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立医院将改革分配机制:可分配总额不再以收入核定 内部分配不再按业务收入提成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7/10 22:33:48 723
2013年7月10日 来源:文汇报第一版
本报讯 (记者陈青)为推进落实市政府去年年底出台的《上海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今年上半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市相关部门制订了8个配套文件,已全部出台,重点推出完善监管和投入机制、改革分配机制、建立评价机制、完善药品供应管理机制、完善协同服务机制等8个方面的措施。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计委副主任瞿介明表示,上海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建机制”方面还面临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分配模式: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
瞿介明表示,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要科学规范医院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他说,在公立医院原有分配模式下,医院主要根据业务收入确定可分配总额,内部分配也主要以科室业务收入为依据。“这种按收入多少进行分配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创收,不利于体现公益性。”
瞿介明表示,下一步必须改革分配模式,改变以收入核定可分配总额的方式,建立以工作量、人员成本、工作绩效为基础的工资总额核定办法;改变按业务收入提成的内部分配方式,建立基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办法,将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费用控制、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使医院和医务人员从注重收入转变为注重服务产出和绩效,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由于医疗机构存在门诊、急诊、抢救、住院、手术、公共卫生等各种类型的服务,因此在工作量统计时引入“标化工作量”,便于统计工作总量。
据介绍,配套文件中明确分配向高强度、高风险、高技术等一线岗位倾向,向服务好、质量好的人员倾斜。
建立客观考评机制:以公益性为核心
据悉,下一步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瞿介明表示,尽管过去也年年考核、层层考核,但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有明显不足,考核数据主要通过统计报表和医院上报,容易被人为因素干预,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考核结果缺乏进一步运用,考核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瞿介明表示,此次配套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涵盖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医院管理、公众满意四方面36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数据源头采集、后台集成,确保数据客观真实、评价结果公正透明;将评价结果与政府投入、医保拨付和院长绩效考核挂钩,引导公立医院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走。
转变投入方式:激励改善服务绩效
“公立医院改革,政府需要增加投入,但仅靠做增量难以保证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转变投入方式。”瞿介明说,原有的投入方式,工资和运行费用主要按职工人数拨付,公共卫生经费主要按服务人口数拨付,专项经费主要按项目预算拨付,投入与服务产出、服务绩效不挂钩,增加投入不能带来机制的转变。
因此,必须转变政府的投入方式,依据医疗机构的服务数量、质量、效果、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以及医疗服务监管结果确定投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激励医疗卫生机构改善服务绩效,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探索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
据介绍,下一步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要探索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上海将鼓励各区县在市中标范围内开展联合遴选、集中采购、收支分离、集中支付。推进医院药品库存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医院药品库存最小化。建立临床医生处方分析信息化系统,严格监管临床用药行为,遏制“以药腐医”。
此外,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还将要加强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市级医院预约诊疗平台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同时,各区县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实行急慢分治。强化医院、康复机构、老年护理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