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张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表述为十六个字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10/17 22:05:09 517

2012年10月17日15:2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张宏志

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两个方面提炼。一个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扬弃,通过丰富、发展甚至改造某些概念原有含意,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吸收、借鉴,并努力使其表述中国化。从这两个原则出发,作者提出,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将我们的价值观表述“忠诚、信义、公正、和谐、求真、创新、包容、自强”十六个字。

本文原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中国当前发展的内外课题迫切需要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的硬实力不断增强,去年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特别是二〇〇八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中国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国内外舆论环境却未能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上升而改善,反而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这使得中国呈现出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突然间似乎显得阴云密布。许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因为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中国已不是昨日的中国,世界也已不是原来的世界,人们看待中国与世界的眼光已发生了变化。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不均衡性,改革深化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快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所积累的问题逐步突出出来,中国发展的压力和成本大大上升,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强烈,各种焦虑、急躁、埋怨情绪逐步蔓延,一些“左”和右的错误思潮也开始抬头,社会内部张力急速增大。

从国际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新兴发展中大国呈现集体崛起势头,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实力下降,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尤其刺激了西方某些势力的神经,恐华、反华、遏华的声浪再次高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对华疑惧心理也有所上升。霸权主义借机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所谓“巧实力”对华施压。一时间怀疑中国、丑化中国、唱衰中国和诋毁、否定中国发展道路的鼓噪之声不绝于耳。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低迷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社会动荡,更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增强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这一切使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空前加大。

所有这些都表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软实力的增长,而硬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则需要通过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把革命文化看作是与武装斗争并立的两大战线之一。如果说革命的“枪杆子”是当时中共的硬实力,革命的“笔杆子”就是当时中共的软实力,正是软实力弥补了中共在硬实力上的不足,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文化软实力仍然具有当年那样的重要地位。就国内方面而言,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急剧变化,必然引发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就国际方面而言,中国现在正处于将强未强的成长期,随着中国力量的壮大,带动了世界力量格局的重新调整,难避受到一些国家的打压和碰撞。这正是我们发展道路上必然要遇到的困难,也是我们要咬紧牙关、顶住压力、负重前行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内疏导民意、凝聚人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对外解疑释惑、增进交流,为中国走向世界搭建公共外交平台,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由此,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历史性挑战,同时也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