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有期许,也有鞭策 读懂大学里的“最后一课”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7/11 9:32:34 571

2013年07月11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网>>教育

      
            校长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毕业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这一课,有期许,也有鞭策。

  有人说,好的大学毕业致辞是一首诗、一支歌,可以沉淀心灵、玩味自省。也有人说,大学毕业致辞是一个时代和一种精神,从中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一个国家的大学之道与时代精神。

  早些年,提及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很多人都难掩失望的情绪。失望或许源于比照。

  比照80多年前。1932年6月27日,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北大学子,“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比照60余年前。1945年,第十八届浙大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竺可桢发表名为《大学生之责任》的演说,告诫青年学子,“在现代世界你们得认清三点:知先后;明公私;辨是非。我们应该只知是非,不管利害。”

  可后来,慢慢的,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变了,变成了以“这是一个丹桂飘香、桃李芬芳的时节”为开头、以“今日你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你为荣”为结尾,满是大同小异的官话套话。于是,人们渐渐对毕业致辞失去了兴致和期许。

  似乎是从这几年开始,改变悄然发生。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以一篇充满网络热门词汇的致辞,不仅引发了毕业生的热烈掌声,还赢得了“根叔”的爱称。自此,人们突然发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慢慢变了,程序化的语言越来越少,个性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官话套话与口号式的语句越来越少,格调高雅、情感深挚、极富思辨的内容越来越多。

  于是,渐渐的,每到大学毕业季,毕业生们开始期待起毕业典礼上的这堂“最后一课”,全社会也开始期待起不同高校的“校长如是说”,人们希冀从这些语言中,捕捉到一所大学的精神,窥视到这所大学对于这个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2013年毕业季已经来到。从校长们的毕业致辞中,我们能看出大学怎样的思考?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