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时代先锋:从农民工到“技术导师”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0/6/6 23:18:40 1728


——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巨晓林(上)
本报记者 陆娅楠
2010年06月04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月15日,巨晓林在铁路接触网施工作业。    新华社发


他是农民工,长年野外作业,居无定所,却23年笔耕不辍,记下7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230万字。
他只有高中文化,却革新工艺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书。
  他身高仅1米6,却被千万工友赞为顶天立地的“巨人”、最具影响的“技术导师”。
  在我国煤炭运输大动脉大秦铁路、我国客货运输最繁忙的京沪铁路、我国东北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哈大铁路……12条国家重点铁路工程中,都留下了他的汗水与智慧。
  他在中国3万公里的电气化工程中,站直是山,弯腰是梁,为铁路腾飞插上翅膀。他就是新时代的知识型工人、高技能人才、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农民工巨晓林。
  勤学苦练,23年不中断
  “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勤学加敢想,闯出大名堂” 
  1960年,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完工。这条当年中国跑得最快、运得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铁路,恰好驶过巨晓林的家乡。
  为大山架脊梁,给火车插翅膀,那是何等威风!在巨晓林和乡亲们眼中,能修铁路的都是大英雄,这其中就有巨晓林的姐夫。
  姐夫讲修铁路的故事,巨晓林百听不厌。穿上蓝蓝的制服,修建长长的铁路,成了巨晓林年少时最美的梦。
  1987年3月,横贯山西的煤炭运输线——北同蒲铁路,迎来电气化改造,急需工人。24岁的巨晓林闻讯,打起背包直奔雁门关外,成为了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农民合同工”。
  就在巨晓林庆幸美梦成真的时候,一盆冷水浇醒了他。
  巨晓林所在的工班是做接触网改造的。接触网是铁轨上空悬挂的一条条电线,它为机车提供电力,被喻为铁路提速的大动脉。接触网施工不比一般电工活,涉及电力、电机、通信、钣金、机械制图等众多专业技术,连大学刚毕业的“正规军”都发憷,更何况是只有高中文化的“杂牌军”。
  电线像蜘蛛网,施工图纸像天书,巨晓林顿觉自己是个“睁眼瞎”;电线杆像高楼,高空作业像杂技,巨晓林第一次怨起自己个子小。
  “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既然来了,就得勤学苦练,闯出名堂!”巨晓林的倔劲儿一上来,谁也拦不住。
  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粘着师傅问,工友不分长幼,都是他探讨问题的对象;出工时,他不惜力,抢着多做;收工后,他拿工地废料反复偷偷练习,不想明白疑点绝不休息。
  乡下的父母常年卧病需要钱,一对儿女生活读书需要钱,可是为了学得更扎实,巨晓林愣是从牙缝里抠出钱,买回《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电力铁道供电》、《接触网》等专业书籍,边查工具书,边学习。实在“抠”不出钱,他就把工友的旧烟盒、女儿用了一半的作业本订在一起,当起笔记本,写写画画一点不耽误。
  接触网施工是重体力活。肩扛百余斤的电线圈儿,腰缠着几公斤的工具包,每天爬上爬下十几米的电线杆。多数工人下班只想喝口酒,打个牌,睡个安稳觉,只有巨晓林是“另类”。每晚下工,巨晓林都反复钻研白天施工中的难点和疑点。宿舍熄灯安静后,他再钻进被窝,打着手电,把技术要点和心得体会一点点记录在笔记本上。
  一次下工实在太累,巨晓林琢磨着工序就睡着了。半夜梦里,他灵光乍现,大喊着“有了,别跑”从床上弹坐起来。宿舍工友被吵醒,担心地问他咋了。他嘿嘿憨笑,“那个工序我想通了,美得很!”
  “晓林没烟瘾,没赌瘾,只有读书瘾。他那股读书的韧劲儿,很多大学生都比不了!”接触网六段总工、迁曹铁路电气化项目部副经理常立召说,“为了学习,他每天比别人晚睡一小时。我认识他23年,23年从未中断!”
  自强不息,求知是苦也甜
  “学习是座山,雄心是咱开山的利斧,专心是咱攻坚的钢钻”
  23年来,巨晓林对肚子吝啬,却从没亏待过脑袋。他没下过一次馆子,喝过一次酒,穿的多是工作服。可是他的工棚床铺却像个小型图书馆,工地转移到哪儿,书就跟到哪儿;技术更新到哪儿,笔记就写到哪儿。
  如今,长达230万字的70本工作笔记可以作证,巨晓林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两眼一抹黑”的农民,而是一名可以指导其他高级工的高级工。
  有人问巨晓林,“为啥你学习的精神头儿这么大?”
  “祖国需要,百姓需要,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对学习新知识,就像电气化铁路一样,提速,再提速!”巨晓林说的正是近20年来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力与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直到上世纪末,我国铁路列车平均运行时速仅55公里,运输能力差,效率低。然而,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60%的煤炭、大量的“三农”物资都依靠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旅客和货主常常“一票难求”、“一车难求”。
  巨晓林从事的工作,正是让铁路跑得更快,运得更多。23年来,巨晓林跟随中铁电气化施工队伍,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崇山峻岭,先后参加建设了京郑线、鹰厦线、哈大线、侯月线、渝怀线等12条电气化铁路建设,每一条重点线路都是他检验知识储备的战场,都是他展现智慧的舞台。
  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巨晓林,并没打算止步。2009年7月,拿着公司奖励的3000元钱营养费,一向简朴的巨晓林跑去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因为他想赶紧学技术,去京沪高铁参加建设。
  “你看现在技术更新多快啊,咱们都有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高铁了。不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你撵不上时代,咋给铁路插翅膀?”
  高铁技术是革命,技术员都要掌握各种计算机软件。徒弟闵庆伟劝他,“别说是47岁的农民工,就是比您年轻的正式职工,有多少人愿意从头学起?要学会,又要迈多少道坎,遭多大的罪?您不比我们年轻人,要注意身体,别太勉强。”
  巨晓林嘿嘿憨笑,“学习有啥苦?就算它是座山,雄心是咱开山的利斧,专心是咱攻坚的钢钻。师傅是真爱铁路,想修世界上最好的铁路。现在京沪高铁就是师傅的心尖尖,为了它,是苦也甜!”
  粗活巧干,创新不畏人言
  “打破旧理念,献身到实践,千百次探索,才有新发现”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似逃难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电气化局挂线的。”铁路行业这句有名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巨晓林这样的接触网工人。
  接触网工人干活苦。每天肩扛100多斤的软钢丝索,在5到15米高的空中安装,冬天冻得手脚全麻,夏天晒得层层蜕皮,还要忍受风餐露宿。
  接触网工作细。接触网电线不比普通电力电线,架上就好。整条电线安装后的平滑度误差不能超过正负3厘米,否则就会引发铁路运行的安全事故。
  接触网施工时间紧。我国铁路运输运力不足,电气化改造期间不能停止列车运行,只能“见缝插针”,最需要事半功倍。
  如此一来,接触网施工除了苦干实干,如何巧干?懂得基本施工方法后,巨晓林开始琢磨各种施工的小窍门。
  1989年的一个夏日,北同蒲铁路工地突然下雨,工人们不得不暂时停工。巨晓林却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发呆。雨停了,巨晓林的点子也想透了。
  “为啥不用滑轮作业代替肩扛电线?”巨晓林马上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班组工友和工长一商量,全班试用,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倍。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巨晓林感觉像吃到了家乡的臊子面一样欢喜。
  从那时起,巨晓林的工作服口袋里便多了一个小本子,施工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随手记下来,一有空儿就琢磨。
  1998年,巨晓林在哈大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当时,他所在的管段需要安装300多组软横跨,工期仅限30天。可按传统工艺,起码需要50天。而且,这次施工首次系统引进了德国成套技术材料,业主和监理对施工质量标准都分外苛刻。
  艺高人胆大,巨晓林研究出一套“SY”导线固定法,使安装效率提高了两倍,而且更安全可靠,工程顺利进入验收阶段。
  明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人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工,德国技术督导季马教授难以置信,搬出激光测量仪检测施工质量。谁知各项指标远优于指定标准。季马对“金点子”巨晓林连连称赞,“我是督导,可你脑子更灵,技术更好,是督导中的督导!” 
  “打破旧理念,献身到实践,千百次探索,才有新发现。”这是巨晓林写在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可是,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打破陈规更需要勇气和毅力。
  巨晓林也曾被人讥笑,“你一个农民工,如果能把电气化40年来的传统施工方法给改写了,那电气化局还要那么多大学生有何用?”
  巨晓林也曾被人劝慰,“你一个农民工,当好螺丝钉就行了,为啥老想闹出个新花样?既没有实惠,又劳神劳力,何苦呢?”
  可是,巨晓林不这么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不打破旧规矩,哪有新方圆?咱举手之劳能让工友更省力,让工程更顺利,为啥不做?”
  23年来,巨晓林革新接触网施工工艺和方法43项,还写出了10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巨晓林也被工友们誉为最具影响的“技术导师”。
  与时俱进,向高铁挺进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很多优秀的党员比,我还差得远”
  工友们把巨晓林的“施工宝典”总结为:空中做的活儿,地面干;现场做的活儿,家里干。各种改良的吊臂、竹竿、滑轮、挂钩,都是信手拈来的小物件,却让工人干活既轻松,又高效,质量高,还安全。
  凭借着“施工宝典”里的金点子,巨晓林的革新一点点运用于铁路发展的第一线,推动着中国铁路“质的变化”。
  这20多年间,中国铁路由时速60公里以下的低速铁路,发展到140公里至160公里的提速铁路,再发展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蒸汽机车时代,到内燃和电力机车时代,再迈入高速动车组时代。六次大提速,铁路整体运行效率提高了50%以上,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名片”。
  知识武装头脑,实践创造辉煌。渐渐的,过去一些不理解、不喜欢巨晓林的工友也成了他的“粉丝”。
  接触网六段三队副队长、技术主管赵荣有刚认识巨晓林时,对他印象并不好。心里嘀咕:这人个头儿才到我们肩膀,干粗活儿行吗?不和我们打牌、喝酒,能合作吗?每天又写又画的,对工作有用吗?
  当巨晓林拿着自己总结的施工新方法和对应图纸,和赵荣有商讨时,赵荣有心里一颤。简单的叙述,清晰的插图,正是大家最需要的;轻巧的方法,容易操作的工具,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写接触网施工的书很多,比巨师傅理论水平高的也很多,为啥工人们都只爱看巨师傅写的小册子?因为这本书来源于实际,简单实用,一眼就明白!”赵荣有说,“因为这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农民工写的书,是真正为我们操心、让我们受益的书!巨晓林个儿不高,但在我们心里,他是顶天立地的巨人!”
  即便巨晓林出了书,还是有人嘟囔,这些小窍门简单得就像捅破窗户纸儿,有啥了不起?这最后的一点质疑,被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总经理丁晋生斩钉截铁地顶回去:“这么多一线工人,只有巨晓林想透了,总结了,推广了,这就是了不起!”
  丁晋生对企业所有职工宣布,今后入职的所有新工人都要先学习巨晓林的这套施工方法,而且企业还要在资金方面多支持这种创新。“这些方法让新人少走弯路,少受苦;给企业提升效率,赚效益。继续这么干下去,没错!”
  2006年至2008年,巨晓林连续三年被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命名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各种荣誉涌向了巨晓林,可他只是谦虚地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很多优秀的党员比,我还差得远。”
  苹果小的时候很青涩,长大后懂得低头、知道脸红才真正成熟。如今,巨晓林已经参加了京沪高铁的技术培训,如何继续创新成了他脑子里的新命题。“好马配好鞍,咱的高铁是最好的,工艺肯定不一般!放心,咱们工艺革新也会创出高铁速度!”

                               领跑时代的小巨人
                      
                      
——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农民工巨晓林(下)
      人民网记者 陆娅楠
                                 2010年06月05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巨晓林(右)在进行接触网基坑标高测量。新华社发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却技压群雄,为企业培养了21名工长、7名工程队长、3名项目经理,被一批批大学生敬

技术导师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却对质量标准锱铢必较,创造23年施工作业返工率为零的神话,被众多监理、业主

誉为质量标杆

  家乡是我家,企业也是我家。两个家一样重,一样爱!这就是优秀农民工楷模、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

司农民工巨晓林。

  授业无悔,教出一批技术骨干

  徒弟都是宝,建设少不了,今天我教他,明天他领跑——巨晓林日记。

  巨晓林在中铁电气化局干了23年,是出名的和善人。可在徒弟心中,巨师傅绝对不是老好人。如今已经是网

六段一队安全质量监督员的杨策,依然清晰记得师傅的那次黑脸

  在迁曹铁路挖基坑时,施工班两人一组。徒弟杨策挖到一半,就被一块巨石挡了路。杨策试探性地问巨晓

林,师傅,跟您商量点小事儿,咱们别挖了,就差半米,石头留在坑里多省事儿啊。

  谁知,话音未落,巨晓林脸就黑了,不行!小事儿不小,必须干好!里面肯定是塌方土。地基都不牢,火车怎

么跑?

  果然,不到半米,坑里面就塌方了。大学生杨策从此对巨晓林口服心服,把他奉为技术导师

  服气的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很多公司外请的协建队伍。电杆基坑是金字塔型,口小,底盘大,底部的尺寸很难测

量。有些协建队伍为了抢进度,经常偷偷将最底层的面积缩水

  巨晓林发明了一种垂直折尺,技术员不需要下到基坑里面,就可以知道尺寸是否达标,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外协

人员因为难以再偷奸耍滑,所以经常偷偷把尺子折断。巨晓林不气不怨,折断再做,如此反复,最后,外协人员彻

投降了。一是巨晓林确实有理;二是按他的标准干,基坑质量高,从不会被要求返工。

  视巨晓林为宝的,还有工程监理方和业主方。电气化施工是铁路工程的最后一道接力棒,铁路能不能尽早开通,

全看电气化的施工效率和质量。这么多年来,巨晓林班组干的活从来不用返工,别人精度在正负3厘米,他们却保持在

正负1厘米内,而且效率还比别人高几倍。

  巨晓林如同免检品牌,堪称工人们的标杆,” 天津路安电气化监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文说,如果中国

2.3
亿农民工都能像巨师傅一样爱动脑子,粗活巧干,社会发展的脚步还会更快!

  如今,巨晓林带出的徒弟遍布在全国20多个电气化工程项目部,今年26岁的电气化局一公司接触网六段工程部副

部长姚升就是其中之一。

  从石家庄铁道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工地,姚升一度有点沮丧。电气化专业太枯燥了,成天待在荒

山野岭,前途在哪里?巨晓林开导他,现在铁路工程多,标准高,每个工程都是你的舞台。别嫌舞台小,别望着那

山高,年轻人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扑下身子干!今天你看别人创纪录,明天创造历史的没准就是你!

  巨晓林的激情点燃了姚升,师徒俩经常一起切磋技术。去年下半年,姚升被调到京沪高铁昆山段,工程精度一下

从厘米级跨越到毫米级。每遇技术难题,姚升常常想起师傅传授的窍门,举一反三,果然屡试不爽。师傅常说,铁

路建设的标准一直在提升,必须不停充电。现在看来,他和我们大学老师的水平难分伯仲!别看他只有16,照

样是领跑时代的巨人!

  有人曾善意地提醒巨晓林,老巨啊,你真傻,什么都教人家,你却还是原地踏步,这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

傅!

  巨晓林大手一挥,我也是师傅带进门,没有传帮带,铁路咋能跑得快?人各有其长,我不懂管理,最擅长搞工

艺革新,在一线当技术员最合适。我的徒弟都是宝,建设少不了,今天我教他,明天这中国的铁路就没准是他领

跑!

  乐观奉献,企业也是我的家

  看一阵长城上的月光,想一会渭河岸的家乡。2006年的中秋节,就这么相思的过一夜——巨晓林日记
  
    铁路工程急难险重,全靠农民工兄弟挑大梁。企业不能让农民工吃亏,更不能让巨晓林这样懂技术、爱企业的

农民工吃亏,要让他们干得有劲头,活得有尊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志远说。

  在参与中国铁路建设的近千万名农民工中,巨晓林得到的确实比其他人更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

动模范等各种最高荣誉,北戴河疗养、工艺革新奖金等各种待遇围绕着他。

  但是,巨晓林也失去了很多。

  20003月的一个午后,哈大铁路哈拉哈车站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5摄氏度,大雪扑面。接触网浇筑基础工程刚开

工,巨晓林接到了调度的电话。你父亲病危,速归!

  巨晓林对徒弟杜志波稍作交代,便小跑出了站台。刚工作一年多的杜志波心里犯了嘀咕,浇筑基础对技术要求很

高,我一个人能行吗?

  不一会儿,远处的雪地里冒出了一个人影。走近,原来是巨晓林。

  接触网的基础是整条铁路安全的根基。你刚参加工作,又是这么个天气,我不放心,巨晓林掸落身上的

雪,等把这个基础做完再走吧。

  工程完毕已经是晚上7时,天黑雪急,最后一班车也走了,巨晓林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人们问他悔不

悔,他说,父亲从小教我忠厚,为了国家,他会原谅我的。

  巨晓林的父亲脑溢血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患有高血压。可是铁路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四海为家,巨晓林没有时

间回乡照顾,种地、打零工、照顾公婆、养育儿女的全部家庭责任,都压在黑黑瘦瘦的巨家媳妇宋小平身上。

  2002年秋天,铁路工程锐减,电气化局的活儿也少得可怜,巨晓林不得不拎着所有书本回家了。人离岗,心还

在,巨晓林便借机把零碎的笔记整编成册。

  一晚,巨晓林又在炕上整理笔记,直到半夜12时才昏昏睡去。早晨睁眼时,炕头的笔记全不见了。

  后来才知道,是妻子对他的冷漠有了意见。巨晓林心里泛起对妻子的愧疚。虽然家里条件不好,15年来,妻子从

没主动张口向自己要过一次钱,所有困难自己一个人咽。巨晓林每次写信第一句就问,小平,你身体好吗?

是,腿有风湿、腰有旧疾、胃也不好的妻子怕他工作分心,每次回信永远都是那一句,一切很好,你放心。

  没有你的支持,我哪能想出这些好点子。这里是我家,电气化局也是我的家,两个家在我心里一样重啊!

晓林对妻子说。

  巨晓林喜欢写诗,更喜欢画画。他笔下的古代仕女栩栩如生,各种小动物活灵活现。他却把这套本事都用来画了

施工工艺的解释图。有人说,晓林,你这么浪漫的人去修铁路,真有点格格不入啊!

  修铁路不浪漫吗?以前火车时速跑不到100公里,现在在我们手上都到了350公里,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

吗?巨晓林回答得毫不犹豫。
 



                          
 爱学技术的农民工
——记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农民工巨晓林
 2010年06月04日   来源:《光明日报》
    若不是层层翻卷的页边显示曾经被频繁借阅,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偌大的职工书屋中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本书:简朴的封面显得很不起眼,甚至不太规范,32开大小,只有62页,也没有正规的书号;书名充满专业味——《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
  然而,正是这本看似不起眼的书,涉及的多项革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电气化铁路技能培训的空白,为上万名电气化铁路建设者所热烈追捧,奉为经典。更不可思议的是,书的作者是一位长期战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农民工”——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巨晓林。
  
咱农民工也要懂技术”
  如果说中铁公司的一次招工让24岁的陕西岐山县农民巨晓林偶然走上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架设施工岗位,那么23年的刻苦学习、自强不息使他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农家子弟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农民工,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
  上班之初,面对犹如天书般的图纸和各种叫不上名的零配件,巨晓林心中打鼓:我能行吗?师傅王献斌鼓励他:“当工人就要学好技术。只要下苦功,没有成不了的事儿!”这句话,巨晓林记了一辈子。
  他白天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驻地熄灯后,他就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白天学到的东西记在本子上。有工友问他:“明明是技术人员干的事,你一个农民工,学那玩意儿有啥用!”他回答说:“干啥就要学啥,咱农民工也要懂技术。”
  1989年夏,北同蒲线,巨晓林和工友们进行架线作业。干这活儿不容易,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由人工肩扛电线爬上电杆放进滑轮。一天下雨了,躲雨时的巨晓林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开始盘算:用个啥办法,能省点力气呢?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他兴奋地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工长,大家照他说的办法试了试,果真很好用。不仅不再用扛电线爬杆子,工效还大大提高。
  巨晓林尝到了发明创新的甜头。从此无论走到哪儿,身上总带着纸和笔。施工中碰到什么问题,他随手记下来;一有空闲,就在那写写画画、找寻问题的答案……
  电气化施工技术含量高,深感知识匮乏的巨晓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工资不高的他在知识投资上却从不吝惜,《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等30多部专业书籍和一些大学课本是他的资产,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行李”就跟他到哪。
  越学越有兴趣,越学知识越多,越学技能越高。23年来,巨晓林留下的70本23万字的笔记,清楚记录了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工到掌握现代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的“知识型员工”的历史。他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创新是我最大的乐趣”
  在采访中,巨晓林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攻坚是我最大的动力,创新是我最大的乐趣!”
  看到附加线断线绑扎费时费力,巨晓林便研发了分段环绕“n”字形断线绑扎法,提高工效三倍以上。工程监理评价说:“你们几百公里的接触网工程,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比验收标准的档次还高。”
  1998年开始修建的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首次系统引进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哈大线是全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也就是施工时间非常有限。
  按照传统工艺,每次作业,工人都要爬到十几米的高空,把三四十米长、100多公斤重的软横跨安装到铁路两旁的铁塔上。安装一组,需要20多人干上半个钟头。照此速度,管段的300多组软横跨,50天才能完成。而指挥部给出的期限却仅有30天。
  有人提议:“时间这么紧,赶快叫巨晓林来吧!”
  火速赶来的巨晓林也没接触过这么多精密的外国设备,但他喜欢向各种困难发起挑战。经过反复试验,他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出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巧妙地解决了临时固定的难题。采用此工艺后,一小时安装了四组,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
  德国专家反复检测后,竖起大拇指道:“中国工人了不起!”
  曾与巨晓林共同工作过的党工委书记吴军庄说:“巨晓林师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工友们没一个不佩服他,好多人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他是工班里的‘小巨人’”。
  凭着激情和超乎常人的韧劲,一个个施工中死板而程式化的操作几乎都被他妙手回春,通通地改进创新使得效率倍增。
  23年来,巨晓林不断探索,勇于攻关,先后参加建设了国家重点工程京郑线、鹰厦线、哈大线、候月线、渝怀线等12条电气化铁路建设,研发和革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农民工一样大有作为”
  一年中有11个月都在荒山、戈壁中上杆接线,下沟铺缆,如何让头脑中的奇思妙想转化成可以随时参阅借鉴的经验?新工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投入到祖国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中?已经双鬓斑白的巨晓林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说写就写。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施工笔记和有关书籍资料统统整理出来,倾尽全部精力开始写作。白天忙施工,晚上别的工友都休息了,巨晓林还在挑灯夜战,笔耕不辍……手指磨破了,字典翻烂了,有时为了找到一个能准确表述工艺操作的词语,甚至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冥思苦想。
  三年日以继夜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巨晓林10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经专家审核,终于在2009年5月编印成书,一举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
  这不是鸿篇巨著,只有巨晓林过去20多年零碎记录和回忆的整理编辑;它没有引经据典,只有陈述施工方法的简洁话语和粗略绘图,但它却着实让上万名电气化铁路一线建设者们爱不释手。
  工友赵荣友认为:“这本书介绍的小方法、小窍门非常贴近生产,贴近实际,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比理论性很高的教材更加简单实用,通俗易懂,尤其适合文化层次不高的一线工作者阅读。”
  “书里介绍的方法教科书查不到,简便易学,干出的活儿又好又快。要不是有我师傅这本书帮忙,我不可能在去年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亚军。”徒弟赵进说。
  今年5月,巨晓林又要奔赴新的战场——京沪高速铁路。在这条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铁路线上,巨晓林正继续以他一贯的执著与探索再次书写新的奋斗传奇。(记者 温源)

                                         善于思考 甘于奉献
                       ——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农民工巨晓林
                                       2010年06月05日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二字沉甸甸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扑下身子干。”这是巨晓林经常说的一句话。曾经与巨晓林同在一个班组劳动,现任项目党工委书记的吴军庄动情地介绍说:“巨晓林师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工友们没一个不佩服他。很多时候别人都去吃饭了,他还在工地上为如何完成一个小改进苦苦思索。”
  “按标准干、按规程办”是巨晓林的座右铭。他认为,干工程必须把安全、质量放在首位,作为一线施工人员,关键是要恪尽职守,严格执行标准。他带领的作业组没有出过安全事故,干过的所有工程没有出过次品。
  有一次,他去检查基坑开挖施工质量,发现有的施工人员用皮尺测量基础坑尺寸时,皮尺有些松弛,十分不准。他立刻意识到这样会造成误差,影响质量。于是,他找来两根直尺,制作了一个折叠式的测尺,只要把测尺打开拉直,基础坑的尺寸就会丝毫不差。他对工友说:“建百年不朽的优质工程,既要掌握高精技术,更需要严肃认真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差一点也不行!”
  巨晓林常说:“干得好,才能受尊重。”在他的书架上,有一本小册子《从农民到工人————建筑业农民工基本素质培训教材之一》,巨晓林在上面写了不少心得。他在“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句话下面画了重重的一条线。
  最爱家乡油菜花
  “我最爱家乡的油菜花,那一片片,黄灿灿,香幽幽,染进了我的梦,陶醉了我的心。”这是巨晓林写的一首小诗。
  人到中年的巨晓林,白发悄悄地爬上了双鬓。参加工作20多年,长年累月地吃住在工地,经常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他对记者说:“我一出门就是一年,家里的事情全靠妻子一个人扛。”巨晓林时常感到愧对妻子、孩子和父母。他爱写诗,也爱画画,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常常化作浓浓的诗情、幽幽的画意。
  巨晓林有个贤惠的妻子,两个懂事的儿女。妻子宋小平理解丈夫的工作,总是默默承担家里的事务。20多年来,她一个人在家乡务农,照顾老人、孩子。由于巨晓林经常从事高空作业,妻子怕他分心,写信、打电话时也总是报喜不报忧。
  巨晓林常对工友们说,农民工是有知识的人,吃苦奉献的人,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人。他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咱们农民工》:“咱们农民工,勤朴又善良,一有那农闲时,出门去打工。咱们农民工,身手也不凡,开启那机器轰轰响,造出精品走四方。咱们农民工,理想比天高,为人民谋幸福生活……”
  与企业共同成长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领导十分关心巨晓林的工作和学习,项目部为巨晓林配备了图书柜,聘任他为职工夜校的“工人导师”,还为他配备了科研助手和接触网技术指导专家,拨付了技术革新专项经费。
  记者在巨晓林所在的河北唐山迁曹线项目部看到,这里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两三个人一间宿舍,宽敞明亮,并配有电视机。食堂的墙上贴着卫生常识和营养知识,菜谱品种丰富,小米粥、肉烧土豆、水饺……每一顿都不重样儿。活动室兼夜校摆满了图书,墙上贴着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其增告诉记者,目前全局52816名农民工中,有86名担任了作业队长,782名担任了工班长。全局选举农民工代表552名,请他们与职工代表一起共商企业改革发展大计。
  尊重激发工作热情,众多农民工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事业舞台。每个来到这里的农民工都会唱电气化人自己的歌:“我站直是山,我弯腰是梁,为祖国铁路插上腾飞的翅膀,就是我一生的梦想!”
(记者 李予阳)

                                  巨晓林:新时期农民工的楷模                        
                            2010年06月04日   来源:



 《中国人事报》记者 赵振宇

   
敦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浓重的乡音……眼前的这个人,看上去似乎和中国的亿万农民工兄弟一样,平凡而朴实。然而,你可曾想到——
  就是这位农民工,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却在20余年,创新施工方法43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就是这位农民工,把自己的点滴经验汇集成册,编写出公司员工最喜爱的专业教材,一再加印,供不应求;
  就是这位农民工,被人尊称为工地上的巨人,拥有数不尽的青年粉丝8090后们都说我们崇拜他、相信他,有难题就想请教他”……
  他,就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农民工巨晓林,他用他的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正颠覆着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的传统印象;他用他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正引领着新时期广大农民工努力向知识型新型工人的标杆看齐。
  带着流动书柜的农民工——刻苦学习让他迅速成长为能工巧匠
  巨晓林1962年生于陕西岐山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话少,但爱琢磨事儿。在家乡干了几年乡村电影放映员之后,25岁那年走出黄土高坡,来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成为一名农民合同工。
  在那个年代,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个工作机会,从一开始就暗暗下决心要干好。巨晓林说,他刚一进公司,心里就有了谱儿
  巨晓林所从事的,是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工作,所谓接触网,简单地说就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等铁道上方架设的供电网。这项看似平常的工作,其中却包含了太多的技术元素。而这些技术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铁路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刚开始的日子里,面对集铁路电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多种专业技术为一体的电气化铁路施工技术,看着一张张犹如天书的施工图纸和一堆堆叫不上名来的接触网零部件,巨晓林感到了莫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是,他没有退缩,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就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触网安装的技术要领。营地熄灯后,他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知识记在本子上。
  身边的工友对他的行为大为不解:你一个合同工,钻研这些玩意儿有啥用?人家让咋干就咋干吧。巨晓林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农民工也要懂技术,学知识,长本领,咱农民工也能有作为!
  打那时起,《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接触网》等专业书籍就陆续堆上了他的床头,其中有一些还是大学课本。不管工作转移到哪儿,这些书都跟着他。一有机会,他就拿出来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跟他同寝室的工友说:巨晓林学技术真叫玩命,每天他比别人早一个钟头起床,晚一个钟头睡觉。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为了支持巨晓林学习,项目部领导打破常规,特批他的宿舍熄灯时间可以推迟一小时,工友们也自觉地给他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至今,他记了7023万字的笔记,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接触网横跨的计算,能够解决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具备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全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行业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
  让外国专家竖大拇指的农民工——勤于钻研让他屡克难题创造奇迹
  巨晓林的个子很矮,在班组中总是排在最后一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个子,却在20多年的工作中创造了一系列让人仰视的成绩。
  1989年夏天,在北同蒲铁路工地,巨晓林班组进行架线作业。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电杆放进滑轮槽里,十分辛苦。有一天下午,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工友们都去躲雨了,巨晓林披着雨衣留在工地照看工具和材料。他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盘算着:用一个啥办法,能省点力气呢?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他立即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工长,大家按照他说的办法架线,功效一下子提高了两倍。看到自己的点子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巨晓林心里十分高兴。从那时起,他的工作服口袋里便多了一个小本子,施工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随手记下来,一有空就去琢磨。
  1998年开始修建的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首次系统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材料设备和管理模式。哈大线是在全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也就是施工时间十分紧张。按照传统工艺,每次作业,工人都要攀爬到十几米的高空,把3040米长、100多公斤重的软横跨安装到铁路两旁的铁塔上,再使用车梯把下部固定绳悬挂到上面,安装一组软横跨,需要20多人干上半个钟头。照此速度,他们管段的300多组软横跨,50天才能完成。而指挥部给他们的时间却仅有30天。巨晓林没有因为是外国人的技术就却步,他反复试验,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巧妙地解决了下部固定绳临时固定的难题,采用此工艺后,一小时安装了四组,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德国督导季马教授反复检测后,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工人了不起!
  就这样,巨晓林在23年的时间里创造了43项工作方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曾经与巨晓林同在一个工班劳动,现已担任项目党工委书记的吴军庄动情地回忆说:巨晓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工友们没一个不佩服他,好多人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是工班里的小巨人对此称呼,巨晓林谦虚地说:大概是占了姓的光吧,我这样的小个子,在工友们眼里倒成了巨人
  写教材填补专业空白的农民工——不懈努力让他成为企业的标杆人物
  随着我国铁路突飞猛进地跨越式发展,一批又一批新工人来到工地。看到新工友学习技术有点吃力,巨晓林萌生了编写一部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工具书的想法,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工友们,以使他们早日学会技术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20多年的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方法,这为他写书打下了基础。历时三年,他用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终于写出近10万字的书稿,经专家审核,编印成书,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一项空白。
  这本凝结着20余年辛勤汗水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起初小范围的发放,却引起了大范围的反响。公司的数千名接触网工纷纷表示想要拥有这样一本贴近实际、简便易学的小册子。于是,公司将其一再加印,最后确保接触网工人手一册。
  工人们非常喜欢巨师傅的书,书里介绍的办法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能确保质量,没有长期的实践积累,根本想不出这样的好方法!巨晓林的工友、大学生杨策说起巨师傅的书,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对于巨晓林来说,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如今,他的第二部书稿也已悄然诞生,其中总结了41项施工新方法,此书正在进行评审,不久即将印发到工友们的手中。
  引领时代风尚的农民工——言传身教让他的精神遍地开花
  公司领导十分关心巨晓林的工作和学习,项目部为巨晓林配备了图书柜,聘任他为职工夜校的工人导师,还为他配备了科研助手和接触网技术指导专家,拨付了技术革新专项经费。
  在巨晓林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职工学技术,练硬功,勇当铁路电气化建设排头兵蔚然成风。一批批大学生、职专生、农民工被招收到电气化队伍中来,巨晓林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总结的施工经验和方法传授给他们,同时也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感染着他们。如今,巨晓林带出的徒弟遍布在20多个项目部,有21人成了工长、7人成了工程队长、3人成了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6人成了能工巧匠
  我们虽然学历比巨师傅高,但是敬业精神上却比巨师傅差了一大截,巨晓林的徒弟,大学生闵庆伟说,跟着巨晓林学习,技术方面的内容要排第二位,巨老师的工作态度才是最让他们感动和尊重的。
  20003月的一天,巨晓林正在哈大线紧张地进行接触网基础施工,调度员跑来转告家里的电话:你父亲病重,赶紧回家。他收拾了一下工具,跟带工的青年小杜作了交代,便往车站跑。小杜刚工作不久,经验方面稍显不足。正当他担心自己能否完成任务时,突然发现巨师傅又返了回来。他急忙迎上去问:巨师傅您咋没走啊?巨晓林神色凝重地说:你参加工作时间短,业务还不熟,我实在是不放心啊。一个接触网基础的成本好几万元,出了问题可不得了啊!等干完这点活儿,我再走吧。于是,就像往常一样,他依然盯在现场,直到基础浇筑完毕,结果耽误了当晚的火车。谁知第二天再次接到家里的电话,竟是父亲病逝。巨晓林这才带着愧疚和遗憾,含泪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巨晓林虽然一心铺在工作上,但他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他的爱好广泛,平时,在工友们喝酒打牌的时候,他却喜欢伏在案头写诗作画。他常给千里之外的女儿写电子邮件表达思念。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常用短信和儿子夜聊,最擅用超长短信对儿子进行思想教育,要他好好学习,早日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这些点滴小事,让工友们看到了巨晓林工作狂之外的另一面——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这些点滴小事,更是对如今班组里占绝大多数的8090后们形成了触动——一个年近半百而且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尚能如此,他们又当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巨晓林,一个坚守着农民工也要懂技术信念的普通劳动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掌握了大量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实现了由实干型工人向知识型新型工人的跨越,也因此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楷模。他把情感洒在轨道上,把汗水融入网线中,在中国高铁飞驰的神话背后,人们会记住这个平凡的巨人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人都能成才的生动典范
                                            本报评论员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在时代的召唤和环境的助推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学习、思考、钻研,终于成为技术能手,成为企业中坚,不仅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他本人赢得尊敬和仰慕。巨晓林的成才之路为人人都能成才提供了生动范例。

  巨晓林的成功,源自他的理想抱负。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合同工身份而妄自菲薄,也没有因为养家糊口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憧憬。从迈入企业的第一天起,他就抱定了农民工也要懂技术的信念,誓要在电气化铁路建设工作中留下自己的一串坚实足印。他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项工作,把攻克难题当成了享受,终于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凡的业绩。

  巨晓林的成功,源自他的勤学善思。有限的文化程度阻挡不了他无限的求知热情。在工作时间里,他兢兢业业,注重发现问题;在业余时间里,他笔耕不辍,努力思考求解,让学习和思考成为习惯。

  巨晓林的成功,源自他的爱岗敬业。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也深知这样一份工作对于自己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从不因为工作的困难和危险而轻言后退,也从不因为企业的暂时困难而萌生动摇。他让自己干这行、爱这行、钻这行、精这行,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和工友一道化解难题,和企业一起共渡难关,用心血和汗水,把一件件普通的工作,都变成了值得铭记的经典和传奇。

  巨晓林的成功,更是源自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感召,源自催人奋进的环境鞭策,源自所在企业的悉心培养,源自领导工友的鼎力支持……巨晓林的成功充分说明,在一个良好的人才制度和环境中,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可以作贡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相信在巨晓林精神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强不息,刻苦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人才,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