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戈壁——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7/5/25 8:59:31 660
李浩,男,河南南阳人,1963年5月出生,1981年7月入伍,1985年4月入党,空军大校军衔,现任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一级飞行员),飞过歼-5、歼-6、歼-7、歼-8等机型,飞行近3000小时。入伍37年来,他始终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改革强军事业,坚守对党的忠诚、对蓝天的热爱,热情拥抱改革,主动自我革命,积极投身我军无人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圆满完成红剑系列、和平使命等重大演训任务。20l5年11月,被评为2015年度全军“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新闻人物;2016年7月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2月,被确定为十九大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听党指挥、矢志强军,始终以绝对的服从践行绝对的忠诚。
习主席深刻指出,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以行动来检验。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检验党性、彰显忠诚的特殊考场。李浩经历见证过大小十余次调整改革,但无论身在何处、处于什么岗位,始终怀着一颗对党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以强军为主业、为兴军尽职责,在转隶调动、改飞机型、进退走留等重大人生关口,自觉听从指挥、绝对服从安排。2010年,李浩在空军某“王牌师”飞行30年即将到龄停飞之际,地方航空公司以每月6万元高薪聘请他。当时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需要,空军正选调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做出了让战友和家人惊讶的决定:选择无人机。好不容易盼到李浩停飞,本以为能过上踏实日子的妻子,十分不理解。李浩与妻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新组建无人机部队是军队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肯定需要人,自己多年积累的飞行经验正好派上用场”。家人和朋友都说,李浩可选择的路很多条,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2011年春节刚过,李浩告别了亲人、战友和生活了20多年的黑土地,“清零”了以前所有的成绩和荣誉,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一年后又调入某新型无人机团改装察打一体无人机,三年后随部队转隶至原兰空某指挥所。2014年,在新组建某无人装备训练场时,李浩再次成为选调最佳人选。接到通知时,他正在西北参加某大型综合演习。这是李浩面对的第五次转隶,而且是驻地自然环境最差的一次。怕李浩想不通,部队领导本想打电话做做李浩思想工作,没想到李浩表态毅然决然:行!没问题,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组织上需要我飞,我就一门心思飞下去!在改革强军大潮中,李浩从内地转到边疆、从空中转到地面、从座舱转到方舱、从舵杆转到键盘,部队驻地换了5次、岗位角色转换3次,他始终以对党和军队的赤胆忠诚、对强军兴军的热烈渴求、对飞行事业的深沉挚爱,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忘初心、党叫干啥就干啥,交出了一份强军报国的忠诚答卷。
自我革命、不断超越,勇做军队转型建设的先锋闯将。
改革带来的是理念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立体变革,有没有勇气换脑自新、从头再来,是必须面对的考验。李浩从“王牌师”空中骄子转为新组建部队无人机飞行员,勇于践行习主席“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要求,47岁从零开始无人机事业。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多人协同配合。全面掌握各专业知识是对无人机飞行员的基本要求。李浩不仅需要彻底打破30多年有人机飞行形成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还要克服年纪大学历低劣势,从头开始学习多领域全新知识。为尽快胜任岗位,李浩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几十遍;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的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只要技术专家和工业部门人员在场,不论年龄大小,李浩都抓住机会虚心请教,有时甚至把技术人员问得哑口无言。无人机与有人机飞行操控最大区别是需通过数据感知飞行姿态,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早到一个小时,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能感知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链路传输影响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一改过去有人机实时操控习惯,对哪个按钮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按用多大力度按反复研究,成为我军精准控制攻击-1型无人机第一人。为解决无人机导弹发射失败二次攻击问题,李浩充分借鉴有人机海上巡逻经验,大胆提出无人机“8字飞行法”,有效降低了二次攻击的时间航程。改装无人机以来,李浩先后主导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发现解决无人机各类问题缺陷20余项,大大提升了我军无人机运用效能。
心系打赢、勇于担当,努力提升新型无人作战力量实战化水平。
习主席明确要求,坚持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战略重点,增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前瞻力量,是生成新质战斗力的强力引擎。李浩牢记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始终把加快无人机实战运用步伐、尽快形成战斗力作为第一位责任,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李浩的案头,堆满国外无人机作战各类资料,电脑里满是无人机作战训练视频数据,国内外现役无人机装备各类作战参数他如数家珍,但他却记不清自己身份证号码。为提高无人机作战能力,李浩带领团队广泛开展无人机作战理论技术研究,针对重点作战方向,完成了64项课题,研练创新了4种作战样式和战法,提升了我军无人机实战化作战水平。高难科目带头飞,重大任务带头上。2012年,空军“红剑-12”演习,李浩作为首席飞行员操纵无人机圆满完成侦查目标、高空拍照、传送图像等任务后顺利返航,标志着我军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融入作战体系。2014年攻击-1型无人机首次参加全军演习、首次实弹攻击,李浩主动请缨。为完成任务,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加紧准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演习时李浩和战友密切协同、操控无人机首发命中目标。2014年“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我军无人机作战力量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面对多个国家参演观摩压力,李浩克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稳稳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部搜寻确认并首发制敌,有力展示了我国新型无人机作战实力。2015年,我军某新型无人机高原试验。组织上考虑,李浩已经52岁、上高原有风险。但李浩闻战则喜:“新型无人机早一天试验成功,就能早一天装备部队!”他主动随部队奔赴高原全程参与试飞任务,为新型无人机形成实战能力积累了第一手经验。2016年5月,李浩所在部队首次携实装外出驻训,面对地域新、空域杂、机型多等多种不利因素,他加班加点和战友们研究特殊条件下的飞行方案,积极研练无人机体系运用实战方法,有效探索了无人机作战运用新模式,为我军新型无人机作战力量尽快融入作战体系、形成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坚决把党和军队事业摆在第一位。
若为强军计,何虑得与失。李浩常说,改革最大的“得”,是部队战斗力水平的综合提升,是军队转型建设的大踏步前进,每个人的奉献和付出都是崇高的、值得的。作为一名50多岁的副师职飞行员,转隶无人机部队后,李浩随部队5次调整驻地,从北到南、从南到北、一路向西,从繁华城市到戈壁荒滩,从基础设施完备的航空兵部队到白手起家的新组建单位,条件异常艰苦。部队组建初期,李浩住的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不足10平米的小平房,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大锅饭,排着队在室外洗漱;因无人机飞行员福利待遇标准还未确定,李浩无法享有与同级飞行员同样福利待遇,他毫无怨言。面对热爱飞行伴随的牺牲奉献和军队改革牵扯的利益矛盾,李浩始终以“明天会更好”的乐观精神感染和带动身边战友。随他一起选调的个别飞行员因生活条件艰苦、理论学习枯燥而打算放弃时,李浩借探讨无人机飞行理论问题时机,主动靠上去做思想工作,被官兵们称为“编外教导员”。受李浩鼓励影响,飞行员陈永超分配至空军某试训基地某部后,主动将爱人特招入伍扎根戈壁,一同投入无人机事业。6年来,李浩倾囊带教的10名无人机飞行员均具备了独立完成实战任务的能力,成为我军无人机飞行事业骨干力量。李浩常对官兵说,“改革不可能没有困难,但困难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大力发展无人机事业,是军队转型建设的发展趋势,我们是‘第一茬人’,吃点苦是应该的。”调入无人机部队后,李浩家庭面临很多困难,父亲身患膀胱癌、岳母股骨头坏死并伴有糖尿病、妻子摔断腿骨卧床三个多月,这些他都埋在心底,从不向组织提条件要照顾。对于父母和妻女,李浩满怀愧疚和自责,但始终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对这个问题李浩看得很清楚:为家尽责有羞愧,为国尽忠无怨悔,部队调整转隶是正常的,个人有一些牺牲更是正常的,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牺牲奉献是本色!面对一次次国与家、义与利、得与失的考验选择,李浩始终把党、国家和军队事业摆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小世界”融入强国强军“大格局”,在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精彩人生华章。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