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简介-信息之窗

远郊求医之路不再艰难(附照片)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12/10 22:36:59 781

 来源:文汇报 2012年12月10日第1版
上海调整医疗资源布局的“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远郊求医之路不再艰难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陈青
短评 核心是公益性

       上海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将正式拉开大幕,上海的医改已经到了攻坚阶段。
本报记者 连日来深入上海医改第一线,聚焦上海郊区三级综合性医院“5+3+1”工程建设进程,并从今天起,推出上海《深化医改·提供更高水平医疗服务》系列报道,试图通过介绍上海郊区新布局的三级医院为民服务的全新面貌,展现这些优质医疗机构、高水平医务工作者参与医改的热情和创意。“5+3+1”,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医疗资源布点调整的代名词。在“5+3+1”这个框架下,瑞金、中山、华山、仁济、长征等上海名牌医院分别到郊区开办新医院,近距离向当地居民输出服务,以推进上海医疗的均衡化。这不仅意味着郊区从此拥有了漂亮的医院大楼、先进的医学设备、更多的医学专家资源,更重要的是,随之进行的改革,以及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学质量、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制度和新举措,将为三级医院的进一步改革提供重要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上海围绕医改中最为复杂和艰难的任务,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市医疗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正是为了不断满足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相信随着新建郊区三级医院的相继开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也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并逐渐形成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发展模式。

虽然不是仁济医院南院的职工,可家住本市闵行区浦江镇世博家园二街坊的乔粉英阿姨却毫不客气地自封为仁济医院的“名誉职工”,因为她对这家新医院太熟悉了。
这份熟悉源于乔阿姨对优质医疗的渴求。2006年,作为世博家园的第一批动迁入住居民,她从黄浦区董家渡迁至浦江镇,当时镇上只有14万本地居民。告别繁华的南京路,除了生活不便外,最让动迁居民感到不安的是,看病太难了!这里,仅有两家看小毛小病的门诊部,而且一到下午三四点钟,门诊部就打烊了。若要找专家看病,就得起早贪黑赶回市区,一来一去至少要花四五个小时。更令人担心的是晚上,一旦有人突发急病,“连吸口氧气的地方都没有”,要送到最近的九院、二院,最快也要40分钟的车程。
就医难,成为浦江镇居民的“心头之痛”。因此,仁济医院南院从规划起,就成为附近居民的关注点。
乔阿姨清晰地记着与自家小区一墙之隔的仁济医院南院的诞生过程:三年前,浦江镇政府顺利搬迁,原址规划为仁济医院南院;2009年,仁济医院南院打下了第一根桩,南院临时门诊部同期开诊;2011年8月,仁济南院结构封顶。今年2月起,每个月第二周的周三成了仁济医院专家开讲座、义诊的日子;11月30日,南院门诊试运行;12月12日,仁济南院将全面开放。
望着家门口的仁济南院,浦江镇六七十万居民的心安定下来:今后再也不用害怕夜的黑,求医之路不再那么艰难。
这样的安心,如今也出现在上海的其他远郊。那些地方的人们,等优质医疗实在已经等得太久了!
来自本市卫生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郊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5%,区域面积占全市的96%,而总床位数仅占全市的45%。至于优质医疗资源,郊区的缺口则更大:全市33家三级医院中仅有9家位于郊区,三级医院2.59万张床位中,郊区仅有0.44万张,占17%。郊区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洼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何填补医疗资源洼地,成为新医改一项重要的课题。2009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医疗资源布点调整列入本市新医改近期重点工作,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新一轮医疗资源布点调整项目——上海郊区三级综合性医院“5+3+1”建设工程,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其中,“5”即在浦东新区、闵行、原南汇、宝山、嘉定5个区分别引入长征、仁济、六院、华山、瑞金等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床位规模600张;“3”是对崇明、青浦、奉贤3个区(县)的中心医院,提升其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评审通过后升级为三级医院;“1”即迁建金山医院。
有别于以往“拨款+贷款”,由医院自筹建设资金的模式,“5+3+1”被业内称为“钥匙工程”,从基本建设、大型设备的配置到开办经费以及日后运行经费补助均由市区两级政府予以保障。医院管理者第一次有了“松绑”的感觉,为公立医院的回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2月,整体迁建至金山新城西北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全面投入使用。新院开诊短短的半年,便实现“开门红”:门急诊总量达55万人次,日均门诊量4000人次、日均急诊量800人次。优质医疗不仅满足了上海西南远郊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更因位于东海之滨而辐射长三角,引来越来越多的浙江患者。
10月26日,位于临港地区的市六医院东院正式开诊,成为市郊首个投入使用的新建三级医院。六院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说,临港地区毗邻洋山深水港,区域内有大学,15平方公里范围内现已有30多万人口,而根据新城发展规划,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80万。“早期布点卫生、教育等民生资源,将为区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范存义说。
12月中旬,位于嘉定新城的瑞金医院北院、位于闵行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以及位于宝山顾村的华山医院北院在经过近三年努力后,均将正式对外接诊。与此同时,按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建设的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新院也已全面试运行,他们已通过上海市教委高等医学教育评审专家组评估,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在青浦、崇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不仅优化硬件配置,而且在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管理上狠下功夫,朝着三级乙等的目标冲刺。
至此,上海市政府调整医疗资源布局的“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离新一轮医改“提升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目标更近了。上海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市民将享受“1560”就医圈带来的便利:即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通过公共交通工具1小时可到达三级医院,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更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优质医疗资源在远郊的落户,公立医院改革的攻坚战将拉开序幕,从医药分开到成立医院理事会等改革试点的推出,将带来不同的就医新体验。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