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在古代,延迟退休谁说了算?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1/25 9:52:16 979

来源:人民网>>文史>>文史专题  2013年11月22日12:27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迟退休年龄。假如退休年龄延迟一岁需经过两年时间,那么在政策实施之后的第一年只将退休年龄延迟半岁,第二年再延迟半岁;以此类推。

此外,在将来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还将经过几年的准备才会正式实施。如此一来,可以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这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比较通行的做法。


█ 古人拒绝“延迟退休” 

古代也有退休制度,那时候没有公司、工厂,所以古时的退休主要是就公务员来说的。古代的退休又叫“致仕”或“致政”,《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礼记》有云:“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古代官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到年龄便可辞官归乡,颐养晚年。

李靖主动告病还乡

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

历朝官员一到退休年龄大都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在古代,提前告老还乡的情形并不罕见,只要官员提出申请,皇上一般都会恩准。明弘治年间,明孝宗就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古代官员们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情况欠佳,如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的缘故,提前在64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

提前退休避政治风险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提前隐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比如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剿灭吴国,一雪前耻,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携带金银细软,率领家属和仆从,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成功跳出了那片是非之地,实为明智之举。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在洪武四年,他刚满60岁就要求退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表明心志:“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朱元璋很高兴地派人把他送回了家乡,还给了不少赏赐。

无意于功名利禄

还有一些官员提前退休是因为自己本就无意于功名利禄,比如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一生向往田园生活。还有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写了首诗:“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画和诗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虽没有请他出来为官,但梁武帝还是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还被人称作“山中宰相”。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清代乾隆年间的“刘罗锅”刘墉被我们熟知,他退休后曾写了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由儿辈担当。”悠然自得之情一览无余。当然,退休也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崭新生活的开端,如今老百姓们退休后或接送孙子,或写诗作画,或遛遛家雀,或拉拉二胡,或发挥余热,或游遍河山,忙得也是不亦乐乎!


   宋退休待遇最好 明最差

█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啥样?

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古代退休年龄是多少? 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

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在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发生变化的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此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

在明代朱祐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北魏要臣罗结干到110岁】    【杜甫退休生活艰辛

宋人最不愿意退休】    【古代鼓励官员退休

(文字整理:李崇寒)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