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8/11 9:08:57 698
10日上午10时许,鲁甸“8·3”地震震中龙头山镇,一声凄厉的警笛声划破长空,全镇汽笛同时哀鸣。参加抗震救灾的上千名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和卫生医疗人员列队在龙泉河畔,为在地震中逝去的617位同胞默哀。
8月3日16时30分,一场6.5级地震突袭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造成108.8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8万多间房屋倒塌。地震同时引发的山体滑坡堵塞牛栏江形成了2.6亿立方米的堰塞湖。
同胞罹难,举国悲恸。地震造成道路滑坡,塌方不断,交通不畅,难以快速救援,时值盛夏,疫情隐患严重,灾区全面告急。
生命至上,救人高于一切,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关注灾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要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要求,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边防、消防部队等迅速出动官兵全力投入抢险救灾,与此同时,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8月3日当晚,数千救援力量就抵达灾区,第一时间搜救,第一时间治疗,第一时间抢运生活物资。
经过连日奋战,截至目前,灾区大部分地方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基本恢复正常,救援物资陆续运抵受灾地区,近4000名伤员得到有效救治,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灾区加强症状监测和水质监测、重点区域消杀等工作,未发生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灾区情况迅速稳定。
鲁甸是汉、回、苗、彝等民族共同的家园。家在震中的回族汉子纳永宏在自家副食店门前,支起了大锅灶。“我们不仅做给自己吃,救援官兵、志愿者都欢迎来,多亏党中央帮助我们顶过这场灾难!”纳永宏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兄弟省份、各种慈善公益组织、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截至8日8时,云南省共接收捐款33218.94万元。
“干部多辛苦一点,群众就好过一点”,灾区广大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龙头山镇代理党委书记卢敏在第一时间指挥当地民众开展抢险自救,“只有平时跟老百姓走得近,灾难面前干部和群众才能走在一起。”
大灾面前,灾区群众选择坚强面对。在震后初期,因为通讯中断、道路损毁,龙井村一度成为救援力量难以赶到的“孤岛”。为及时刨出被压埋的村民,李卫一家人加入救灾队伍,并自带工具,清除落石,在李卫的感召下,所有村民都将自家的余粮捐出,集体搭建灶台做饭。
目前,鲁甸地震灾区秩序已逐步恢复,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正在由应急阶段向规范化、常态化阶段转变。(相关报道见第二版)
4日,成都军区某陆军航空兵部队派出军用直升机前往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镇救灾。图为军民合力将地震伤员送上飞机进行转运治疗。 |
乌蒙磅礴,如浩海腾波;山高谷深,如刀劈斧削。
8月10日,时值“头七”的鲁甸地震灾区,天公阴沉欲雨,青山披雾含悲。上午10时,警报长鸣,汽笛声声,哀思绵绵。
此刻,多少人感情激荡奔涌,不禁热泪长流。
此刻,在爱与希望中,田里的花椒树依旧葱茏,“朱提故地”的创伤渐渐愈合。
此刻,力量与悲痛同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壮举,砥砺出一股子“气和劲”,汇入浩瀚的民族精神。
人间正道是沧桑。坚韧淳朴的乌蒙儿女,正忍痛重整山河,迎来新生。
“党和政府都在帮我们,大家再挺一挺”
这是云南14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地壳里的巨能在11秒内集中释放。“当时要不是抱紧花椒树,我早就震飞了”,19岁的龙头山镇女孩唐正雕心有余悸。
震区人口密度为全省均值的两倍多,“土抬梁”的房子耐不住震,人财物损失异常惨重。灾区山河破碎,又恰值雨季,滚石、滑坡、泥石流常常不期而至,抗震救灾也是以命相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要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查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总书记“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情怀,总理抬臂为救援人员让道的举动,被广泛“点赞”。乌蒙山深处的震颤,离北京很远,但又感觉很近:抗震救灾背后,站立着强大的祖国。
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迅速提升至最高级别;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随后再增加16亿元!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迅速行动起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等国家部委领导率队赶赴灾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赴灾区指挥解放军部队参加抗震救灾;
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贵州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云南公安消防总队的官兵全力开赴灾区;
各种救援力量,也源源不断注入灾区……
在灾区采访,从鲁甸到巧家再到会泽,从抢通“生命线”到转运伤员再到决战堰塞湖,记者深深感到,火急火燎地救灾中也有一种从容和信心。
龙头山镇代理党委书记卢敏,震后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灾情,放下电话时已泪流满面。之后无数次面对受灾群众的哭诉,她告诉自己:不能哭,更不能当群众面哭!连日四处奔波,她说得最多的是:“党和政府都在帮我们,大家再挺一挺!”
“我们多辛苦一点,让群众过好一点”
身体壮实的上士炊事员安德华,在炒菜时突然晕了过去,足足被抢救了12分钟才苏醒。战友们解释:来到灾区,他不要命了似的,马不停蹄地行军做饭,还要肩扛背驮大米蔬菜。一天中午顶着毒日头烟熏火燎地炒菜,安德华倒下了。龙头山镇骡马口村的杨云金亲眼目睹,他接过一碗热饭说:“这饭吃得淌泪啊!”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纸厂乡安置点表示:在抗震救灾中真切感受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老老实实汇报,扎扎实实救灾,实实在在解难。他说:“一定要把这种好作风延续下去,我们多辛苦一点,让群众过好一点。”
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地震当晚摸黑徒步挺进龙头山镇,之后冒余震走访受灾群众安置点。有人建议他直奔指挥部开会,李纪恒说:“就是要让受灾群众看见我,看见咱们政府到了,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让受灾群众看见我!地震发生仅5分钟,鲁甸消防大队教导员陈蓉就带队直奔龙头山镇。越近震中,行军越艰险,余震、塌方,道路开裂、巨石横亘。“女汉子”陈蓉下令:就是爬,也要爬到龙头山!
让受灾群众看见我!震后道路堵塞,中国移动鲁甸分公司的何林泽和同事带着发电机等,徒步进入龙头山镇,移动公司还在震中开通了4G网络;昭通供电局修试所的陈宏和同事们,扁担加筐把抢修设备运到龙头山变电站。
让受灾群众看见我!龙头山镇卫生院楼房在地震中垮塌,5人遇难,院长邵浦等人被困。邵浦从废墟中爬出来,迅即和其他幸存者救出了4名同事。劫后余生的医生们组建起震中第一支医疗队。
让受灾群众看见我!第十四集团军某防化团晚上10点在龙头山街头冒雨布撒消毒干粉,三营营长刘远飞说:“我们防疫避免白天占道耽误救援,雨中布撒还避免刺激行人呼吸道。”一旁,鲁甸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陆恭宇还在疏导车辆,黄金救援时间里,他的衣服从没干过,也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
以命相搏!与死神赛跑!救援人员舍己救人,24岁的边防战士谢樵就这样献出了生命。在龙头山镇云南公安武警边防总队的营地,记者的采访无一例外地被婉拒——伤心到极致,唯有无言。
那一刻,记者知道:灾难中没人是旁观者,别人的伤也痛在我们心上。
“那么多人在看,我们自己不能趴下”
周清顺17岁的女儿没有等来奇迹。在巧家县红石岩村冷家坡干了20多年的小组长,9日凌晨3点,忠厚善良的周清顺一句话也没留下就走了。
“他以前就患有高血压,去年还因脑出血在昆明做过手术,之后一累着,就会大病一场;地震后他只顾救灾,每天才睡几个小时,降压药也被埋了”,大哥周清礼说不下去了。
在巧家县人民医院,女儿守在深度昏迷的周清顺旁,不时摸摸爸爸的脸,拉拉爸爸的手,又轻轻擦去爸爸眼角的泪。
乐红村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前,8岁的小孩手捧父亲阳厚金的遗像。20多公里外的翠屏村里,李友芝的女儿戴明莲来到自家倒房前,向着乐红村的方向,长跪不起。
翠屏村二家村村民小组组长张兴富回忆,地震时,阳厚金正好骑摩托路过。听到呼救声,他跑进一间屋里救出李友芝,当阳厚金再次返回屋里救人时,房屋轰然倒塌。村民们发现,阳厚金用身体护着李友芝5岁的外孙,孩子获救了,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从此走了。
在不富裕的云南,乌蒙山区可谓苦寒之地。但是,“仁者乐山”,这里的乡亲们生养在兹,性情坚韧而淳朴。他们周遭无可夸耀,但也不轻易向命运低头。
前往巧家县最严重的灾区包谷垴乡红石岩村采访,记者先后无偿搭乘过村民的摩托车、微型面包车和志愿者的越野车。一路颠簸中,“青年骑手”小赵大声说,自己走过许多地方,“还是我们这里好!”
记者以为自己听错了。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小赵急了:“那么多人在看,我们自己不能趴下!”
从鲁甸县城到震中龙头山镇,40公里的山路上,驰骋着一队队的摩托车。道路不畅,这些“轻骑兵”成为运送物资人员的“别动队”。
在鲁甸县安家10年的四川广安籍农民李勇,看到群众来往县城不便,便给几个工友打电话,相约第二天一早到灾区“做点事”。
每天早晨吃碗米线,他们就到西门垭口“蹲守”,接送来往群众,终点是龙泉中学——这里离受灾群众安置点近,紧邻着医疗救助队,他们的“乘客”拉不完。从县城到龙头山镇,“义务接送摩托车队”每天往返几十次,“嘴里都是土味”。
龙头山镇龙泉村骡马口社居住着32户回族,村里受灾较轻。4日清晨,村里人将家里抢运出来的物资搬运到路边,开起了服务乡邻的“大灶”。
“从下午2点开饭后,一直到晚上12点,都有来吃饭的乡亲,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村民马永惠说:“虽然我们没时间吃饭,但想想这点也不算什么!”
自救的村民,互助的乡邻,震不垮的基层组织,他们的眼泪和付出,是灾区力量的源泉,氤氲成暖人的主色调。
“何以平复此心?唯有爱与希望”
9日晚,“头七”之夜,光明村村民祝连枝来到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外,为地震中蒙难的小儿子烧纸钱。“东东,家里人都好,你在那边好吗?”她一边喃喃呼唤着7岁儿子的名字,一边啜泣:“我们都会好好的,你在那边也要好好的。”
远处群山肃穆,脚下大地沉寂,冷月清风中,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
当你看到年近古稀的老人地震中失去一家六口,当你听到中年汉子那痛彻心扉的哭喊,当你避开失去父母的孤儿的眼神……
何以平复此心?唯有时间,唯有爱与希望。
“头七”已过,巧家县包谷垴的乡街上,多了背篓的乡民。喧腾的市声里,记者知道,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还记得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哈力克吗?那个“羊肉串慈善家”。鲁甸地震发生后,阿里木一行带着1000个馕,从新疆赶到了云南。
到达灾区后,阿里木采购食材,为光明村的群众做了一顿地地道道的手抓饭。现场一些村民紧紧地抱住阿里木,表达感谢和亲切。阿里木说,接下来他们会去做志愿者救灾,“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鲁甸地震发生后,先后有1600多名当地青年来到“昭通共青团服务点”报名登记,加入志愿者队伍。
在安置点,志愿者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色短袖衫,协助做饭、做菜、打饭、维持秩序;他们往返于卸货点和安置点之间,搬运矿泉水、方便面;他们拿着扫帚,打扫安置点卫生;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将伤员转移上救护车。深夜,广场上人声渐息,他们仍在清理垃圾……
在9日晚鲁甸文化广场,群众自发举行的悼念活动上,记者又看到了一些年轻的脸庞,他们手捧蜡烛,冒雨为逝者祈福,为鲁甸加油。
在鲁甸恒博医院,失去9位亲人的一个受伤女孩,在震后近30小时里,吃下第一口饭。此前,她一直一言不发,不哭不闹。经过云南某预备役师心理服务分队的专家们悉心开导,小女孩终于流泪哽咽……
趁天气好,鲁甸县龙头山镇营盘村村民罗从美一大早起来,爬上小梯子,来到自家平房顶上晾晒花椒。地震后,罗从美一家和邻居一直住在简易棚里。“前两天什么都没心思做,今天回过点神来,把地震那天摘的花椒晒晒”,说起花椒,罗从美表情活泛起来:“今年花椒价钱好,多收点是点。”
从现在起,以花椒为收入大项的灾区群众,还有一个多月时间采花椒——只要太阳升起,就是晒花椒的好天气。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