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简介-信息之窗

干部应当“走正路,能干事”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09/12/5 11:38:53 5526

———专访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
 本报记者 黄 玮 来源:解放日报  2009-11-27  
        特别报道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
  最近中组部领导指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
  这些重要精神,非常引人关注。近日,86岁高龄的老干部李子奇做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时,和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认为这些精神对培养选拔干部具有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干部工作和干部作风提出了要求。
  一辈子图个啥?就是退下来以后,大家说这个人还可以,做了点事的,就可以了
  岁月是种雕刻。
  以其犀利与深情,雕刻出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风骨。
  86岁高龄的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稳步而来,亲切而自有威严。
  因为,岁月的雕刻在那里,风骨的力量也在那里。
我对《解放日报》这四个字,是很有感情的。”做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老书记感性的开场白,隐约着种种历史风云。
当年在延安的时候,就天天看《解放日报》。”李子奇13岁参军当红小鬼,抗日战争初期到延安党校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在延安的时候,我们读书看报,学习是非常抓紧的。背着背包行路,找个树底下,坐在背包上,脚一翘当桌子,就写东西了。”
  带着西北口音的回忆,速度不徐不疾,分量却沉甸甸。
  一辈子干革命,历经不同的风云变幻,李子奇老书记并不愿多聊自己。他所看重的,是历史本身以及历史应该被今天的年轻人所记取的心愿。
   解放周末:您的传记以“岁月”两个字来命名,读来让人感觉意味深远。
  李子奇:《岁月》是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录。岁月,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岁月。我希望,年轻人能多了解历史,知道这些历史,不能光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
  解放周末:从历史而来,往未来而去,今天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深度的状态。
  李子奇:现在有的年轻干部动不动就说,时代不同了,情况不一样了。我倒是觉得呢,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坚持的。
  解放周末:必须坚持哪些坚持?
  李子奇:一个就是对党的事业忠诚的态度,还有,还是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当年在延安的时候,我们要自己打窑洞。窑洞不好打,但大家的干劲很足。毛主席看见了,就说,困难在年轻人面前是站不住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干部为老百姓干事,不能怕困难。过去是,现在也是。
  解放周末:您13岁就参加革命,至今86岁高龄还在许多地方考察调研。甘肃老百姓说,您是一个不愿享清福的老人。
  李子奇:人的一生能做很多事,但事情是做不完的。一辈子图个啥?就是退下来以后,大家说这个人还可以,做了点事的,就可以了。
  解放周末:今年,您和夫人出资万元,带头认养了兰州公园里一株700多岁的槐树。为此,有人赋诗说:心系陇原昌盛,情寄甘肃百姓。是否道出了您这一举动的深意?
  李子奇:是这个心理吧。
  干部是不是走正路,一个就是看他对党的事业是否忠诚,任何情况下,一个干部都不能放弃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坚持。还有,看他对群众的态度,是否对群众真的有感情。这两点是基础性的
  定西是种具象。
  或许,这个地名意味着穷与艰难。
  但在这块土地上的奋斗,无疑,具象了一种实打实的干部作风。
  “9月9至20日,李子奇用12天的时间,跑遍定西地区的7个县,调查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几百名干部、农民进行了交谈,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17日,到了通渭县。上午看了碧玉乡沿途的造林情况,听取了乡上的介绍。下午,前往通渭县东北部的吉川乡,爬上了新景梁,看了这里栽种的黑酸刺,长得都很好。有两处各百亩左右的灌木,都已成林,在干旱山区特别显眼。李子奇高兴地说:只要下功夫,没有办不成的事。有人说通渭没治,我看只要这样干下去,完全有治。晚上听了县上的汇报,直到12时才休息。连日车马劳顿,他感冒了。”
  ———这些李子奇任甘肃省委书记时在基层调研的片断记述,朴实却十分生动。
  因为,于艰难中生长出来的希望,总是格外动人。浇灌这种希望的,没有其他,只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这就是,属于李子奇的工作作风的定西具象。
  不过,老书记自己对此的理解显然另有一种逻辑:在艰苦的地方锻炼是大有好处的。
    解放周末:在职时,您每年都用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各地调研,现场办公。这种工作方式是如何确定的?
  李子奇:走下去,到了现场,就能够真实地掌握情况,及时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选择跑下去的原因。
  定西是我们甘肃出了名的穷地方,那里26个乡镇我都跑过。那年,为了解决定西的问题,我一路调查,发现一个叫大坪乡的,那里的老百姓温饱都能解决,他们的方法就是修梯田、打水窖,就决定把大坪乡的经验推广开来。慢慢地,定西各个乡都有梯田,有水窖,吃饭问题都解决了。越是困难地区,当干部的越是要走得多。
  解放周末:可惜,现在有些干部,不往困难处跑,而向利益处跑。
  李子奇:其实,干部工作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人。一个是用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怎样培养人,也就是对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6个字———走正路,能干事。
  解放周末:正路该如何走?
  李子奇:干部是不是走正路,一个就是看他对党的事业是否忠诚,任何情况下,一个干部都不能放弃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坚持。还有,看他对群众的态度,是否对群众真的有感情。这两点是基础性的。
  解放周末:就是说,干部走正路,一是方向目标要正确,二是群众立场要坚定。
  李子奇:对。还有一条是,作风要正派,为人要厚道。不能颠倒黑白说假话,不能官迷心窍,不能官气十足、自以为是,不能把成绩归于自己、问题推给下面,不能对上献媚、对下粗暴,不能成天与那种路子不正的人打得火热。作风正派,能见公心。
  解放周末:选拔培养干部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问题。不久前,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提出要重视关心“三种人”———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前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作了重要指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
  李子奇:最近李源潮同志提出的要重视关心“三种人”,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格外关注”、“多加留意”、“不能亏待”这三句话的指示精神。从“三句话”的指示到“三种人”的提法,的确十分重要,对于改进干部工作具有现实又长远的意义。
  解放周末: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什么是好干部的一种定义。
  李子奇: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过去大家都这么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在这种环境下,你会体会得更深,更能了解老百姓的疾苦。
  解放周末:这是一种特别的体察。
  李子奇:我始终相信,在一些艰苦的地方,能锻炼出一些奋斗精神和实打实的干部作风。我举个例子,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是个上海姑娘吧,可她就一辈子扎根在西北了,扎根在敦煌了,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这就是真正的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好作风。
  如果把那种不能干事或者没有突出业绩的人作为干部提上来,那会耽误党的事业。干部干部,应当是干事干出来的,是干出成绩冒上来的
  “干部”是种动词。
  “干部就要干起来。”李子奇老书记对于“干部”干脆利落的界定,让这个词立即动感、活力起来。
  那么,干部为什么而干?
  在甘肃省委党校学员一次毕业典礼上,李子奇发表了语重心长的演讲:我是提倡“为政一场,造福一方”的。
  继而,干些什么?
  李子奇接着说:“同学们现在都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在你们的任期内和岗位上,如果能给一片光秃秃的山岗披上绿装,如果能给祖祖辈辈吃水很困难的一方百姓引来甘泉,如果能让乡村到处都是琅琅书声,如果能把电力送到现在还靠油灯照明的穷乡僻壤,如果能在你的手里让一家亏损企业转亏为盈,让一家老旧企业完成现代化技术改造,都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业绩,群众是会铭记在心的。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大家的期望。”
  这里,一种内心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期望被表达出来,于是如此优美如此动情。因为,这位老共产党员自己对“干”的真正感受总在不断触及中,也总是不断期望着。
  
  解放周末:兰州市里有座皋兰山,绿树葱茏,是游览胜地。可听说,以前的皋兰山上只有一棵树?
  李子奇:是这样的。
  解放周末:只有一棵树的皋兰山是怎样变成绿树葱茏的?
  李子奇:绿化山河,改善生态环境,是甘肃建设和发展中的大事。中央领导对甘肃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落实。落实绿化工作,我们首先就提出了“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两山”的口号。两山,就是皋兰山,还有白塔山。
  黄土高原,树种不活呀。解放以来,广大群众年年在植树,背冰上山、担水上山,树就是长不活。怎么办?先是调查研究,找到原因,然后就是制订措施,包括引水上山、实行承包等等。干好这个工作,我们既要艰苦奋斗,也要讲究科学态度。终于,大家一起努力把光秃秃的两山变成了绿山。
  前阵子,我还专门沿着黄河边走了走,看看现在的兰州,天蓝了,山绿了,心里觉得很愉快。
  解放周末:天蓝了,山绿了,就是对实干的最好证明。
  李子奇:当干部的,就是要在自己岗位上实实在在干点事。
  解放周末:而相反的一种现象是,如今有的干部在岗位上干劲不足,碌碌无为,甚至对本职岗位心不在焉、不务正业,混日子,不干事。
  李子奇:一个好的干部,要干事,能干事。
  解放周末:有没有作为,大家都看得见。能不能干事,考量标准是什么?
  李子奇:我认为当前应当强调的是,肯到苦地方干事,愿意下苦功夫干事,甘于埋头干事,能够不怕苦不怕累地干事,是考察一个干部是否真正能干事的重要内容。
  解放周末:苦,是一种试金石。
  李子奇:对!时势造英雄,困难锻炼人,艰苦环境和艰苦条件,最能锻炼干部、考察干部、培养干部。在艰苦的地方、困难多的地方干几年,经常与“苦”字打交道,经常与困难打交道,经常与生活艰苦的老百姓打交道,不仅会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老百姓的感情和理解程度都会更深。
  解放周末:这样,对国情和民情的体验会更真切,进而能更加明确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
  李子奇: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就容易感染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体会对“穷”的感受。而一个干部养成的这种素质,是长期管用的,到了条件和环境较好的其他地方工作,也容易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出发去想问题、做决策。同时,一个干部在环境和条件艰苦、困难多的地方干过事,到了环境和条件较好的其他地方工作,也容易表现出一种干事不怕苦、埋头求实效的作风。
  解放周末:现在有一些干部似乎出于个人的“官念”,把巴结上司、图上级欢心放在第一位,离群众远了,作风飘了,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李子奇:我也听到这种反映。我认为,选拔干部,不仅要坚决制止那种“跑出来的官”(跑官),还要多多注意别上以下三种人的当:一种是“混出来的官”(混日子、不担责的官);一种是“巴上去的官”(只图上级欢心、拼命巴结而上去的官);一种是“熬出头的官”(不肯多做事,以年龄优势熬上去的官)。这种“混”、“巴”、“熬”的现象,被一些年轻干部当作了升官的捷径,尤需引起警惕。
  对于选拔干部,我还是相信,实干第一,路子要正。如果把那种不能干事或者没有突出业绩的人作为干部提上来,那会耽误党的事业。干部干部,应当是干事干出来的,是干出成绩冒上来的。选干部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肯不肯干事、能不能干事、干了多少事、干出了什么样的好业绩。
  当一名干部,我们就是要多了解群众的疾苦,要对群众有感情,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切身的问题
  “李爷”是种感情。
  “李爷”不仅仅是个称呼。
  定西地区的老农民叫他们的省委书记李子奇“李爷”。这个真情流露的称呼之来由,是个故事。
  修建石门水库北干渠,是李子奇在渭源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1992年,北干渠一期工程完成,一万多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耍龙灯、扭秧歌、敲锣打鼓,是心头抑不住的欢喜。这工程圆了他们旱地变水田的梦。
  李子奇等领导也从兰州赶来了。老百姓们夹道欢迎,争先恐后和李子奇握手。有位老大爷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放,喊了一声:李爷,为我们办了好事啊!
  李爷,李爷,这就一声声叫开了。
  有一回,李子奇病了。渭源老百姓听说了,着急,要来看望李爷。
  大伙都想来,可不能都来。一合计,想出了个主意。100户农家,每家送个鸡蛋,很快就集满一筐,整整齐齐,一共100个鸡蛋,派代表给李爷送来了……
   解放周末:定西的老百姓不叫您“李书记”,而是叫您“李爷”,您喜欢这称呼吗?
  李子奇:喜欢。就是心里觉得有点担当不起。
  解放周末:这就是情感的分量。
  李子奇:你做了点什么,怎么做的,老百姓都是记在心里,都是对你很感激,很有感情的。当一名干部,我们就是要多了解群众的疾苦,要对群众有感情,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切身的问题。
  解放周末: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最近就曾这样说,对群众总是要有感情吧,我看这是基本,这是理性的基础。如果对群众没有感情,那种理性就谈不上。
  李子奇:这话说得很有感情!只要干部真正地深入基层,深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就会感染到老百姓的情感,了解老百姓的需求。
  解放周末:但现在有些干部的所作所为远离了这种理性基础。比如,表现出“贪”、“懒”、“玩”的症状。对此您如何看待?
  李子奇:确实,我也听到一些类似的反映。以前,毛主席教导我们学习白求恩、学习张思德,为什么?就是学习一种精神,实实在在为人民做点事的精神。精神出力量!
  解放周末:就是说,您认为有的干部之所以表现出这样那样的病症,病因就是失去了精神的力量。
  李子奇:对。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干部都不能失去理想和信念。
  解放周末:有理想和信念意味着一个人为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对年轻干部如何更好地成长,您还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李子奇:除了要有理想和信念,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事,不偷懒,要廉洁,走正路。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