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当读典(读书管见)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0/1 9:06:29 1787
读书当读典。何谓典?
《说文》中说:“典,五帝之书也。”《尔雅》里说得更加干脆:“典,经也。”“五帝之书”也好,“经”也罢,总之在古人眼里,“典”是有渊源的书、是不可轻易删改的书、是足以成为其他书的依据的书。不过在古人那里,够得上这一个“典”字的书是极少的,三皇五帝,四书五经,也就只有数得过来的那几本。今人就要幸福得多,时光已然沉淀出一批批历久弥新的经典,以五千年阅历的挑剔眼光拣选而出,呈现在今人面前。
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便告诉我:读书当读典。他说,读书不在多,在精,要向源头去读书,读那些可以产生其他书的“原书”,也就是经典。然后,他就给我们留了一项家庭作业:期末之前,将老子的《道德经》背下来。他说,虽然你们现在肯定读不懂,但是留在心中,自然有所裨益。时至今日,《道德经》已被我忘了大半,但偶尔灵光闪现,也会忽然觉得似乎悟得了只言片语,五千言的《道德经》就像撒进蚌中的五千细沙,天长日久总会有那么一两粒结出令人欣喜的珍珠,这便是“有典在胸”的妙处了。
后来在大学里,教授唐宋文学的老师也要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彼时我们心里还颇有微词:又不是小学生,搞什么背诵,何况考试又不考,不如老老实实翻翻教材和鉴赏文章,掌握“艺术特点”即可。这话后来传到老师耳中,他便在课上告诫我们:读第一手文献,做第一流学问;读第二手文献,做第二流学问。《全唐诗》是第一手,《沧浪诗话》等算是第二手,到你们手里的教材,只怕已经是七手八手,你们若止步于此,做的学问也就只能算是九流以下的不入流学问了。这一番说教,虽然后来我没有成为学界中人,至今却也记忆犹新,每每与人言论,口若悬河之前,总是先扪心自问:在这个领域你的知识是“第几手”的知识?你这观点又敢不敢说是入得了流的观点?
可叹现在的时代,像上两位老师那样缜密严谨的读书人,却是越来越少了。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越来越快餐化,大部头的原本典籍啃起来费劲怎么办?各种“速成读物”便应运而生:诸如“500本世界名著速读”、“傻瓜经济学”,甚至“一小时读懂相对论”、“五分钟哲学入门”,一时间,谈历史的不读《史记》、《春秋》,论哲学的不读康德、尼采,讲文学的浑然不知一部作品厚度几何,大家仗着各自的“一小时”和“五分钟”高谈阔论甚至互相挑剔攻讦,互射“空包弹”,却也打得不亦乐乎。当下微博正红火,什么都沾一个“微”字,今日“微阅读”,明日“微研究”,你来“微科学”,我搞“微文史”,却不见有谁承认自己做的是“微学问”。
当下社会日新月异,不奢求做全学科的“知识分子”,退而求其次地做一个“知道分子”,也是未尝不可,这样是不是就不必读典了呢?依我看,只要是时间精力允许,还是读为更佳。读书当读典,不只是为了追本溯源、做一流学问,也是对自己的知识负责,对自己的宝贵的时间负责,确保自己珍贵的阅读时间,不会浪费在不入流作者的误人子弟的书本上。而经典虽然往往年代久远,却总能常读常新,这也正是“典”之为“典”的价值所在;而堪称经典的作品卷帙浩繁,总有能吸引你的一部,满足并超乎你的期待,正如卡尔维诺所说:“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读书当读典,可能从一开始就无关实用主义的知识与学问,只是为了更好地追求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何为值得读的书?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若推荐他读文学经典,他可能觉得死活读不下去;建议他读国学名著,他也许喜欢读科普;劝他读莫言,他或许更喜爱郭敬明;读书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法勉强。但人有共同和互通的东西,人的灵魂所需的营养也有基本必需的东西。最近我读到由刘上洋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00例经典系列》丛书,不失为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人生宝鉴。
人之与人生、之与自然、之与世界变化的万事万物,太渺小,太微弱了。生命的短暂、认知能力的有限,知识才华的局限,导致人生、自然、世界万事万物对于人,永远是个不可穷尽的不可知。这么说,局限的人与不可知世界的距离是不是没有可接近的途径?不可知的世界是不是永远无法认知?是不是永远无法企及?是不是永远无法征服?不!阅读便是通往不可知世界的捷径。
每一个体的独立人,他的生命是短暂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知识才华也是局限的,但作为人的群体,作为全人类,它的生命是恒久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知识才华也是无穷的。书籍便是汇聚人类这种恒久、这种无限、这种无穷的工具和载体。我们阅读书籍,实际是在借鉴。借他人、以至全人类的智慧与才华,照亮自己个人的人生之路、认知之路、创造之路。墨子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中华民族的五千年辉煌文化,就是炎黄子孙一代接一代在借鉴前人经验中传承、发扬、发展的文化。
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100例经典系列》丛书为人生宝鉴,是它具备喻世、警世、醒世的功能,这套丛书不是写史,而是写古今中外的人与事,读这套书,最直接的感受是“以人为镜”。阅读这套丛书不只在读书读人中增长知识才华,更具价值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别人的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使自己之后的人生之路充实稳健、避免曲折,让可贵的生命更加光耀。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