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误诊之“痛” 医患噩梦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0/15 22:46:15 702

2013-10-15 来源:新华社 文汇报

作者:周婷玉;王海鹰;沈洋
  •  
  • 图片说明:疑“祸” 新华社发
     

有的“起死回生”,虚惊一场;有的贻误病情,丧失生命 误诊之“痛” 医患噩梦

  有多少患者遭遇过误诊?国内误诊率究竟有多高?对此,我国迄今没有官方的数字。在我们身边,亲朋遭遇误诊的案例并不鲜见,记者办公室三位同事家属中居然均有人遭遇过误诊。误诊带给人们的,常常是过山车般的振荡:有的“起死回生”,虚惊一场;有的贻误病情,丧失生命。 

误诊之殇:多少患者曾被耽误?

  山东济南某企业负责人徐礼强(化名)提及长达两年的误诊经历说:“就像一场又一场噩梦”。

  2010年12月,徐礼强因消化不好、呕吐、肚子胀,去济南市一家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院检查认为有幽门螺杆菌,吃两周药后症状复发;后到一家山东省级大医院消化内科作CT、胃镜、B超等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胃潴溜、胃扭转;又去一家中医院的消化科就医,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狭窄。

  折腾两年后,徐礼强身体急剧恶化,体重锐减,只能接受鼻饲。2013年1月,他被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诊断为膈氙,并于3月在北京接受手术。

  在众多被误诊的人当中,像徐礼强这样尚能苟活下来的已属幸运。从1990年就开始对国内误诊率进行调研的《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介绍说,近年来误诊率并没有因为现代设备的增加而减少。

  误诊有医生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的原因,还与个体差异和病症的复杂性、技术的局限性密切相关。如江西3名患者都因骨头痛被基层医院诊断为肩周炎、颈椎痛和腰椎痛,后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CT等检查,被确诊癌症骨转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蒋泽先说,这些误诊一方面是没有典型症状,另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医院缺乏检查设备和技术条件。

  误诊,对医生和患者而言,都是噩梦。它伤害患者的身心,也损害医生的形象和自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误诊造成病情复杂化的占36.58%,导致病情恶化甚至致残或死亡的占4.14%。  

误诊之惑:无法实现的“零概率”?

  受访专家直言,误诊“零概率”几乎不可能,也不符合科学。这或许是误诊真正的“痛”。

  “误诊随时存在,不论医院大小,都不可避免。”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指出,现在医学对人体秘密的认知仅有很小一部分。“老百姓对误诊都不太接受,但这正是医学的风险所在,它合理存在但不合情。”

  陈晓红对1.6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发现,总误诊率14%,基层医院误诊率约8%,二级医院27%,而三级医院最高达37%。“这说明,无论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医生只有认识了面对的疾病才能准确诊断。同时也提醒患者,不要迷信大医院。”

  陈晓红说,国内外文献中样本量提及的误诊率在20%-40%,但国内是多少没有准确的统计。任何一个新病种的出现,都要经历“不认识-逐渐认识-熟悉-掌握”的过程。在不认识的阶段难免发生误诊,甚至误诊率很高;对早已熟悉的疾病,由于病人个体差异,也有可能让医生感到“困惑”,难免出现误判。尽管医学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是这种代价越少越好。

  当被问及“您误诊过病人吗?”绝大多数受访医生坦陈有过。郑雪倩说,“但并非所有的误诊医院或医生都有过错,对此患者应有理性认识。”但是,医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因为问病史不详细、该查的项目没查,或者违反诊疗规范等,导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应该诊断出来而没诊断出来,以致误诊漏诊,这种情况下医院或医生就应承担责任。 

误诊之过:对医生是万分之一,对患者则是百分之百

  “只有正视误诊,才能降低误诊率,才能减少误诊带来的伤害。”多位受访专家如是说。

  减少误诊率,关键在医方。作为患者性命相托的医生,一定要增强责任心,提高医德医术,努力降低误诊率。

  “对医生来说误诊可能是万分之一,对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蒋泽先认为,健全的制度、科学的流程和敬业精神,可以有效减少误诊。以口腔癌为例,如果用消炎药7天患者症状没有消除,就要做活检,或送上级医院或组织专家会诊,而不应再独立操作。

  陈晓红指出,医生要从误诊中吸取教训。临床医生面对自己的诊断失误,勇于撰写误诊文献,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高尚研究,也让后人借前车之鉴。误诊文献是珍贵的临床资源,能帮助医院、医生完善诊断技术和提高诊断思路。但我国医学文献年均发表数量50万篇,误诊文献仅占其中1.5%。

  郑雪倩建议,医学的风险,不应由医院或医生来承担,国家应设立保险或基金来支持,在医院医生无过错的情况下,误诊也能被担当,患者能获得补偿。

  此外,专家还建议,合理设计医院的分科、建立合理的病人分流机制。毕竟过细的分科以及医生工作量太大,不能对病人给予完整细致的问诊,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 新华社记者 周婷玉 王海鹰 沈洋(据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