多大的荣誉!但李国豪因为大桥更需要他而请假,也没有向中央来人倾诉自己的苦楚,而是要求中央来人说服“警卫”让他每天在大桥工地上多工作一些时间。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同济的老专家,他们是民族脊梁!这就是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基础。电视剧不露声色地揭示邓小平思想、邓小平决策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大大增添了其感染力。
我出生在安徽省的贫困县利辛县,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也已经做了多年农民,在看电视剧恢复高考的决策过程时,我泪流满面。如果不是邓小平,当时谁会提出并拍板恢复高考?如果不是邓小平,当时谁敢拍板招收知青?教育部原1977级招生方案招收应届生比例80%啊。当时文革还未否定,“两个凡是”还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还在颂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是邓小平谁会拍板报考大学不需要单位同意?谁会拍板年龄放宽、婚否不限?没有这些有多少知青基本就错过最后的时光,从而无法实现人生的“转折”了啊。因此说,恢复高考对于我们1977、1978级学子,是确确实实的福音。记得当初入学后第一次座谈会多少同学为获得入学机会激动地痛哭流涕呀!同时对于为国家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更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转折和英明举措。而且正如邓小平所预料,其中确实成长起来一大批领军人物、骨干建设分子,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这一重大转折,邓小平功不可殁!
电视剧关于恢复高考用了几集篇幅,铺垫得很好,使决策过程展现得很有层次,高层争论、反复沟通,基层民众的心愿,应届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现状调查,来华访问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谈话……多种因素促使邓小平拍板的。邓小平不是神,不是什么都先知先觉,也不是什么都在江西“劳动锻炼”期间那条“邓小平小道”上就想好了,直接布置工作,而是现实的感悟、他人意见建议的启发,才使他形成决策。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比如要不要知青参加高考,这在当时太敏感了,一不留神就会被扣上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帽子,而且牵扯面那么大,一不留神就会出乱子。邓小平了解到应届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不尽如人意;在与来华访问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谈话中对方说两千万知青蕴藏着巨大人才潜力,他受到启发;广大下放知青尤其是他们的家长对读大学热切渴望和焦急情愫,使邓小平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视……这些为拍板知青可以参加高考做足铺垫。再如,中南海警卫的一席话:非常渴望参加高考,但部队需要人才,首长不会同意,因此不敢报考。这更坚定了邓小平决定高考取消“单位同意”原则。邓小平是伟大的,伟大就伟大在他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能够把握驾驭“主要矛盾”的“牛鼻子”,在众说纷纭的意见中毅然决然地形成主导意见。电视剧中邓小平关于恢复高考两次果断地拍板:“就这么定了!”不仅反映了邓小平的领导艺术,领导风格,人物个性,还充分反映邓小平敢于担当。在这些方面,电视剧编、导、演们运用了一个个细节,编排组织得非常成功。
要说不足的话,1977级是各省自己单独命题和组织考试,记得安徽是考试后成绩进线的才政审、体检、填报志愿的,不是报名时填报志愿的。当时一个考场30人,半小时后能走掉一多半(不会做,半小时才准离开考场),能坚持做到最后的才三五个人,不知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这一点能在电视剧中反映出来更生动。
其实,这部电视剧反映昨天大家都经历过的事情,人人都可以评头论足,而人人都有自己与别人并不完全相同的经历和感悟,更有现在所处的不同的地位、境遇,反思这段历史自然会有不同视角、观点、情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所难免。我说的也是我感受。说实话,我年轻时在县剧团当过“编剧”,我知道编剧尤其是编写现历史重大题剧,不是太好干的活,把邓小平编演到这个程度,使伟人历史重大题材剧达到个新的高,很了不起,让我激动了一把,我要点赞!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