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蔡蕴敏 将心比心 以心暖心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0/4 13:14:26 994

2013-10-04  来源:文汇报第一版

作者:傅盛裕


        人物点睛:蔡蕴敏,一位严重青霉素过敏患者,却在医护岗位上不避艰辛,成为具有国际资质的护理“尖兵”。更令病人感佩的是,蔡蕴敏不恤体力、将心比心,上班时常罔顾吃饭,下班免费上门诊疗,护理的是伤口,温暖的是人心。

  最大愿望:

  改变临床造口师的“少数派”命运,培养更多专业造口师 

  媒体几番报道之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伤口、造口治疗主管护师蔡蕴敏的生活又起了新变化。原先,她的门诊时间是一、三、五上午,每天接待的病患在5到30位之间,“一旦超过20个病人,基本连午饭都没时间吃了。”

  而今,蔡蕴敏的病人无论远近,接踵而至。“很多市区里的疑难病人,都拿着报纸找到金山医院来。”蔡蕴敏说,不少病患也拍摄了伤口的照片,通过电子邮箱发给她,“下班之后,会尽可能一一回复。”蔡蕴敏护理团队的成员夏珍美告诉记者,眼下,整个团队基本都是花5分钟扒几口午饭,“买饭都来不及,要托别人带”。

  由于病人明显增多,金山医院特地增设了导医和安保,维持医疗秩序。蔡蕴敏的门诊也开设了分时段预约。“但已经预约的病人也要等候一段时间,有时候换位思考,心里很难受,觉得有点对不住他们。”蔡蕴敏说。

  善于将心比心,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是病人、家属、同事对蔡蕴敏的一致评价。

  蔡蕴敏的日常工作是处理造口及严重压疮的病人。所谓造口,就是在无法正常排便的病人腹部外加造口袋,帮助排泄。这同压疮一样,需要精细轻柔的护理,稍有疏漏,就会弄疼病人。

  “不少病人都是因为伤口护理中的细节,对医护人员有所不满,”金山医院原门急诊总护士长告诉记者,“但对蔡蕴敏,没有一个病人有过微词。”对此,蔡蕴敏的解释是,“我自己特别怕疼,因此也看不得别人受痛苦。每次处理伤口,我都会非常非常小心。”在一些医护人员眼中,造口和压疮病人虽然鲜有生命危险,却并不易“亲近”,稍不留心,就会被排泄物溅到。去年的一次伤口护理,令蔡蕴敏记忆犹新。当时,换药室来了一位农村老人,当腰侧的伤口打开时,新进医院的小护士吓得将手中的药瓶甩脱在地上。“伤口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蛆虫,不断地上蹿下跳。”蔡蕴敏说,“我从小到大就害怕没有脚的东西,当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头皮发麻和脊背发凉是什么意思。”最后,整个病房的病人都逃了出去,蔡蕴敏却在口罩里垫上三层纱布,伏在老人腰侧10厘米处,一只只地清理蛆虫。几小时后,66只蛆虫清理殆尽。“总要有人来处理伤口,不弄掉怎么办?”蔡蕴敏说,除了病痛,病人最怕的就是别人的嫌弃,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想法,再给予呵护。

  将心比心,还体现在医院之外。由于国内目前具有顶尖水平的一线造口师较少,难以满足病患的需求,蔡蕴敏和她的团队主动承揽起上门护理的重任。许多病人、家属、同事都描述过蔡蕴敏下班后手提药箱伫立公交车站等车的场景。

  迄今为止,蔡蕴敏累计出诊不下200次,足迹遍及金山、奉贤、嘉定等区县,浙江平湖、海盐等地,也有她上门护理的身影。其中,为照看一位无力去医院就诊的病人,蔡蕴敏在11个月内84次上门换药,团队其他成员也36次前去。120次风雨无阻地登门,换来伤情的改观,也换来家属的动容,“好的护士能护理好身体,最好的护士能抚慰心灵。”

  病患多了,上门勤了,蔡蕴敏也更忙了。家人问起几点回家,她“说不出具体时间,只知道要把当天的病人看完。”因为长时间弯腰,蔡蕴敏时常腰疼。担心解手占用工作时间,她甚至不敢在上班时喝水。

  现在,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蔡蕴敏又有了新的愿望。经过不懈努力,她在2008年成为全市首批获得国际资质的造口治疗师之一。目前,上海具有这一资质的治疗师共45位,全职的仅7位。技术造诣精进后,蔡蕴敏毫无保留地带教后进,从1996年至今已带教大、中专护生超过1000名,其中2名已成为国际造口治疗师。“我自己也希望尽快补上英语不好的短板,进一步学习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国内的护师。”蔡蕴敏说,她看多了长年累月的病痛侵袭病人的家庭,希望更多的专科护士走上临床一线的岗位,“更多的造口师,才能带给病人更好的服务,更多的温暖。”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