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厉以宁:“双重转型”铸就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家手笔)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4/4/18 8:33:28 685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8日   07 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双重转型之路。双重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型,与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这两种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是没有先例的。可以说,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构成了独特的改革开放之路,也铸就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八项。一是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要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二是思想先行,必须解放思想,清除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否则改革与发展都寸步难行。三是产权改革是首要且最重要的改革,必须通过产权改革形成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四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民生,这样才能使双重转型得到最有力的支持,也才能通过扩大内需使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五是不断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新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六是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提高经济质量的标志一是结构优化,二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七是抓住城镇化这个今后若干年内最有潜力的投资和扩大内需机会,保证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以较高的速度推进。八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当共同发展,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进而形成双赢格局。这八项经验说明了中国双重转型之路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也表明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国情,不根据国情进行转型和发展,什么经验都不会产生,也不会有中国道路。

  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是伟大的实践,不仅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开拓了发展经济学新领域,推动发展经济学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传统发展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兴起,研究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发挥作用等问题。发展经济学研究虽然涉及制度调整,但存在很大局限性:它主要研究的是从传统经济体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不曾涉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正因如此,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具有独特价值和示范意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而又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实践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做出的最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探索的年代,中国经济学家集体参与了关于改革开放的大讨论、大探索,这在发展经济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而后,老中青三代经济学家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接力探索,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在讲中国经济学的积极贡献时,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正是有赖于中国经济学家集体的参与,当今发展经济学研究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者的视野才得到了大大拓宽。

  目前,中国双重转型的任务尚未完成。改革需要深入,发展也需要继续,并双双登上新台阶。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从体制转型方面说,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发展转型方面说,是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社会,使全国人民走向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要深化,发展要再接再厉,关键是继续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塑造市场主体、土地确权、国有资本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五个问题。在双重转型过程中,政府应以有效管理为目标,市场应以有效运行为目标。政府应做政府该做的事,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事;凡是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由政府去做。这样,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就协调了,各种经济关系也就理顺了。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