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0/7/5 16:53:37 1049

——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作者:任仲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705   01 版)
     (一)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2010年,也是全世界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
  此前,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机冲击的阴影。其间,西部地区表现抢眼,在中国经济增长前十位中独占五席。
  仅仅十年,在那美丽遥远却曾经贫穷落后的西部,发生了什么?
  (二)开发西部,是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的梦想。90年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曾满怀豪情在《建国方略》里勾画了开发西部的蓝图;80年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雄心勃勃推出西部计划,尝试建设西北,但都未能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布局西部,现代工业的火种开始在西部播撒。到上世纪末,西部已形成门类齐全、颇具实力的工业体系,水、陆、空交通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在东部借改革开放东风迅速发展之时,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却越来越大。1979年到199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东部地区低1.4个百分点。西部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5%,人口占27.5%GDP却仅占17.3%1999年,全国60%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全国592个贫困县,307个位于西部地区。
  在即将步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发展也面临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的现代化不可或缺,西部人民与东部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可或缺。
  (三)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构想,沿海地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实现了率先发展。同时,国家组织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了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为实现第二个大局创造了条件。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着眼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目标,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战略大开发,在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西部大地拉开帷幕。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构想。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明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目标。从东部率先,到西部开发,再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至此,中国现代化格局中的关键性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实现了区域战略的多层次、全覆盖,中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时代
  十年之后,有外国学者这样评价: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
  (四)沿着现实的脉络,我们能看到这一成功的战略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西部的面貌。
  资金来了——十年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仅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就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截至2008年底,中央政府累计向西部注入7300多亿元建设资金。
  人才来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领域专家深入到西部基层,支持西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从十年前的孔雀东南飞,到今天的就地开花筑巢引凤,西部的人才基础大为改善。
  东部企业来了——遍地机会催生遍地英雄。近20万家东部企业踊跃西进创业,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各种生产要素汇成一江春水,流入西部这一洼地,激荡出雄壮的西部强音
  这十年,是西部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逐步走出资源富区,经济穷区的怪圈,西部的发展正进入强劲发展的动车时代
  这十年,是西部实施重点工程最密集的十年。102项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成为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四通八达的新公路、星罗棋布的新机场,让西部各地从神经末梢变为路网枢纽
  这十年,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最大的十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截至2008年底,累计营造林4.03亿亩,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土地治理面积222万亩。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西部地区的环境在改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这十年,是西部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十年。十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3%。农村贫困人口从1998年底的573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2649万人。从新农合普及到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从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启动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西部的公共服务在扩大,社会管理在完善。
  这十年,是西部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年。无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还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无论是循环经济试点,还是国家生态安全试验区试点,无论是阿尔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尝试,还是陕西神木的全民医改,曾经封闭落后的西部大地释放出昂扬进取的活力,西部人争当改革创新的先锋。
  十年崛起新西部。其实,崛起的不仅仅有强劲的西部实力,还有奋发的西部精神,政府和市场合力开发贫困地区的西部经验
  (五)“10年干了50年甚至100年的事中国正在向西——目光所及不是欧美发达国家,而是中国的西部地区。国际舆论注意到了这股大潮,在种种赞叹之后,人们在问:为什么?
  苍凉的雪域、草原、戈壁,多彩的宗教、文化、文明,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有人说,西部是中国这个巨人的跛足;也有人说,西部是中国的靠山和后院,西部宁则国家兴,西部乱则国家衰。西部究竟是什么?
  西部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经济中心。秦汉时期,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即使到唐朝前期,依然是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璀璨的先秦文化、强盛的汉唐气象离不开西部热土的滋养。
  唐代中叶之后,西部发展开始滞后,逐渐沦为中国经济的配角,并习惯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剧烈反差。西部的意义,似乎更多地体现为它是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边塞要地。
  盘点历史,西部的繁荣与萧条,从来都超越了西部本身,具有全局意义。因而西部开发,应有西部视角,更应有国家视角。
  (六)不同的国家视角下,西部有着不同的意味与解读,因此有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站在秦汉看西部,它是抵御外患的万里边关;站在隋唐看西部,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站在屯垦戍边的角度看西部,它是历朝历代版图盈缩的关键地带;站在备战备荒的角度看西部,它是新中国保家卫国的强大后方。
  发端于1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则将视角从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转为关注西部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它把西部3亿多人的幸福与中国13亿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西部与中国的现代化大格局联系在一块。这是邓小平这一代领导人确立两个大局的战略基点,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新一代领导人将西部大开发导入民生时代的决策依据,也是造就西部十年大发展大变革的内在逻辑。在国家视角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党对现代化理解的不断深化,对发展观认识的不断升华。
  这是一种艰难却始终执着的追求。穿越1840年以来的百年屈辱,走上现代化国家建设之路,60年新中国建设中,几代领导人决策间,西部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位置不断调整:从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考虑,到建设战略后方的现实需要,从先行后发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到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西部在中国现代化棋盘上日益加重的分量,反映的是与时俱进的深刻认识: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这是一段艰难却充满勇气的探索。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西部大开发的10年步伐,拓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重塑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山川秀美的再造,到“GDP指标的淡化,从重点基础工程的密集上马,到民生项目的及时配套,西部大开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之路,贯穿其中的,是新一代领导人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追求与践行。
  正是这一切,使得这十年与以往开发西部的行动相比,绝不是一次历史的简单重演,而是在新的发展观引领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开发的成功实践。
  观念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未来。官员、专家学者的共识是:中国开发西部所经历的一切,是观察中国现代化路径的一个最佳载体。
  (七)中国的西部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此时此刻,重新审视西部大开发,那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成就,固然让我们振奋,但最可能成为西部财富乃至中国财富的,则是这十年的发展,丰富并升华着我们对西部价值的思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保八成功的十年,也是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年;是经历了非典来袭、汶川地震爆发的十年,也是科学发展观确立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十年;是三大差距扩大、利益诉求增加、公民意识增强的十年,也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大力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的十年;是多层次、多规格、全覆盖的区域规划实施的十年,也是中国在外交舞台上话语权扩大、与周边国际经济区域密切合作的十年。
  在这样复杂变幻的环境中,西部在21世纪头十年的崛起,堪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它以十年不同寻常的变革让我们坚信,中国现代化的难点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新支点也在西部——
  西部富则中国富。西部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较大的回旋余地,一旦唤醒沉睡的需求,就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西部巨大的潜在市场,能为全国提供更广阔的投资空间和消费场所,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发展就像一辆多引擎汽车,在通往现代化的漫长道路上,单靠东部引擎动力或许不足,也不可能长久快速推进,只有点燃西部等其他引擎,才能持续快速前行。 
  西部绿则中国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也在西部。西部大开发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的长足进展,无疑将惠及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稳则中国稳。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人口的75%集中分布在西部,陆地边境线的85%位于西部。西部大开发不断提高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的好局面,为全国的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西部强则中国强。随着一个个贯通国内外的大枢纽和大通道的建立,曾经封闭的西部已与世界紧紧相连。西部和周边国家能源资源互补性强,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西部拥有各类口岸100多个,已形成边境地区综合口岸体系,同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前景广阔……在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西部板块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一旦爆发,将奠定未来中国的新优势。
  十年一剑不寻常。如果说10年前,人们多少将西部看作是包袱,是短板,那么今天的西部显然已是财富,是潜能。西部大开发,受益的,绝不仅仅是西部,而是区域共赢、举国得利。
  (八)西部大开发又站在了下一个十年的新起点。
  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决心不动摇,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不改变,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不减弱。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的三不三更,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未来十年,依然是西部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承前启后的关键期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自东部始。当世界都在思考中国经济大超越的奥秘,思考什么是中国道路时,中国正在以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总结西部的十年开发历程,思考它的下一个十年,丰富中国道路的内涵。海外一些研究者敏锐地观察到这个历史趋势。
  从开发转向开放,从打基础步入快富民,从工程项目大干快上步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策输血形成造血机制,西部大开发的路径选择,也面临着转型
  摆在西部面前的,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众多的难题。在发展水平上,西部与步伐更快的东部,差距还在扩大;在成果共享上,西部的民生指标,远远落后于东部;在发展路径上,环境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仍然难以走出;在发展机制上,西部如何摆脱外部依赖,打造自己的内生机制,依然是严峻的考验。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西部在下一个十年不断求索,不断创新。
  (九)在历史版图中回望,从长安到南京,从开封到北京,不断东移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将西部逐步抛向边缘,定格为贫瘠的西部印象
  但在今日中国的发展格局中,西部正从中国经济的配角,崛起为改革开放的前锋”——它是中国区域发展中后劲十足的西部方阵,更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活力充沛的中国板块
  从美国西进运动,到意大利南部行动、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环顾世界,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可以拓展大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有效增强综合国力。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正是在大开发的浪潮中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催生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现代化的新支点。这些新支点,将改变东强西弱南快北慢的格局,造就中国现代化跑车四轮驱动的新时代。
  推进西部大开发,造福西部人民,为全国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民族复兴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10年前,我们充满激情;10年后,我们充满信心。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