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出壮美的航迹(时代先锋) ——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中)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7/5/25 8:47:26 258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在李浩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凝望雄鸡版图:“我飞行过的地方,在这里、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这里……”
30多年间,李浩飞出了一条壮美的航迹,见证了一支军队的转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跨越。
“飞了30年战斗机,假如不飞了,真不知道该干啥了”
2010年5月,李浩迎来了47岁生日。那一天,他突然想让时间走得慢点,“自己不想变老”。还有一年,他将到达最高飞行年限。48岁,停飞。
1981年,李浩考入航空学院,成为一名飞行学员。血气方刚的他,盼着飞初教机,盼着飞高教机,盼着毕业到部队飞战斗机。
怀着飞最先进战机的梦想,李浩斗志昂扬,驾驶一架架新型战机飞向蓝天,用汗水和努力不断刷新成绩,展示自己的能力。
“飞了30年战斗机,假如不飞了,真不知道该干啥了。”确切地说,李浩还没有飞够,他还舍不得离开部队……
47岁的李浩突然感觉走进了人生谷底。李浩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次“触底反弹”,一个更加诱人的梦想正向他招手。
2011年,空军组建无人机部队。李浩精神一振,加入了这支新型作战力量。
这是时代的召唤。正如李浩所说,“我的每一次转型和跨越,都是时代塑造的结果”。
一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时间,“中国梦”“强军梦”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激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李浩和战友们也在冷静思考,“我是谁”“该干啥”“往哪儿发力”等问题。或许,许多人难以理解,奔赴大漠戈壁、拒绝高薪聘请、年近五十进入全新领域……李浩你图啥?
“假如离开部队,也许在生活上悠然自得,但绝不会有现在的成绩。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跃动。”座谈交流上,李浩发自肺腑的话语,掀起官兵胸中的巨浪。
“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部队组建那天,某部政委杨运波说的话引起大家共鸣,“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的速度更快。”
踏着时代的鼓点,官兵大步迈进了无人机的“处女地”。
“心中有操守,眼里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李浩常说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某部站长陈士勇与李浩并肩战斗4年多,朝夕相处中,他渐渐读懂了这个“老飞”的内心世界:“进退走留以党的事业为出发点,用党的事业需要标定个人选择取向,走到哪里就把根扎到哪里。”
翻看李浩的飞行履历,每一个岔路口,每一次选择,都那么平常,又那么从容。
地方航空公司开出高薪,李浩对前来游说的人说:“有房有车,又能怎样?价值观一旦丢了,幸福还有什么意义?”
空军组建无人机部队,李浩打起背包来到南方小镇。他告诉妻子:“南方好,退休了适合养老。”妻子张素娟笑了。
接着,转战山东。他告诉妻子:“有山有泉赛江南,齐鲁大地也挺好。”妻子又笑了。
后来,奔赴大漠戈壁。李浩告诉妻子:“我可能要留在这个地方了。”妻子默不作声。
荒凉、艰苦、寂寞,是常人眼中的戈壁滩。李浩看到的却是内地无法相比的净空条件和远离喧嚣适合科研的环境。
千难万难,选择最难。同李浩一路走来的飞行员陈永超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心中有操守,眼里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一张单人床、一个铁皮柜、一张老书桌、一把旧凳子、一台饮水机,李浩的宿舍再也找不出另一件家具。妻子来部队探亲,看到眼前的一切,她哭了。
那次李浩生病住院,张素娟想随军过来照顾他。李浩不同意。“无人机事业刚起步,等形成战斗力了,你再过来。”
“正因为条件的艰苦,才能感受到事业的光荣;正因为创业的艰辛,才会领略到奋斗的乐趣。”李浩告诉妻子,也告诉战友们,作为无人机“第一茬人”,这点苦不算什么,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面对改革这场大考,既要承受起改革之“痛”,更要肩负起改革之“重”。“军队改革正当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进入改装状态,以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投身改革,用实际行动迎接改革的第一缕阳光。”杨运波的这番话,让李浩印象深刻。
“他不仅改装无人机,还改装了一支团队的精气神。”在李浩的影响下,又有许多官兵来到了西北,爱上了大漠。
每当夜幕降临,首批8栋家属楼上的100多户灯光亮起,就像点燃了无人机事业的希望。
“实现强军梦,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石墨向金刚石蜕变”
2月27日,中国新型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多用途无人机系统——翼龙Ⅱ无人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成为全世界继美国之后具备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研制能力的国家。
电视滚动播出的新闻,让李浩颇为感慨。2015年底,叙利亚政府军围攻一处极端势力据点。俄军投入多台机器人和至少一架无人机,通过对其遥控指挥,配合叙利亚军队作战。战斗持续约20分钟,70名武装分子被击毙,而参战的叙利亚政府军只有4人受伤。有媒体称,“这是世界上第一场以机器人为主的攻坚战。”
放眼国际,与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由此,就不难理解,李浩为什么会在学习室的白板上写下:“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力度、强度、难度前所未有。李浩说,当上无人机飞行员后,他真切地感受到“责任担当”这个词的重量。
搞无人机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必须探索新机制,采用新方法,拿出新措施。
“他特别倔。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非要在墙上开出一扇窗来。”连妻子张素娟都觉得,性情沉稳的李浩特别适合搞技术。
大家渐渐发现,李浩宿舍熄灯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半夜里还会突然亮起来。他不能让时间变慢,但可以与时间赛跑,“希望自己走过的路,能成为大家过河的桥”。李浩感慨:“人老了,记忆力差了,如果自己再年轻个十来岁就好了。”
今年初,两名三代机飞行员主动申请到西北改装无人机。他们是39岁的吕军明和42岁的陆冬辉,正好比李浩年轻十来岁。其中,陆冬辉还是一位“金头盔”获得者。
“你们会飞行、有技术、懂战法,无人机事业将会发生新的质变。”李浩紧紧握着陆冬辉的手,动情地说:“我一定用最短的时间把你们带教出来!”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