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来源:编辑录入: 2009/4/17 9:30:42 16070



 
同济大学医学院 许一萍  
 
摘要:医学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换和体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课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差距尤为明显。医学院校要在更新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既具专业水平又具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并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正在形成有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然而,从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密切相联系的,在对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形成又是潜在的,需要进行人长期引导和培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综合性大学开展人文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证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才,除了拥有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外,还应具备对事物的好奇心、进取心、博爱、美感等人文素养。对医学人才而言,不但要具备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更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从社会、心理等广泛领域去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从而回馈服务社会。
1.1.医学人文学科的目标。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素质和品格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培养相提并论,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从而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可喜的是,知识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规范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1.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不少医学生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素质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流畅地书写医学文件和日常应用文;缺乏“爱伤观念”,对待病人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功利思想较强、团结协作能力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河南医科大学的黄学勇老师[1]抽样调查河南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
二、人文素质教育落后的成因分析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中学阶段过早文理分科,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被题海所淹没,缺乏艺术、文史、伦理、人文等素质的学习培养,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2.1.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建设时期,人们把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放在了首要位置,部分考入综合性大学又被调剂的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医生职业收入低、风险大,因而在校期间忙于考证和跨实用专业考研的不在少数,而把将来立志为病人奉献的义务搁在一边,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观念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
2.2医学院校课程比例和教育方式尚待完善。高等医学院校难以协调专业主课和人文社科类辅课在学时方面的冲突,学校要增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有相当的难度。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形式又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密切;人文教育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通常以笔试的成绩为标准,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教育的成果,且难以为今后教学方法的改进积累经验。
2.3.在临床实习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临床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仅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注重自身言行,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临床教学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手段。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而非单纯的疾病本身。如今,医学发展与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是人文医学的精髓[4],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医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为患者提供疾病的防治,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安抚患者的心理起伏,体现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医学必将在分科基础上整合成整体医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1.转变教育观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确切地说,努力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摈弃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仅仅视为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的观念,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用系统观念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领导、教师齐抓共管,在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传授人文医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3],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3.2.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形成较高的人格修养、品行道德、职业气质等,是人文学科的重大责任[4]。如今,许多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后,都着力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积极实施通识教育、全才教育,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医学院学生踊跃跨院选修人文医学课程,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实现专业学科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合,还能在课程设置、教师资源、实践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3.3.优化完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5]。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致力于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服务,并同大学建立广泛的联系,使这类教育紧密整合到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去[6],值得国内学习借鉴。我院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人文医学教研室,依据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建立了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在新培养计划修订时设定了人文医学类课程和实践活动,逐步凝练出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即实践、人文和创新。今年暑期,各系陆续开展了专业题库的建设,尤其注重结合临床学习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同济医学教育的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精神无处不在,与教师的阅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自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乃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发挥教师高度的文化承担意识与创新教育观念。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行的教育家,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5.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格、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校园文化,无不影响着每一个医学生的成长。第一,我院坚持每年在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他们宣读《医学生誓词》,在校学习期间每月邀请专家名人来校讲座,既讲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又讲如何做人;第二,每年举办一次“学术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参与学生除了能尽早接触科研外,还在课题申报、实验取证、结题汇报,最终投稿发表论文等一系列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第三,每学期定期举办科技报告会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第四,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积极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探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第五,通过举行定期的医学人文研讨会、开办医学人文论坛,聘请资深教授讲课,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接触名人学者,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极富启迪性。实践证明,置身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就能随时随处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就能激发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为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3.6.加强社会实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教育模式强调,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必须建有相应的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7],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增进背景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的医学生志愿者中队,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民工子弟学校的结对服务、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确立社会责任感,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病人的人文精神。
3.7.重视医学临床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整整一年的临床实习,对一个准医生今后毕生将从事的职业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中强化素质训练就必须得到重视。首先,身教大于言传,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病人交往的技巧。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将价值观念引入临床教学,利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内容综合评估医学;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有利于全面评估学生,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院对临床出科和毕业技能操作考试都采用的客观结构式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项从国外引进,能够客观公正考核并综合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考试方法。该考试要求模拟类似临床医生接诊(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的真实空间,由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接受诊疗。考试分设8个考站(含4个标准化病人考站、2个计算机考站和2个模拟考站),每一个学生面对的是经培训的SP,考核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思维、临床操作等技能,特别强调考核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素质。目前教育部已将是否进行该项考试作为评价医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应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这是大学的灵魂和生机。积极探索医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具高超医术又具高尚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生是指日可待的。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