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钱伟长晚年的两个“着急”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0/8/3 23:31:14 1834

——他对于当今教育现状并不满意
 
            一代大师钱伟长离我们而去,在缅怀他、纪念他的同时,他对中国教育的

真知灼见和他在大学校长岗位上的身体力行,都再次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钱学森辞世后给世人留下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而钱伟长正是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大学该怎样营造培养杰出人才的

教育环境。上海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其实钱老一直试图在中国的大

学里实现一种理想:重新勾勒西南联大自由活泼的教学氛围、加州理工学院积

极严谨的科研氛围,如果大学校长都按照钱老的做法去做,
钱学森之问

问号就能拉直了。

    
      
钱伟长晚年的时候,经常会发脾气。200710月,在钱伟长先生95岁生日

之际,记者曾有幸独家专访钱老,那成为钱老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采

访中间,他有时候会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不听我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

眼神中透露着一种着急。谈话中也听得出,他对于当今的教育现状并不满意。

    
     “
钱老晚年的时候着急啊!昨天,在钱伟长悼念场所,上海大学的几位老

师在回忆钱老时说:让他
着急的主要是两个——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而

这也正是当今大学最棘手的任务和受到诟病最多的两个症结所在。


 
 为教师队伍着急  “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
    
       专门研究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曾文彪老师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所著名高校的

校长问钱伟长,
你到上大20年,最得意的是什么?钱伟长说:用我的思

想办了一所大学。
”“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教师的水平没有达到我的要

求。”
    
       钱伟长把教学看得特别重。他自己的第一次教学实践,是1939年在西南联

大开始的,他的老师叶企孙给了他三页讲稿,让他代课。
这三页讲稿,告诉

我怎么做老师。
所以钱伟长晚年不止一次告诉学校的老师,把教材越编越

厚的不是好老师,把教材越编越薄的才是好老师。”
    
       如今,许多大学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钱伟长却早早提出来,经过研究生

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专题课,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逐渐地

成为副教授以后,可以开专业课。资深的老教授,应该去开基础课,
因为这

个时候你的知识面宽了,工作经验和讲课经验也丰富了。”
    
       钱伟长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

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而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


钱老详尽地指出,
每年虽然讲同一门课,但应该不断变化,使一门课跟上科

学发展的步伐。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
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搞科研可以帮

助教师扩大眼界,晓得当代这个专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丰富这个学科的

内容,使之不断地往前发展。”


       理学院、材料学院、经管学院老师记得,钱伟长
90岁高龄的时候,多次接

见教师,
你们老是要写多少论文,拿多少大奖,这不是目的,你要看看你为

国家、为上海的建设做出了多大贡献,你们的研究成果在企业里、行业里发挥

了多少引领作用,为国家解决了多少问题。
    
         
钱伟长其实对研究型大学的提法并不赞成。他说,我最反对什么型什

么型,每个教师既要搞科研也要搞教学,怎么把教学科研分开呢?这样的定位

有问题。因为你是办大学。

    
为人才培养着急  “要培养全面的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
    
        2005年,钱伟长最后一次出现在上海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当时聆听过钱老

演讲的毕业生都还记得钱老那番对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动情呼唤——“你们

说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

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
钱校长老泪纵横。
    
       “
其实,这是他对人才培养现状,甚至是对整个社会现实发出的呐喊。

在曾文彪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希冀,可能更是一种无奈。随着大学的扩招,整

个人才培养出现浮躁情绪,钱老看在眼里非常着急,他希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

生要心中装着老百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钱老一贯的主张。钱伟长认为,培养创新精神的

人有一条要自学,一个没有自学精神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大学不是教给学

生一脑子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毕业的时

候,他带着
一肚皮问题离开学校,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上海城建集团副总裁周文波始终记得,当年他以职工大学的文凭作为工厂

的委培生考上钱伟长的研究生,是钱老给了他自信:
不管你以前学什么,你

有一线工作经验,要把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
”“应用,是钱老一辈子挂在

嘴边的话。钱老传递给他
科研要解决问题的思路,周文波的硕士论文就选

择了地铁盾构为研究方向,一边在一线解决问题,一边总结成论文。

    
       
钱伟长对于大学的培养目标有精辟总结——“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

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

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

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  本报记者  李雪林


                                         钱伟长的三个反对
 
                                                         日期:2010-08-03 作者:李雪林来源:文汇报

           
反对文理分科,反对一考定终身,反对划分重点非重点学校——在钱伟长

的教育思想中,有人帮他总结了三个
反对。这些渗透进了对整个教育现状

的反思。

    
反对文理分科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两个100分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

习,入学第三天,
九一八事变爆发,为了科学救国,钱伟长决定弃文

从理,转到物理系学习,他最终成长为力学大师。
    
       “在现在,一个文科生去学理科,几乎是遥不可及。在回忆钱老的时

候,一些老师说。
    
        上世纪80年代,中学刚刚开始文理分科时,钱伟长就坚决反对,把历

史、地理从理科生的课程中剔除出去,不学历史不学地理,怎么让学生爱

国?”
    
反对一考定终身
    
        1931年,钱伟长同时考中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

学和浙江大学,听从叔父钱穆的话,他进入了清华大学。我的经验使我一贯

反对一考定终身。
钱伟长坚决反对中小学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让分数

牵着鼻子跑
”。
    
        1993年,本报曾报道上海工业大学打破一考定终身,面向社会自主招生,

这是钱伟长力推的一次彻底的自主招生,根据会考成绩选拔学生,在高考前一

个月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因为必须要参加高考的底线不能突破,上海工业大学1993年的招生

办法只用过一次就被搁置了。
    
反对用重点非重点划分学校
    
        
钱伟长认为,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不应该划分重点非重点,因

为,国家的发展不只是需要单纯培养几个拔尖人才,任何一所学校都承担着培

养未来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如果依据重点中学非重点中学来决定资

金分配的多少,则违背了教育的目的。

    
                                                                           本报记者  李雪林


 
大学校长的标杆

                                                           日期:
2010-08-03 作者:李雪林 来源:文汇报
 

       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三年前本报记者专访钱老

时,他激动地讲了这番话,至今回想,仍感觉振聋发聩。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去行政

,钱老这句话似乎早早就昭示我们:大学校长应该怎么当。而钱伟长20

年的校长实践,不可谓不是一种标杆。

    
他做校长,没有自留地,全身心扑在学校岗位上
    
       “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伟长一句幽默的感言。上大的一位老

师对此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有些大学校长都有自己的自留地,有自

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学科梯队和基地,也要去争项目、跑课题、发论文、搞

经费,像钱伟长这样全身心扑在学校和学生身上的,可以说罕见!

    
       
有人总结说,钱伟长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大学校长,源于他的长期任职,

才能够保证他的教育思想的贯彻,他别无所求,只求办好一所大学;而现在的

大学校长一般任期五六年,一项改革措施还没有实施完,下一任来了就要重新

烧出
三把火,而且不少校长总是想着在官位上继续提升。
    
       
钱伟长是如何全身心扑在校长岗位上的呢?上大原校办主任曾文彪说,新

校区的建设就是一个例证。
199764日,上海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获得有关

部门批准,钱伟长兴奋得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在宿舍里找出了大大的
0号图

纸,用尺子画出了新校区规划图,没几天就通知校办开会,把他的图纸抛出

来,并写满了
11张力学所的报告纸,上面是他对规划图列出的一条条详细解

释。

    
       
钱伟长一直主张文理渗透,并提出要发展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他坚持在

新校区为美术学院单独盖起了一幢楼,并把上海滩的艺术大师请来,
美术学

科可以结合文理学科的长处,美术学院也可以为大学的艺术教育做贡献,而艺

术要靠熏陶,熏陶要靠艺术大家。
他对体育教育也非常重视,为学生建起了

一流的体育设施,找体育老师座谈,跑到篮球队、排球队看队员们训练。

    
       
钱伟长不拿学校一分钱工资,不要学校一平米的房产,而他却经常自掏腰

——看到新校区的树长得慢,他找来后勤的老师,说自己出10万元买营养

液。

    
他做校长,充满人文关怀,时时和学生在一起
    
       钱伟长的离世,让多少上大学子悲痛流泪。这几天的上海大学,每天都有

数千人前去吊唁,大量毕业的校友返校悼念,为老校长潸然泪下。他们说,我

们为有这样的校长感到幸运。

    
       
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等学生重大活动,钱伟长必然会亲临现

场,一直坚持到
200593岁高龄。除了这些常规活动,钱伟长让秘书每周都给

他排满日程,
周一跟××学院老师座谈,周二跟研究生干部座谈,周三和学生

辅导员座谈
……”他还专门召集体育老师开过会。在每一次交流中,钱伟长不

厌其烦地传递他的教育理念。

    
       
晚年的钱伟长,住在延长校区,但是只要身体允许,他就在校园里转,哪

怕坐在轮椅上。有时候他甚至叫工作人员开车把他送到上海大学在宝山的新校

区,先去图书馆,看看大家是不是在认真看书,再去泮池,看看他买来的鸳

鸯、天鹅生活得如何,和周围的同学聊聊天、合张影。

    
      “
钱校长经常冲我们发脾气,也严厉地批评我们,但是一见到学生,他总

是乐呵呵。
上海大学一位校领导告诉记者。而在纪念钱伟长的一些论坛上,

记者看到不少大学生都感叹,
现在的校长都太忙了,我们一年都见不到一

次。

    
       
钱伟长有时候生病都不愿意去医院,他说他就要住在学校里,他就是爱这

里,他一刻都不想离开这里。

    
                                                                         
本报记者  李雪林


钱伟长名言录

日期:2010-07-31 来源:新华社

       
我的题目很杂,什么都有,因此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

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
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

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

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

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

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
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

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

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

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

    
        ■
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

孤立状态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农各科分

家的现象,业已明显地影响培养建设四化人才的质量,现在已经到了非改革不

可的时候了。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

现象。

    
        ■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

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

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

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据新华社)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