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基础产业,质的飞跃(改革开放35年·经济发展成果述评④)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1/24 9:32:29 642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4日   01 版)

  制图:蔡华伟

 

    横贯东西、连接内外,能源管道蜿蜒万里,为中国经济加油给力;

  穿山跨海,追风逐浪,交通设施四通八达,让万里神州近在咫尺。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取得质的飞跃。

  11月初,津秦高铁仍在调试中,在合肥工作的东北人朱先生就已经开始打听车次和票价了。“眼下合肥到东北只有一趟列车T242,到沈阳要17个小时,以后有了津秦高铁只要个‘零头’,7个多小时,多方便啊!”

  从无到有的高速铁路,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短短35年,我国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修路、架桥、打隧道等建设水平和能力,令世界惊叹。中国从一个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国家,奇迹般地成为基础设施最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在有些方面甚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

  西气东输工程投产10年已累计输送天然气1800亿立方米,可替代燃煤2.3亿吨,相应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每年造出一个小兴安岭林地。“近十年来,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4.5%,逐步担负起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说。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人们的沟通方式更加便捷。从电报信件到电话短信,再到互联网视频聊天、手机微信购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的互联网新技术让三网融合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陆娅楠)(相关报道见第四版)

基础产业 35年强筋壮体(改革开放35年·经济发展成果述评④) 

本报记者 陆娅楠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4日   04 版) 

  制图:蔡华伟

横贯东西、连接内外,能源管道蜿蜒万里,为中国经济加油给力;

  穿山跨海,追风逐浪,交通设施四通八达,让万里神州近在咫尺;

  拦河疏渠,互济南北,水利枢纽护卫安澜,润泽田野乡村……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取得质的飞跃。

  从严重落后到迅猛发展

  10月底,津秦高铁仍在调试中,在合肥工作的东北人朱先生就已经开始打听车次和票价了。“眼下合肥到沈阳要17个小时,以后借道津秦高铁只要个‘零头’,7个多小时,多方便啊!”

  从无到有的高速铁路,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短短35年,我国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

  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从1978年到2012年,变化惊人:邮政营业网点由5万处扩张到9.6万处;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由0.2万路端提高到1580万路端;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0.38部提高到每百人103.10部;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

  “中国从一个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国家,奇迹般地成为基础设施最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在有些方面甚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

  从满足使用到节能低碳

  西气东输工程投产10年,已累计输送天然气1800亿立方米,可替代燃煤2.3亿吨,相应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每年造出一个小兴安岭林。

  “近十年来,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4.5%,而且比重有望进一步增加,逐步担负起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使命,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说。

  随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生产与供给结构也在朝着以人为本、节能低碳的方向不断优化完善。

  让“黑”的,绿起来。2012年,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10.3%。

  让短板,长起来。节能低碳大运量的铁路、水路发展迅速,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黄金水道迎来发展最快的时期;长期被忽视的农村公路迎头赶上,建制村通公路率高达99.55%。

  让慢拍,快起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人们的沟通方式愈加便捷。

  从制约瓶颈到发展引擎

  35年来,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从制约瓶颈变成发展引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强,增强了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粮食九连增保驾护航;能源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让普通家庭更快地从“温饱不足”迈入“总体小康”;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让“忧居”变“宜居”,城镇生活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命脉,支撑着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基础设施供给紧张状况总体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伟说。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