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造假成风为何无人制止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8/3 9:30:33 400
高校就业率造假的传闻早在坊间流传:许多大学为了提高就业数字,迫使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各种关系找相关单位出具就业证明。为了应付查访,这些可怜的学生还得让这些单位在有人打电话求证时继续作假证。
这种传闻前天终于被摆上台面。据新华网山东频道报道,7月是中国高校的“招生季”,不少高校称,上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甚至95%以上。但在2013年699万高校毕业生“大军”面前,这些数字显得“水分”十足。实际上,许多学生是迫于学校“不就业就不能毕业”的压力,才填写“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表”,假装已经找到工作的。
这篇报道的落脚点是“中国部分高校就业率‘注水’折射‘就业难’”,可是就业难本来就是众所周知的事,不需要特别表明,这种就业率“注水”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严重伤害学生,严重危害诚信,最终也严重危害学校本身。
其实,就业率“注水”绝不仅仅是部分学校,而是相当普遍,普遍到由此产生了就业造假流水线:有人刻假公章,有人在网上兜售假协议,甚至出现假用人单位……学生毕业后工作没着落,还要花钱买就业证明,这无疑是对他们的双重伤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学生们迈出大学校门时,却被迫造假;一张假就业证,足以抵消多年的诚信道德教育。如果说学术抄袭和文凭造假还常常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行,那么这种就业造假就是公然造假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虚步”,这出门第一造假可能深深根植于未来的人品塑造之中,进而传导给他们周边的人。就业造假对诚信的危害尽管很难用数字来统计,但危害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就业造假同样危害学校自身。逼迫学生造假,这样的学校在学生和帮助造假者的心里,不可能有好的评价。
据悉,就业造假源于教育部2005年的一个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就业率不足,还影响到政府教育经费划拨、各种科研立项、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
为了更多地招生、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福利,学校把毕业证书当做“人质”扣留,逼使学生用就业证换取毕业证,这显然是一种“绑架”,无论学生是否“赎回”毕业证书,社会诚信、教育精神、高校形象等等都已经被“撕票”了……
我们都知道造假成风,我们都知道假的危害,可是当人们都知道高校绑架毕业证书逼学生造假时,却无人加以制止,这,就是我们的当下现实!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