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最难的是说服自己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11/28 11:03:09 950

来源:文汇报 2012年11月28日 第7版
 
      “你们这种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肯定不愁就业。什么?到现在还没拿到offer?肯定是你要求太高了吧。”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2013届毕业生袁小芹就觉得头皮发麻。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她已经可以算是“面霸”了——海投了60家以上的公司,有三分之二的公司给了她面试机会,有的已经进入了第二轮、第三轮面试。“今年找工作真是不容易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只是让我避免了在第一轮简历筛选阶段当‘炮灰’。”
  
本科生就业:PK研究生+海归
  “谁都知道国际金融是这两年最热门的专业,从来都只录取第一志愿。2009年我们入学那年,国际金融专业在上海的最低录取分超过570分。”袁小芹说起自己的专业,实在有些哀怨,“入学时我们都是以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选了复旦的国际金融专业,到毕业时却发现,我们就业要和研究生PK,要和海归PK,申请国外大学要和理工科的学生PK——关键是,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和大多数同学不同,袁小芹在进大学的第一天就想好了,绝不考研究生,也不出国。在她看来,就业形势三四年就会有变化,入学时金融专业最热门,到了毕业时可就未必了。再读上三年研究生,更难把握就业形势。在金融危机以后,袁小芹更坚定了自己的打算,“反正就业后还可以再深造,读MBA、EMBA也有机会。”全班将近100名同学,和袁小芹一样全身心投入找工作的,只有三五人。
  大四一开学,班里的同学迅速分成三个小圈子:直研和考研的算一批;出国的算一批,其中有很多人一边忙着申请学校一边忙着找工作;而袁小芹的这个“迷你”小圈子,就是全身心找工作的。
  国庆节一过,各大公司就纷纷拉场子宣讲了。两手准备的同学一天最多赶一个场子,而袁小芹他们一天常常要赶两场甚至三场。“赶场子”之余,大家交流找工作的经验。袁小芹发现,今年要PK的主要是研究生和海归,“我实习过的花旗银行这类外资银行今年只招研究生。去一家日本公司面试时,也发现同去的6个人中5个是研究生+海归,只有我一个本科生。”而就业形势却大不如前几年,往年的“大热门”——基金公司明确表示今年只招实习生,而且转正几率很低;银行连本科生的简历都不收;投行的门槛更高,不仅压缩了招聘名额,而且只面向研究生。
  
实习,就是排除不想做的工作
  袁小芹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银行和快销行业,她觉得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银行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尤其是外资银行。快销行业也不错,看起来充满活力。袁小芹此前实习过3次,去过达能多美滋的市场部、人民银行和花旗银行。她发现,实习其实就是排除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过程。
  袁小芹同宿舍的同学基本上都有两三次实习经历。虽然班里已经有同学签了咨询公司,但在她们眼里,咨询公司并不算太好的选择——“我们实习后,发现不太喜欢咨询公司的工作,因为进入门槛太低。和我一起去实习的有外文系、数学系、中文系的学生,只要英语好,似乎就能够在‘四大’谋得一个职位。”
  虽然要和研究生PK,但袁小芹通过面试的经历,更坚定了不考研的决心。上周,她去上海银行面试时,发现和她一起面试的全是研究生,当时袁小芹以为,这些研究生是应聘管培生岗位的,没想到他们和她同样应聘普通培训生岗位,“我顿时就有一种幸亏没考研的感觉。至于出国,如果没有把握申请到前20名的学校,我肯定不会选择的。读书也是一种投资,是要讲投入产出比的,混个外国文凭,当个失败的海归,肯定不是我的投资方向。”
  袁小芹不无懊悔:“大家都说国际金融这个专业比较适合女生,现在看,就算真找到了高薪又对口的岗位,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我的师姐前两年毕业,虽然年薪已过百万,但忙得连谈恋爱都没时间。可如果真去找一个轻松但没太多技术含量的岗位,又觉得对不起自己在学业上这么多年的付出。最难PK的大概就是自己吧。”
  
只有拿到offer才有选择权
  在袁小芹看来,煎熬的不是面试,“面试还是挺有趣的,是让我了解一家企业的大好机会。”真正煎熬的是等待结果的过程,“有些公司的面试有4轮,这个过程真是煎熬。”
  袁小芹常常因为面试而喜欢上一家公司、一个团队,但就像单恋一样,苦苦等待却没有结果。有时候原先设想得很美好的公司,面试过后却发现完全没感觉。“很多人笑话我海投简历,其实这也是没办法。因为找工作和谈恋爱最大的不同是,只有拿到offer才有选择权。现在我还投了一些外企财务的岗位。”问袁小芹到底喜欢哪个工作?她说到现在还只有猜测和感性的认识,所以也不想把自己的路选得那么窄。“我们全班现在也只有一两个同学拿到offer。”
  袁小芹的计划是年底前能如愿以偿。“如果到了年底连一个offer都没有,那第一个给我发offer的,我大概就会签下来。实在不行的话,回家乡工作也会是一个选择。”(遵本人意愿,文中毕业生为化名)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