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青年要看得远 文革时“赶时髦的都吃亏了”;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3/1/19 10:52:40 780
人民网记者采访郑哲敏院士(魏天达 摄)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奖金”是500万人民币。
而今年获得这一奖项的八十九岁高龄的郑哲敏院士,正在为如何花这笔钱而“发愁”。
这笔外界传闻为中国科技界最高级别的500万“奖金”,并非如诺贝尔奖奖金一般全都归个人所有,按规定,其中的450万为科研经费,由获奖人自主选题。
当记者问起这笔“奖金”要怎么花时,郑老语气略带调皮地说:“是啊,这些钱怎么用啊?”好似一名孩童,在收到一笔不小的压岁钱后,既兴奋,又纠结。
责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在中科院力学所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郑哲敏院士。他的阳光笑容中透着一种天真和坦诚,会让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爷爷,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也很容易让人忘记他的种种头衔和光环——国际著名力学家、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学科的奠基人……
郑哲敏院士坦承,得知自己获奖后心情有点“惶惶然”。他缓缓说道:“有了这份名,就有了这份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郑老回忆了自己的科研人生有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就只做了这么几项工作”。他对文革期间把时间浪费在“开各种会”上不能潜心科研而感到惋惜,也感慨自己从1956年回国后,真正能够坐下来“做点工作”却是在三年困难时期。
另外一个遗憾与选择有关。他说,做科研得有相当的胆略。“当自己有了一点成绩后再往前该怎么走?”对于这个问题,郑哲敏回忆,当时高能粒子、激光等领域刚刚兴起,但碍于条件比较差,所以有点胆怯,致使“该抓的一些机会溜走了”。
大略——“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作为“两钱”的学生,郑哲敏在钱伟长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了现代力学;在钱学森的叮嘱下,走上了爆炸力学的研究道路。
“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郑哲敏将钱学森的这句话紧紧记在心里,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的研究领域始终着眼于战略性的国家需求,致力于前瞻性、机理性的研究,主张“做科研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他引领开拓的“爆炸力学”在中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他是一位工程科学家。”学生和同事白以龙院士这样评价,“郑哲敏的在科研工作中非常强调实用,他没有停留在理论研究、没有固步在发表论文,而是开拓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他的理念里,这才完成了一个‘循环’”。
质朴——“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
“没什么神秘的。”当记者问科研方法心得的时候,郑老认真地说,“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但同时他也承认,科研有时是很枯燥的,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搞科研就要有吃苦的决心。没有牺牲精神、一往直前的勇气,基础研究也是做不成事的。”
郑老的办公室在力学所的三楼,他现在依然坚持每天上午到办公室坐半天班。“今天起晚了,快7点才起来。”郑老笑说,除了上班、做点家务之外,下午天气好的话还会出去走走。
不过这几天,郑老将下午的精力放在了“上网”,浏览一些学科领域的新资讯。他说,考虑到自己研究力学性质这么多年,希望从更宏观的角度回头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如果哪天有什么想法,就去找老白(白以龙院士)聊聊。”
当后来提到本文开头的那个“奖金”的问题时,记者才明白了郑老为什么热衷于“上网”背后的原因。他说,奖金“肯定不能撒开随便用”。所以,他最近在查文献,“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能起点作用就起点。”
期望——年轻人“太苦”,要正确引导
如今,年近90的郑老近年来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除了继续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外,还关注能源战略安全等重大问题,当国家重大工程遇到挫折时,郑老也会挺身而出。
“郑老是我们所多年的优秀党员,科技界的楷模。”力学所党委书记乔均录自豪地说,八十多岁的郑老有次身体不舒服住院输液,都不耽误他把研究生叫到医院里给他们辅导论文。
郑老生活简朴,一心向学,性格中透露着难能可贵的“纯粹”。在他的观念中,科研人员是不会发财的,能有个“体面的生活”就满足了。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压力比较大。”不过,他倒不主张用物质奖励去刺激他们,“吊他们的胃口”。“这会把人搞得非常‘烦躁’,一天到晚操心。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不能想大事,不能想远的事。”在郑老看来,这种状态实在是“太苦”了。
“当然,这要从政策上来引导。”他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看得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文革时‘赶时髦’的都吃亏了,所以做点实事,或许当前会吃亏,但心情会平衡一点。”
2012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
【独家专访】
郑哲敏:青年要看得远 文革时"赶时髦的都吃亏了(视频)
最高科技奖郑哲敏珍贵历史照片:意气风发少年时(组图)
中国电科王小谟——京剧团团长VS预警机之父(视频)
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小谟珍贵照片:和小平同志握手(组图)
中国电科党组书记樊友山:王小谟获最高奖是电科大喜事(视频)
"嫦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总设计师:两个月后还有惊喜(视频)
把美国挑下马?我国建成世界上等级最高交流输电工程(视频)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