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陈立夫1926年自嘲:挖煤不成,改挖共产党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4/4 10:46:51 733

  2013年04月03日10:00   人民网>>文史>>人物春秋
图文/李辉 
    陈立夫和哥哥奉命组建国民党的秘密警察,如孝道所要求的,他们建立一支忠诚于蒋的国民党秘密组织,潜伏到共产党组织之中。陈立夫秘密穿行于中国南方和中部地区,与秘密党组织领导人和县长见面,考察其是否忠诚,并清除不忠诚者。

 

《时代》发表的陈立夫全家福

本文摘自《封面中国2: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1946-1952)》,李辉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在学潮动荡中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六日,长期主持国民党党务、CC系特务首脑陈立夫,继蒋介石、宋美龄、阎锡山、陈诚、宋子文等国民党要人之后,成了《时代》的另一个封面人物。

此时,国民党政权已陷入重重困境和混乱中。研究中华民国史的西方学者,颇为看重《观察》主编储安平在《中国的政局》(原载《观察》,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一文中对时局所作的描述。《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在引用他的文字之前,称“《观察》的创始人和主编储安平教授,在一九四七年三月总结了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这一“广泛持有的观点”,被储安平写得颇具文采:

现政权的支持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现在这一批人,没有对南京政府有好感。国民党的霸道行为作风使自由思想分子深恶痛绝;抗战结束以来对公教人员刻薄待遇,使他们对现政权赤忱全失;政府官员沉溺于贪污作弊,他们进行种种刁难,使工商界人士怨气冲天;因财政金融失策以及内战不停而造成的物价暴涨,使城市市民怨声载道。(转引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第842页)

储安平在三月所说的“物价暴涨”和“市民怨声载道”,由五月七日在上海爆发的市民大规模抢米风潮得到印证。这一风潮,在南京很快演变成了学潮。因此,陈立夫在《时代》封面的出场,不是以其个人故事为前奏,而正是南京刚刚发生的学生冲击政府大楼的场面:

上个星期,七百名大学生冲进南京政府的办公大楼。他们要求每月为学生提供的伙食费(四万八千法币,约合黑市上的两个美元)增加一倍,以应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官员回答说“不可能”,这时,他们愤怒地高喊:“钱都到哪里去了?你们吃饭花多少钱?”他们涌到一个政府餐厅,吃掉为政府部长和职员准备的午餐,还不住叫着要求添饭。

为这一事件而痛苦的,除了没吃上午饭的官员们,还有其他一些中国人。学生此举显然与奉为圭臬的儒家观念——克己,尊上,尊老——相背离。不过,这正是目前的中国,一个内战烽火四起和通货膨胀无法遏止的中国。(上个星期,天津的日常生活费用比内战爆发前几乎上涨了一万六千七百九十倍。)这是一个混乱无序的中国,竟使拥有同情心的美国人也说“让混乱见鬼去吧,我们别掺乎进去”。(译自《时代》,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选择大学生冲击政府大楼的事件作为陈立夫亮相的开场白,《时代》可谓用心良苦。作为新闻杂志,不能不报道最新动态——读者从中可见国民党在中国走向崩溃之际的混乱局势。可是,它的落脚处却不是现实,而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一个话题——儒家文化。“克己,尊上,尊老”,报道中所提到的这样一些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概念,反倒成了烘托政治色彩极其浓厚的一个现实人物赫然出场的背景。

封面设计突出了这一思路。封面选用一幅精心绘制的陈立夫彩色肖像。画像中的他,清瘦,斯文,颇显学者气度。陈立夫生于一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此时年近四十七岁,花白头发,衬出一脸沧桑。耐人寻味的是画像周围的设计。陈立夫左侧,高大的孔子耸立于云端,封面左下角,一片水田中有四位农民正在耕种,前面三人拉犁,后面一人扶犁,相互映衬,农耕文化的气氛漫溢而出。画像下题有一句话:“生之原理在于施仁义。”这句话出自陈立夫写于一九四四年的哲学著作《生之原理》。

陈立夫在公开场合不常露面,在《时代》多年来关于中国的报道中,他也很少出现。一九四三年,他有一次比较重要的亮相,而且是随一个群体出现。当年,宋美龄访问美国,风靡一时,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在相关报道中,有一篇题为《蒋身边的人》,集中以照片和文字介绍蒋介石最信任的班底人马,计十一人,其中包括陈立夫。时隔四年,陈立夫在十一人中,继陈诚之后成了第二位《时代》封面人物。将时隔四年的两期《时代》对照阅读,即可发现,陈立夫的封面画像,系依据《蒋身边的人》配发的一幅照片所绘。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