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脑洞大开场景正通过串串代码呈现”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8/9/18 11:36:27 460
来源:解放日报 2018年09月17日第6版
■本报记者 李晔 张煜
面对人工智能在全球几度起落再兴热潮,走马上任不到两个月的同济大学新校长陈杰想说的话,或能归纳为16字:机遇当前发挥优势,创新不止仍保定力。
新一代规划,我们抓住了时机
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在陈杰看来,得益于技术与应用互为驱动,且两者密不可分。“尤其近20年来,运算能力的迅速提升,深度学习、先进实用的控制策略、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储备的快速发展,成为热潮兴起的重要技术支撑。不过,需求牵引同样重要。正是人工智能与大量实际应用背景和专业领域紧密结合,机器在计算、记忆和搜索等方面的能力与优势才得以长袖善舞。”
更关键在于,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上,我国抓住了时机。国务院于去年7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部正式启动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并于近期发布了项目指南征求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工信部等也都出台了支持人工智能的诸多举措。“可见,我国 ‘举国干大事’的政策优势,加上产业模式创新需求和人才储备优势,共同为我国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智能体协同,中国成绩单具有特色
去年11月,身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所进行的“分布式智能系统控制”“多智能体协同优化与控制”等研究,当下正处于人工智能、控制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与热点。
在这个领域,中国的成绩单是具有特色的。何谓智能体协同?陈杰打了个比方,“一间屋里6个机器人要同时出门,它们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主协同,谁负责开门,谁请‘女士’优先,谁关灯,谁最后锁门,彼此默契而有条不紊”。“目前我们已基本能实现多个机器人运动体在室外一定复杂的有效自主协同,共同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满足更加复杂环境下的遮蔽、障碍、山地等强约束条件下实现多智能体协同问题,并在关键环节将人的意图映射为数学模型,实现人与机器的共享控制……”如此让人脑洞大开的场景,正通过科学家设定的一串串代码、一套套算法,得以在现实中呈现。
今年6月在美国召开的IEEE-ICCA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陈杰受邀第一个上台作主旨报告。他作为会议主席,已连续6年主办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
“人工智能+”,同济加速发展的抓手
眼下,身为同济新校长,陈杰又多了一重使命,他在思索一场“不能输、必须赢”的改革。“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因此,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与土木、交通、机械、测绘、车辆、建筑与城市规划等传统优势学科以及医学、生命科学、法学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引领同济大学未来快速发展的抓手之一。”据悉,同济已于去年5月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而今年又整合了7大学院11个专业,尝试推出 “新生院”,本科生入校先不分专业,期待学生们在跨界交叉中诞生更多可能。
人工智能尽管大热,陈杰却已做好了“静待10年结果”“功成不必在我”的准备。“如果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想走在世界前列,高校一定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层次的博士生。”
来上海之前,陈杰曾参与过多个领域、行业的人工智能方面的规划。他认为,上海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有着巨大潜力。“人才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多、产业丰富且需求明确和金融发达是上海的四大优势。只要利用好这四大优势,上海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将会走在全国前列。”陈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