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日历 | 一年又一年,元宵节可还如你记忆中那般?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YXY 2019/2/19 10:40:52 492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中国人欢庆的传统佳节受到世界瞩目。
那么,外媒眼中的中国元宵节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小编放下手里的汤圆,翻开《参考消息》的旧报纸,一边查找着外媒对于元宵节的报道,一边感受着时代发展中的各种变与不变……
200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网络版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标题叫做《家家户户坚守吃元宵的古老习俗》,文章记录了北京一家人的元宵节时光:
“裹着厚棉衣的小王和他妈妈冒着严寒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就是为了买一袋老牌子的元宵。这位母亲说:‘这样的辛苦值得。今天就得吃元宵,因为它是阖家团聚的象征。’”
这篇文章标题中“坚守”两字令小编印象深刻,吃元宵为何还要“坚守”?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彼时,外国节日也就是俗称的“洋节”开始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于在社会引发了“传统节日敌不过洋节日”的质疑。
最为典型的就是情人节与元宵节。一个“洋节”,一个传统节日,每年日期都挨得很近:比如2003年情人节的第二天就是元宵节,而2006年元宵节与情人节之间仅隔着一天。两个节日如此“亲密”使得当时坚守传统节日的话题更为凸显。
比如2003年在法新社题为《中国人先后欢度情人节和元宵节》的文章中就提到,中国人今年满怀双重喜悦欢度情人节,因为人们可以同时庆祝情人节之后的传统佳节元宵节。
该媒体称“自从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就越来越热衷于过情人节”。虽然那年2月15日(周六)才是元宵节,但许多人为了同时庆祝情人节和元宵节而在14日(周五)晚上挂起了灯笼。
时隔3年后,2006年的英国《金融时报》还以《中国时兴过“洋节”?》为题报道称,尽管今天的中国更为自信和包容,但对年轻人更喜欢过“洋节”的时尚变化,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或乐观其成。该报提到一位中国人义正词严地说:“即使今年西方的情人节与元宵节时间紧挨,也不能让‘情人情调’挤丢‘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文化内涵。”
15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当时的报道,或许对这个话题的感觉已没有那么强烈,在小编看来,即便如今中国人对一些“洋节”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热情一点都没有减少。
况且事实证明,传统的元宵节风俗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
2013年合众国际社报道,在山西省平遥,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并燃放烟花爆竹,以此来庆祝元宵佳节。
澳大利亚游客萨拉·布朗说:“我们是从北京来到平遥的,感受到了元宵节的不同气氛。平遥的气氛更欢快些。在这样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很容易和朋友走散……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农历新年的魅力。”
而当时法新社记者则来到河北暖泉镇,记录了当地人以特有的“打树花”表演结束农历新年的方式。
报道称,这项发明于300多年前的庆祝元宵节的方式是最近几十年恢复的中国诸多古老的民俗活动之一。
2019年2月5日晚,民间艺人在河北遵化市亚太庙会上表演“打树花”。(新华社)
法新社记者记录了表演的过程:进行“打树花”表演的师傅仅仅“装备”了草帽和防护眼镜。他们从桶里舀出熔化的铁水泼洒到一面砖墙上,砖墙上铁花四溅,非常壮观。
报道称,这一壮观景象引起暖泉镇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暖泉镇距离北京仅有几小时的车程。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暖泉镇恢复了这一有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
当然,在传统民俗恢复的同时,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另一种方式的变化。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记者在一篇2017年的报道中提到,当2016年元宵节时她在江苏常州,当地的中华恐龙园有漂亮的电子灯展,但不是传统的灯笼,当然也没有灯谜。
西班牙埃菲社也注意到了庆祝元宵节的新方式。该社2016年报道,那一年,为了庆祝元宵节,很多人到北京延庆区龙庆峡冰灯艺术节参观。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赛区之一,艺术节上的很多冰雕都以体育运动为主题。
北京龙庆峡冰灯艺术节(新华社)
游客蒋先生就带着家人来这里过节,他表示,尽管眼前这些冰雕离传统的元宵节庆祝元素有点远,但他觉得:“应当与时俱进,这些非常特别”。蒋先生说:“当然,这不是传统的庆祝方式,但我们非常喜欢,孩子们也对冰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2020年奥运主题的冰雕作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人过年的活动也正逐渐向更现代化的形式转变。”埃菲社如是评价。
当然,埃菲社记者也注意到,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张家口,庆祝活动就要传统得多,除了能看到身着传统服装的歌舞外,还有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
总之,无论是坚持传统的习俗,还是探索着元宵节的现代庆祝方式,都表达着中国人对于传统佳节的坚守与热爱。
2019年元宵节临近,贵州省多地举办龙灯节、龙灯展演等活动,喜迎元宵闹新春。(新华社)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