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辉煌·十年)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10/18 13:15:17 562
高考改革——“独木桥”变成“立交桥”
一卷试天下、一考定终身……10年高考改革,让拥挤的高考“独木桥”有了改观,从“学为考”变成“考为选”,题目越来越活、方式越来越新,选拔人才重能力、更科学。
2012年初,北京大学联盟的13所“北约”高校、清华大学联盟的7所“华约”高校掀起招生大战,多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也各显其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切在10年前,还都难以想象。2003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全国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16.5万人次获得自主选拔录取公示资格,相关学生入校后在学科领域、参与实践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高招方式在变,高考试卷也在变。如今,一个高考新模式正在形成,这就是“全国统考,分省命题,综合评价,注重能力,尊重个性”。2002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16个省市依托高中新课程改革,自主命制高考试题,对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牵引的作用。一年多次考试的试行,也让“一考定终身”逐渐破冰。
走向大众——精英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几何时,中国高等教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幸被大学录取的少数人被称为“天之骄子”。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在学人数3167万人,毛入学率由10年前的15%提升到26.9%,提高了11.9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让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让更多中国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紧迫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在未来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间,农村和中西部考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攀升,高校中的农村籍学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升至61%。
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等老大难问题一一破题,高等教育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
提升质量,高等院校向世界一流挺进
高校“大”了还要“壮”。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228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已经出台,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正着手制定章程,开展校长、总会计师公开选拔试点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正稳步推进。
10年来,高校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投入、生均预算拨款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139万,通过“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计划支持,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科研群体不断涌现。目前,高校中两院院士占院士总数的40%以上,“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全国80%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集聚在高校,为提高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显著成效,大学生入党愿望持续高涨,目前全国高校学生党员306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13.2%。
由小到大,我国高等教育用很短的时间迈过了这道坎,刚刚过去的10年,就是创造历史、见证奇迹的10年。从大到强,高等教育迈上了历史新征程。我们坚信,有了这10年的积淀,有了这10年的发展,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前景光辉灿烂!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