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70后”教授、党的十九大代表童小华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7/11/8 23:57:45 2031


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10月08日10:27

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有一块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黄金场地”,这是同济专门为一个从事“空间数据质量”研究的团队提供的航天激光器载荷检校与障碍探测模拟地面综合实验场。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测绘遥感空间数据,关系着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这支年轻的团队通过空间数据可信度理论方法等手段,使得经过质量控制技术处理的空间数据可信、可靠、可用。

在航天工程领域,对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的要求相当高。这个团队多年研究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和建立的航天激光器地面综合实验场,为嫦娥探测器着陆避障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了探测器安全着陆所需的精准遥感空间信息。

除了嫦娥工程,在我国测绘卫星、高分卫星等多个航天工程中,如第一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颤振下高精度测图等测绘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有其理论方法的应用。

这个研究团队的“领头羊”是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70后”教授、党的十九大代表童小华。

科学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

从读博时起,童小华就把研究方向瞄准“空间数据的精度”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20年来,他深耕于这一研究领域,从数据的精度误差,到数据的不确定性,再到数据的可信度。作为我国该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童小华在相关理论与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与航天测绘遥感相关的高精尖领域,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自力更生。”除了对前沿研究领域钻研的兴趣以外,驱动童小华深耕空间数据质量研究二十载的,还有身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童小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身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有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科学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

今年年初,他领衔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上海所获的唯一一等奖。近日,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由童小华领衔的同济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对于如何建好测绘领域内上海这个唯一入选的国家一流学科,童小华和学院已经有了初步计划。“我们将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测绘学科国际前沿,聚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等重点方向,支撑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

用创新成果与国际同行争高低

每逢周二下午,童小华团队都要举行一次学术例会。30多个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一起交流报告各自的研究进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后续打算。这样的学术例会雷打不动,即使再忙,童小华也极少缺席。

这只是童小华倾力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在2013年秋季新学期,测绘学院大一新生刚一入学,学院就为他们开设了专业入门课《测绘学概论》。课程主讲人名单上,多名院士一一在列。“全国测绘界的两院院士加起来一共10多人,这门通识课程就请到了其中8位。”童小华促成了这一精品课程的开设。

“大学教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除了积极“移植”国家精品课程,童小华还一直带头上讲台,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我们的院长从不轻易调课”,上过童小华课的测绘学院学生都知道他的这一习惯。为了避免影响正常授课,童小华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时,经常乘坐首班航班前往,赶最晚一班航班返沪。

在学生们眼中,童小华老师还是一名实干家。“对于基础研究来说,只有经年累月的深厚积淀,才有望厚积薄发、结出学术的硕果。”童小华经常教导青年学子要站得高一些,眼光要放得远一些,发挥自身的研究特长,咬定一个方向不放松。

经过这样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团队培养的学生渐渐在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在童小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中,第二负责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谢欢,就是他的第一个硕士和博士生。去年,年仅33岁的谢欢被同济破格晋升为教授。

伴随着出色的成绩,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专家等荣誉和光环接踵而至。今年,童小华又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不过,这位同济年轻的教授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朴素、沉稳、内敛、低调……坚守着一名学者的本色、作风和情怀。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童小华表示将把教育科研一线党员的心声带到大会上,同时把大会的精神带回来与大家一起共享和学习。

“用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在世界科技舞台上与国际同行争高低、论伯仲。”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童小华充满期待。接下来,他也将继续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坚持科技创新探索,继续服务于我国航天测绘遥感等重大工程。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