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4%只是及格线(热点深一度)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3/13 9:27:02 606
龚 克代表:注重素质教育这个主题,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
周洪宇代表:教育改革要跳出内部改革的窠臼,与相应的社会问题同步推进
李光成代表:差距在缩小,但教育鸿沟一直存在,今后投入要向薄弱地区倾斜
1.怎样用好2万亿?
4%只是一个及格线,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析
去年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达到4%。
“4%目标实现,是一个巨大成就。”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代表说,“但4%与世界平均投入水平还有差距。4%只是一个及格线,仅满足了基本需求,还没有满足充分需求。”
“虽然差距在缩小,但教育鸿沟一直都存在。”云南省屏边县第一中学校长李光成代表说,“比如教育经费的投入,内地与边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就不均衡;比如教师队伍建设,边疆和农村地区的学校很难吸引到好老师;比如教育设施,城里的学校已经有了塑胶跑道甚至是体育馆,许多农村学校却连操场都没有。未来教育投入,应该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
解
“4%目标实现之后,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目前,教育投入欠账还很多。比如许多高校负债前行,高中也负债1000多个亿。债务需要化解,投入必须要跟上。”周洪宇说。
要重视提升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做到公平与效益兼顾。周洪宇说,“教育发展到今天,由于机会空前增大,基本实现了愿意读书的人都有书可读。今后要把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代表强调:“提高效率,重要的是要让资金投入更好地适应教育规律。行政管理部门应更多地放权,从大量管审批改为审计监督,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2.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让教师从校管变为区管,促进教师流动
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当前,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仍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择校热为例,现在有一种‘怪象’:学校效益好,好老师就多,学生质量就相对较高,各种政策扶持上也会倾斜,学校之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李光成代表说。
“异地高考政策为什么在北京、上海等地争议最多?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家长担心原有的机会被压缩,优质资源被挤占,这就要求在录取名额分配等方面进行配套的调整。”龚克说。
“教育公平首先是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实现教育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周洪宇说,教育公平要从机会和过程两个角度看,不能简单地看是否享有教育权利,还要看公平在教育过程中推进的程度。
解
“建议国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尤其是人口输出大省的倾斜力度,为流动人员子女在家乡高考提供更多选择。”李光成认为。
龚克则强调,要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以高考为例,目前一类本科的平均录取只有8.5%到10%,国家必须从增加优质资源入手,在今后10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百姓,力争使供需关系有明显改善。”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周洪宇建议,“首先要实现教师配置的均衡,改变目前的教师管理体制,将教师从校管变为区管,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可自由调配。对优秀教师给予政策倾斜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逐渐弥补城乡鸿沟。”
3.改革“坚冰”如何打破?
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完善顶层设计,与社会问题同步推进
析
教育难题为何还这么多?代表委员们认为:“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解决的问题已逐步解决,剩下来的难题都是硬骨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
“以高考改革为例,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敏感性强。”龚克强调,目前,仍然是传统高考录取制度“一考定终身”。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加公平有效的录取和评价体系。家长希望孩子进入好的大学,而高考是按照分数录取,有了这根“指挥棒”,减负就无从谈起。
去年年底,各地纷纷出台“异地高考”政策。“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户籍管理的社会问题,既关乎城市承载能力,又牵涉利益的重新分配,牵一发而动全身。”周洪宇说。
解
教育改革“坚冰”如何打破?
“教育改革要跳出教育系统内部改革的窠臼,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教育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必须与相应的社会改革同步推进。”周洪宇说。
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周洪宇认为,教育改革应适当超前于户籍制度改革,比如,各地政府要科学统计进城务工子女人数,根据本地的教育资源和承受能力,统筹纳入到经济发展计划中去,并通过积分制等方式,寻找到一个妥善的、操作性强的突破路径。
龚克认为,推进教育改革要注意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题,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还要注意把牢方向,这就是“全面发展”。(本报记者 赵婀娜、朱 虹、胡洪江)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