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足音 ——写在“科技三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7/5/30 9:06:24 362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这一年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并跑、领跑的科研领域越来越多,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一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奋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成果。
2016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正式发布,并于同年先后两次获得世界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桂冠。它是全球第一台性能超过10亿亿次的计算机,并且全部采用国产高性能众核处理器构建。
2016年7月3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在贵州完工。该望远镜项目可以把我国探测宇宙天体的能力拓展到137亿年前,并将在未来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着陆,两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任务圆满成功。
2016年12月22日,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这颗碳卫星将使中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并对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4月22日,我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
2017年5月5日,我国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上海成功首飞,这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航空梦想终于开启了新篇章。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让世人刮目相看。
做好创新驱动顶层设计,一张张施工图、路线图新鲜出炉
一年来,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批科技重大规划相继出台,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实施。
2016年8月8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布,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有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这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
接下来,科技部先后发布了《“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发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前,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其中,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海空间站两个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
同时,还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2017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试行)》。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网络信息实验室、国家能源实验室的组建方案。同时,在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其中上海张江、合肥已获批复。另外,依托中车集团和青岛市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这一年里,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方面,中国也在积极谋篇,主动布局。
政府间创新对话与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中美、中欧等创新对话机制达11个。落实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成功举办首届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让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走向世界。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4项行动,被写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交流。此外,还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对地观测组织等国际大科学工程。
总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一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科技计划到资金管理,从成果转化到分配政策,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激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让领衔科技专家有更大的科研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以及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国家密集出台了各种新政。
过去,科研项目经费管得“过细过死”,科研人员开几次会、出几次差、去哪里、买哪些实验材料都要事先上报详细的预算,“打酱油的钱决不能买醋”。而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
新政规定,科研项目资金里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等多数科目,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安排。同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科目,也可以合并“同类项”,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无须具体说明要开几次会、出几次差了。
权力下放到项目承担单位后,办事流程得到简化,效率得以提升,科研人员也不必再为杂事琐事劳神分心了。
在全面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同时,科技评价激励等制度改革也在深入推进,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持续增强。
2016年11月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构建科研人员“三元”薪酬结构,加大科研项目绩效奖励,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让科研人员凭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富起来。
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启动试点,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
科研创新决不能忽视人才作用。这一年里,人才发展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国家在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兼职、领导人员管理、离岗创业等方面相继推动出台了分类管理政策。科研人员兼职、离岗创业如今也有了明确的操作性规定。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