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离就业有多远?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11/27 22:36:41 1308

来源:文汇报 2012年11月27日第7版
 
      【记者的话】工科女就业难,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个难,难在她们虽然身在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却不能享受专业所带来的优势,找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必须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但对于名牌大学里的高分热门专业,比如金融这样的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又是完全不同的问题。金融热催生出了大学里的金融专业报考热,甚至不少高校自主招生时,有80%的学生填报金融专业。这些优秀考生带着高分就读热门专业,是不是有真正的兴趣,对他们的就业甚至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影响。
  热门专业其实并没有外人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尊重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这虽然是一句老掉牙的话,却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这些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所说的:“如果自己不跳进这个坑,是不知道到底坑不坑人的”——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乐趣都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得到了满足。
  “我们宿舍4个同学,保送本校研究生的吴怡是目前唯一尘埃落定的。找工作的只有1个人,还有2个要出国。在金融危机下,很多公司都关闭了招聘通道,而更多的海归也回来和我们竞争岗位。我们宿舍的情况,差不多就是全班将近100名同学的缩影。”在复旦大学东区国际金融系的一个女生宿舍,2013届毕业生李苏这样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宿舍唯一在找工作的袁小芹去面试了,另外3名同学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准备第二天下午的小组讨论课。
  
热门专业看上去很“美”
  “虽说我们3人同样都选择了继续深造,但情况各不相同。”李苏告诉记者。3名学生当初入学的分数,都够上清华和北大的分数线,最后却都选择了复旦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一个共同的理由是:能够考到这样的高分,就一定要进一个热门专业,而且这个专业看上去很适合女孩子。
  “我自己当初想学的是化学和生物,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门学科。但父母替我填了国际金融这个志愿,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女孩子学金融比较好,既热门又有一技之长,就业时性价比也比较高。”这是吴怡进入国际金融专业的理由。而来自西北地区的李苏填报国际金融专业,则是被“吓”的——“我最想学的是核物理,但复旦的这个专业在我们当地没有招生名额。本来想读清华的物理系,结果早两年考上清华的学长告诉我,他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凌晨2点,还只能算班里的中等生。我被吓得放弃了心中的理想,然后按照分数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了最热门的国际金融。”只有王欣一心一意想报考国际金融专业,“有多喜欢也说不上,只是我的分数够了,而且这个专业还不错。”
  对于金融这个大众眼中的热门专业,3名女生都有了不同的看法:“简直是个大坑,每年那么多学生看着录取分数高、就业薪水高就纷纷跳进来。”吴怡说:“都说金融市场有泡沫,难道金融教育市场就没有泡沫?听说过去每年国际金融也就招几十个人,现在每年招100个人,录取分数线都那么高了,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志愿需求。”
  
在摇摆中匆忙选择未来
  “我是直到大三才决定申请保研的,”吴怡告诉记者,“刚入学时,我不想读金融,想过转到化学或者生物专业。”后来,她的计划改成了出国。从大二开始,她就研究过去几年本系出国学生的情况,结果悲哀地发现:金融专业不太容易申请到好学校,稍微容易申请一点的金融工程专业、统计专业、会计专业等,都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和计算机背景,“数学系、计算机系,甚至连物理系的学生大概都比我们容易申请一点吧。”
  就这样摇摆到了大三,就业季一开始,她们就发现形势很不妙,过去学生选择比较多的投行和外资银行都不再招本科生。读研似乎成为她最好的选择。吴怡说:“本来以为我们已经够悲剧的了,没想到昨天去图书馆的路上,听到前面两个化学系的女生在议论找工作的情况,说她们专业的本科生,尤其是女生,如果不搞工程,适合的岗位更少。”吴怡想了想:“以后我的孩子要让她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样即便刚开始报酬没有想象中的高,但毕竟不会因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永远觉得不满足。”
  而忙于申请出国的王欣终于等到了GMAT成绩揭晓。她心仪的学校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这些名校商学院。和吴怡不同的是,她最初争取保送研究生,但4年下来,按照她的成绩,不能保送本系的学术硕士,只能保送专业硕士。国际金融专业硕士每年七八万的学费让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不如出国,于是吴怡匆忙开始备考。这次GMAT考了770分,让她觉得申请到好学校的概率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毕竟美国的金融业要比中国发达。我在国内的人脉或者是同学、校友资源也算有一点了,再到国外去学点新东西,回来去外资银行的可能性更大。”
  
缺少兴趣,是就业的大“BUG”
  李苏直到现在还在憧憬着浪漫的核物理研究之路,“现在我常常想,我进经济学院就是个大‘BUG’(漏洞),没有及时转系是个更大的‘BUG’。如果能够研究核物理,那该多么激动人心啊。”
  李苏在中学就是物理竞赛生。从进入大学到现在,李苏多次研究过自己转专业的可能性,甚至去听过复旦物理系和核物理专业的课,但是那些课程似乎也不能让她满意,更何况在她眼里,复旦大学的核物理专业这两年才刚刚恢复,总觉得转过去会对不起自己的高考分数。纠结到三年级,国际金融专业的高等数学课和理科的高等数学课之间的“遥远距离”,使转专业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入学时成绩远远超过了分数线,但现在,李苏的成绩并不算优秀。
  面临毕业,李苏最终选择出国,是因为“爸爸妈妈说了,出国看看长点见识吧”。李苏很坦率:“我的绩点大概申请不到好学校,但是就算申请个差点的学校也没关系,反正就是出去看看。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这帮毕业生有很多感慨,用吴怡的话来说:“人生是平衡的,当你能够选择的时候不自己选择,那么当你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没有了选择的能力。而如果当你有兴趣的时候不跟着兴趣走,那么很可能你连自己的兴趣都会失去。”(遵本人意愿,文中毕业生均为化名)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