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平教授参加的联合研究组项目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8/12/13 13:40:19 288
来源:医学院 2018-12-12 19:03:21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医院万小平教授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已高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2000-2011发病率翻一翻。约30%发生于生育年龄,近半数未完成生育功能,严重影响女性生命和健康,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万小平教授团队携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团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凤霞教授团队组成联合研究组,在国家自然基金等支持下,从细胞、组织、动物及临床多个层面,对子宫内膜癌经典发病途径(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途径)之外的激素相关发病机制、肿瘤微环境、基因特征谱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初步临床转化。
团队首先发现ER阴性内膜癌进展的主要机制,为临床抗ER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为探讨ER阴性内膜癌发病机制提供思路。继之发现子宫内膜癌存在雌激素膜受体,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发生非基因转录效应,从而国际上率先提出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作用的“双受体双效应学说”,为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内膜癌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团队进而研究代谢微环境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发现糖代谢异常关键调控因素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受体均可促肿瘤细胞生长,明确了糖代谢异常与内膜癌发生相关,为应用糖尿病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理论基础。
脂代谢异常与肥胖相关,脂肪组织作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多种脂肪因子促进子宫内膜发生。本研究发现脂联素、内脂素和瘦素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促进子宫内膜癌增殖,并增加细胞侵袭性。研究结果为脂代谢异常内膜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控制体重,减少脂肪细胞分泌相关因子,预防子宫内膜癌。
激素和肿瘤微环境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基因发挥生物学作用,于是更深入研究内膜癌相关分子及基因特征尤为重要,研究团队自主定制492个基因低密度基因芯片,筛选密切相关的21个基因,初步建立中国人群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谱。发现了内膜癌独立预后标志物,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关键分子,突变型内膜癌关键分子,为靶向治疗和分子分型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团队将成果临床转化,首先将代谢微环境研究结果用于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组建多学科团队(妇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生殖,产科等),对糖代谢异常内膜癌使用孕激素联合二甲双胍,完全缓解率由70.0%提高到84.4%,妊娠率由32.4%提高到43.0%,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团队搭建了中国多中心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研究网络平台,使更多的患者受益。随之,根据子宫内膜癌基因特征谱建立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预后模型(准确率达86%),申请发明专利2项,改变了传统的判断预后模式,科学精准的判断转移和预后。
研究成果被编入科技部重点图书《子宫内膜癌》和相关教材。研究团队骨干多次参加美国、欧洲和亚洲妇科肿瘤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