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2013年12月12日第9版
医学生、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一路下来,一名医生至少需要20年才能“打磨”成熟。其中,住院医师阶段只是他们初入医门的——
手术前,王弘毅在研究骨折病人的病情。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戴焱淼
31岁的施源和30岁的王弘毅是同学。2001年9月,两人一同考入当时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此后的7年里,他们和同年级的其他118位同学一起度过了紧张、满负荷、富有挑战的医学生时间。再之后,施源考博;王弘毅则进入临床,穿上白大褂。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学制“相当复杂”——分别有五年制学士学位、硕士专业学位、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五年制硕博连读、硕士科学学位、博士科学学位……
然而,一名医学生在马拉松式的学生生涯过后,如果选择坚守医学之路,就面临更加复杂的征程——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等一长串挑战。
2013年10月,施源和王弘毅在工作岗位上再度相逢。此时的他们,都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住院医师。不同的是,施源是“轮转住院医师”,王弘毅是“住院总医师”。
“轮转”
来骨科之前,施源在普外科“轮转”。从他博士毕业的七月开始,两年内将转遍瑞金医院与外科相关的所有科室。这家大型三甲医院是全上海36家作为应届医学毕业生培养住院医师的基地之一。
负责住院医师轮转事务的瑞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邵洁告诉记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基本模式是:院校教育加上3年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X年的亚专科规范化培训,确保通过培训的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同质性”。
简而言之,所有新医生都在同一个规范模式中“出师”,可以大范围提升医疗水平——除了大医院之外,中小医院更加受惠于此。
对于施源来说,他的成长模式是“5+2(本硕连读)+3(博士)+2(轮转住院医师)+X”。无论在普外科、骨科,还是接下来将去的急症监护室,施源的角色有点特别。因为,他并不属于某个科室,他也不再是学生,他的“轮转”身份介于实习医生和瑞金医院正式职工之间。
自2010年起,所有的医学生进入上海的公立医疗机构从业前,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目前,2493名住院医师取得了这个证书,用以参加上海各大医院的招聘。
因此,等到“轮转”圆满结束之后,施源还要去应聘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住院医师职位,届时才算正式落脚。
尽管在一个科室只能待上两个月,施源所做的事情,却是每一个年轻医生都要经历的——门急诊、手术、查房。“两年在各大科室‘转’一圈,就是为了规范。”施源很赞同自己所处的轮转状态。“轮转到骨科之后,我看待每一件事情,会从普外科的本专业出发,然后回到本专业来,为了今后的普外科医生能做得更好。”
“住院总”
相比同学施源,目前的王弘毅“更像一名医生”。
准确地说,王弘毅是一名住院总医师——在大型医院,从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前必须以“住院总医师”的身份从事医疗工作,简称“住院总”。2008年,王弘毅硕士毕业后成为瑞金医院骨科的住院医师。5年后的2013年,他走入了为期1年的“住院总”时间。
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度”,首开中国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之先河。92年后的今天,“住院总”王弘毅和另外一名同事轮班,两人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执行病区总值班,延续着这套饱经时间考验的运行制度。
作为骨科病区“住院总”,除了不参与门急诊外,手术、查房、会诊、医生排班、床位管理、行政事务等一切与病区相关的工作,也都是王弘毅的职责范围。“‘住院总’是科主任的助手,也是一个病区良好运转的责任人。”骨科主任张伟滨告诉记者:“优秀的青年医生必须经过这一关,才能在医学道路上更好前进。”
辛苦、忙碌、马不停蹄,这些形容词在“住院总”的工作状态前也会黯然失色。在王弘毅的日程表上,早上七点半科室晨会、八点半查房、十点手术、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下午参与兄弟科室会诊、晚查房、安排医生值班、通宵值班、写论文、备考博士……每天都被密密麻麻的大小事情挤满。其中,光手术一项,就很有可能从早上十点持续到深夜。
尽管早已习惯这种节奏,王弘毅却一直在寻找内心深处的平衡点:“作为外科医生,最大的责任和愿望就是一心一意把手术做好、把病人医好,但实际上仅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论文、科研、临床、考博、医患关系这些压力随处可见,还不包括工作之外难以捉摸的生活压力。
全天候运转甚至看不到喘息时间的医生们,到底靠什么坚持着日复一日、步步前行?
王弘毅说,靠兴趣和习惯。
施源打了个看上去不那么恰当却很值得回味的比方:做医生就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