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中国梦”——关于对实现“教育梦”的思考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3/28 11:20:15 3150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王如晗
我有一个“中国梦”,一个关于教育的梦,我知道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抓得住的希望: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作为同济大学能源专业大一的学生,每周一我都会去彰武路校区参加金工实习。能拥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使我这个一直是生活在“理论”中的学子兴奋不已。
实习基地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从机床到吊车,从电焊到硅胶,我们甚至对最普通的砂纸和锤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星期一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要连上八节课的辛苦的一天,而是因为可以把所学转化成实际而充满热情的一天。而这种热情是我在之前12年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感受到的。
作为一个中国学子,我很幸运的接受了世界上也许是最严格的初等、中等教育。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使我成为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优秀解题能力和较强意志力的三好学生。我从小生活在分数和竞争的世界中,以一个战胜者的姿态接受着大家的赞扬,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在赞扬中尝到了悲哀。我经常问自己:“除了做题,你还会什么?”、“题即使解对了又有什么用呢?”、“你学习是为了什么?”、“你想象中的教育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我反复的问着自己,也不断地给自己答案。
除了做题,我还会很多。我有喜欢做而且想做的事情,我喜欢画画,喜欢做蛋糕,喜欢弹琴。但即使到了大学,在这个相对“自由的世界”,我还是不能潇洒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过每一天,因为这里依旧有竞争,这里依旧用分数去衡量判断着我们。每天早晨,虽然我很想去城规楼弹钢琴,但我仍然选择了去河边读英语;每天晚上,虽然我很想安安静静的画一幅画,但我仍然选择了温习高数。我所做的一切不是我喜欢,而是因为我需要。我需要流利的英语口语,才有可能将来顺利出国进一步深造;我需要一个高的绩点,才能进入我喜欢的方向;我需要牺牲自己的一些爱好,才能在这分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每做对一道题,我都会收获成就感,可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太多因为学到了新知识而产生的快乐,因为我知道,我学到的知识是印在纸上的,不是运用在生活中的。我们会画复杂的电路图,却连基本的换灯泡都不会;我们会做让老外头疼的语法题,却连和外国人对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的创新和实践意识被一次次考试耗尽,随着一张张卷纸而去,剩下的只是对于这种教育制度的反思。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看,我似乎觉得中国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相信了“学习是成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乐趣。” 就像在学习高数时,老师只会告诉我们成绩是由平时表现,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判定的,努力是为了不挂科,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努力不只因为它的学分多,对绩点影响大,而是因为它所训练的逻辑性思维可以使我们更加理性从容的面对生活。初中时我们为了进入理想高中而学习,高中时我们为了考入名牌大学而学习。我们知道如何学习,却不知道为何学习。正如李开复所说“中国的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因为在家中、中小学总是有家长、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主动地把握学习和知识才是中国未来主人翁该做的。”
现在的教育不是我心中的样子,它给了我们压力,却忘了给我们热情;它给了我们理论,却忘了给我们实践;它给了我们方法,却忘了给我们方向;它给了我们选项,却忘了给我们选择。
当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除了做题,你还会什么?”他能骄傲的告诉你:“我有自己的爱好而且我不会因为学业而放弃他们。”
当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题即使做对了又有什么用呢?” 他会立即利用身边的材料,叠一个飞机,然后自信的反问你:“不从物理原理出发怎么知道如何让我的飞机飞的更高?”
当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 他能开心的回答你:“学习新的知识使我每一天都很充实,也使我的生活更加理性和有意义。”
当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你想象中的教育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他能毫不犹豫的说:“中国的教育就是我心中最棒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当中,凝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在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梦想中实现个人的理想。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