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动力更足(改革开放35年·经济发展成果述评②)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1/22 9:08:04 631
农业基础更坚实,工业实现新跨越,服务业迎头赶上;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结构日趋稳定合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区域发展向纵深推进;城镇化迈出新步伐,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可喜变化,特别是农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不仅社会就业增加、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与实惠,也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提速,逐步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相关报道见第四版)
制图:张芳曼 |
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20.7个百分点
簋街,是北京著名的餐饮一条街,全长不到1.5公里却聚集了150多家商铺,每到夜晚,灯火通明。簋街的兴盛,折射着我国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只有23.9%,而到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4.6%,大幅上升20.7个百分点。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整体质量和水平,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近35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迅速壮大。
中国农业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结构调整更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1978年相比,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由28.2%减少到10.1%,下降18.1个百分点,但粮食总产量却从30475万吨增加到58957万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8倍,并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我国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一跳”。工业经济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转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由“中国制造”大步迈向“中国创造”,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可喜变化,特别是农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不仅社会就业增加、百姓腰包更鼓,也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驾马车”齐发力,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1981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的局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常为负值。
随国力增强,融资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加。201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5.0%和47.1%。
“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课题。2000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1985年上升8.3个百分点,西部仅上升0.4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则分别下降4.2和4.5个百分点。
东部经济发展较快,西部、中部也要迎头赶上。新世纪以来,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12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3.5%、24.1%和11.1%,分别比2000年提高6.0、5.0和2.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步伐也明显提速,逐步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升至2012年的52.6%。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出来,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
侯永志认为,城镇化是包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也会因居民收入增长而带来消费需求增长,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增长,对经济将产生强劲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