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袁贵仁:从中学老师到教育部长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09/12/10 22:40:09 6177

                                          陈进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11月25日 
                                                         
                                                                                 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
 
       袁贵仁 教育改革期待“贵人”
  2009年10月31日,新华社的两则消息引起非同寻常的震动:曾多次向温家宝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辞世。这一天,年届59岁的袁贵仁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这个巧合,让教育改革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中学教师、人学学者、大学校长、教育部部长——这四重身份,使人们对履新的袁贵仁铁腕改革、整治沉疴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人们用他名字的谐音,赋予他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期待袁贵仁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贫苦出身
  袁贵仁的家乡,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南屯村,袁贵仁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整整28年的时光。袁家并非富裕之家,父母均是农民,袁贵仁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乡村,计划经济统筹着生活,人们在生产队里劳动,记工分,统一到集体食堂吃饭,仅有的货币来源,是靠卖鸡蛋和家里养的猪和羊。袁贵仁每个学期的学费是4块多钱,家里要卖掉200个鸡蛋,换来这笔学费。
  40多年后,袁贵仁的同乡好友肖振宏回忆起那段时光:“在学校里,袁贵仁表现优秀,门门功课都是第一,作文更是好,经常被当作范文。”除此之外,袁贵仁还喜欢打篮球,并且打得不错。袁的钢笔字也写得漂亮,被同学当作字帖临摹。
  1965年,15岁的袁贵仁升入固镇县一中。次年,“文革”爆发,学校停止了正常教学,学生们返回家乡劳动。回到南屯村的袁贵仁,并未放弃读书。“他经常背个大书包,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我们就凑到一起看,看完他还回去,再背回来一书包。”肖振宏说,村里坚持念完初中和高中的只有4个孩子,其中包括他和袁贵仁。
  那时候,袁贵仁和朋友们的阅读兴趣,是小说和鲁迅的作品。对文学的热爱,也贯穿了袁贵仁的一生,他的博士生王律评价他:“除了看书,好像没有特别的爱好。”至今,每次回北师大,袁贵仁都要到学校周边的书店逛逛。“课堂上,他可以随口说出最新的书籍,推荐给大家。”
  1968年,袁贵仁高中毕业。此时,中国已取消高考两年,他唯一的出路,是回乡务农。在这个人生岔路口,将袁贵仁拉回到“与书为伍”道路上的,是王庄中学老校长。1969年,他找到年仅19岁的袁贵仁,希望他回校任教。很快,袁贵仁回到学校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他的很多学生现在都已经50多岁了,和他年龄差不多。”袁贵仁在学校教书时非常优秀,曾荣获过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1972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袁贵仁获得了到县师范进修的机会。1976年,仍然是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借调到“五七大学”担任政治老师。
  在童年和青年期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让袁贵仁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最能理解一个好的、公平的教育制度,对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哲学视野
  1977年,取消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几乎没有犹豫,袁贵仁立即开始复习。
  那是一段历经艰苦而重新获得希望的、充满激情的美好生活。他把公式贴在墙上,每天背诵。爱人给他送来葱油饼,还用煤油炉煮面条。
  袁贵仁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从不偏科,语文成绩更是优秀。但袁贵仁认为:“学哲学可能更有意思,它可以融汇所有的学科,更有高度。”最终,袁贵仁以400多分的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他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历任该校社科处处长、副教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2001年,袁贵仁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
  他在北师大读硕士期间,有多篇论文发表。袁贵仁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再专注于价值论中的人学。“价值论的人学,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或许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核心问题。”他的博士生王律说,在国内,袁老师是这个学科的先驱和第一梯队的研究人员。
  而袁贵仁的哲学家气质,在任职教育部副部长的8年中也有所展现。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为了公开》一书中对这位老领导的评价是:对新闻宣传的指导与部署多少都带有些哲理色彩。他会把自己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的感想与评点,送给新闻办参考;还会赠书给部下,鼓励“多研究些问题,多深入思考些问题。”
  把脉教育病灶他多次发声
  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袁贵仁曾撰文倡建现代大学制度,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关键在政府。政府要鼓励、支持大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而不是助长大学千方百计地去争取“免费午餐”。
  进入教育部后,袁贵仁的观点更加掷地有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性教育,建设创新型学校。”
  2002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反思刘海洋伤熊事件,不能把全部责任推给大学。他希望“通过此事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2004年他表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既要靠完善学术激励机制,还要靠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为此,要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
  2007年,在谈及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时,袁贵仁曾这样概括:“穷国办大教育”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教育投入依然严重不足与教育事业应适当超前发展之间的矛盾,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之间的差距大与广大群众期盼教育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与广大学生家长为子女接受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中逐步解决。    
  新部长提出义务教育新目标
  在关于“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中,有近17万网民参与了投票,综合来看,人们对袁贵仁主要有五大期盼:1、给孩子们减负,整顿变态的奥数;2、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3、解决打工子弟异地上学,实现教育公平;4、整治乱收费;5、惩治教育腐败。
  对于群众期盼解决的“提高教师素质”问题,袁贵仁说,首先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而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则要做好培训提高,对于实在不能胜任岗位的教师要合理安排。
  11月初,袁贵仁提出义务教育工作的新目标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这是履新已近半月的袁贵仁首次就教育问题的宏观目标进行表述。
  (摘自2009年11月16日《钱江晚报》)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